林佳麗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政策環境的需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從介紹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開始,查找目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希望可以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 新型職業農民 培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1—0096—02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要想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突破農村經濟發展瓶頸,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培養大批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發展活力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傳統農民,是指以農村社區為長期居住地,并且占有( 或長期使用)一定數量的生產性耕地,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從事農業生產性活動并以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為主要經濟收入的生產勞動者。與傳統農民、兼業農民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在符合職業農民的一般特點的基礎上還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新型職業農民是市場主體
傳統農民一般自給自足,主要維持自身基本生計,較少將農產品進行售賣,而新型職業農民與傳統農民區別較大。新型職業農民充分地進入市場,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選擇使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報酬最大化,從而實現收益最大化。
2.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穩定性
他們把務農作為終身職業,而且后繼有人。新型職業農民把務農作為自己熱愛并且長期發展的職業,這種高度的穩定性是區別于傳統農民的顯著特點之一。
3.新型職業農民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現代觀念
新型職業農民不僅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還要求其行為對生態、環境、社會和后人承擔責任。
結合上述分析,新型職業農民是將農業作為產業進行經營,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規則來獲取報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具有較高素質和社會責任的農民。
二、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經過自上而下的各方不斷努力,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在取得這些成就的同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仍然較低
在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觀念里,農民似乎是“沒出息”的代名詞,以至于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都進城務工,為的就是擺脫農民的“窮苦”身份。導致農村大量的田地撂荒,無人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威脅著國家的糧食安全。雖然這些年,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相較于傳統農民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在社會中的地位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只有較好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扭轉人們對農民的舊有觀念,才能讓更多有文化有素質有能力的人投入到農業生產發展當中,才能確保我國農業的穩定發展,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2.農民在參與培訓過程中積極性不高
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理解不夠透徹,對培訓的重視程度較低。農民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內涵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對職業培訓的認識;農民的資金、時間等因素導致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當下許多相關的培訓不是完全免費,政府承擔部分的同時,還需要農民承擔一小部分的費用,培訓時間上也難以協調,導致農民培訓的積極性較弱。
3.培訓手段和形式不夠靈活,無法適應多元化需求
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過程中,由于農民自身的文化素質水平差異較大,導致培育難度高。同時,現有的培訓手段和方式還不夠靈活,不能滿足農民培育多元化的需求,不利于培訓工作的開展,也影響培訓工作的效果。
4.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師資力量有待提升
在培訓過程當中,培訓教師大多數為農業院校的教師,大部分停留在理論知識層面,實踐經驗較為缺乏。而在真正的培訓過程當中,只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農民更多的是想要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方法。因此,從這方面看,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師資力量上還有待提高,需要更多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在農民實際生產過程當中給予相應具體的指導。
三、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問題對策分析
針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進程,促進我國農業穩定發展,現提出如下對策:
1.全面提升農民的社會地位,加大制度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在輿論宣傳上,在全社會范圍內長期加強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宣傳,使這些新觀念慢慢深入人心,改變人們對農民的傳統印象。其次,在法律法規上,要建立新型職業農民的準入制度,確定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通過認證的農民要進行相關登記備案,并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扶持,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被社會所認可的職業。最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想在農村發展的有志青年給予相應的補助扶持,例如農村創業貸款等,激發更多的人去農村發展的熱情。
2.加強宣傳引導,增加農業教育資金投入
在意識層面,應該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目的、意義宣傳,讓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更加重視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資金投入力度,盡量減少農民的培訓費用,提高農民的參與率,擴大培訓工作的普及覆蓋范圍,促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發展。
3.采用多元化的培訓形式
首先,除了傳統授課方式以外,還可以結合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培訓教師來到農村,為農民實際操作示范,在農民實踐過程當中給予相應的具體指導,進行相應的實操知識培訓。
其次,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遠程開展課程培訓教學,可以以直播、微信群聊等多元化方式,鼓勵農民接受相應的培訓。一方面可以節約培訓成本,將更多的教育經費放在開發培訓課程上,真正做到“好鋼用在刀刃上”,同時,也能降低農民參加培訓的門檻,讓更多人參與到培訓中去;另一方面,遠程教學可以解決農民地域分散、時間難以統一等問題,更好地提高培訓的參與率與覆蓋率,提升培訓效果。
最后,調整培訓內容形式。除了面授講課以外,還可以通過音頻、視頻等形式開展培訓,一方面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另一方面還可以根據聽課人員的文化程度進行課程難易的劃分,做到因材施教,提升培訓效果。
4.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存在教學教師的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實踐知識缺乏的問題,可以采取對教師進行分類的方法。擅長理論知識的教師,如農學院校的教師等,安排其主要進行理論課程教學,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安排為農民進行實踐培訓。基于擅長農業實踐活動的教師較為缺乏的情況,可以從農業發展較好的地區,選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取得較好的農業實踐成果的農民,來擔任實踐教學的教師,取之于農民群體,用之于農民,也能更好地促進農民們之間的交流,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智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5):7-13.
[2]曹國麗.現代農業視角下新型農民的培育途徑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2(6):238-239.
[3]張輝.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探討[J].農業經濟,2014(5):87-88.
[4]周一波,儲健.構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的探索[J].江蘇農村經濟,2012(8).
[5]蔣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點思考[J].農業科技培訓,2012,
[6]楊慧芬.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日韓經驗及對我國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2(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