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在進行年金管理的過程中,離不開企業年金理事會的支持。當前絕大部分國有的大中型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這種年金理事會的管理模式。我們將對國有企業年金管理模式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更多有力的建議幫助企業做好年金管理。
和基本養老保險不同,企業年金不是有政府社保機構管理的,依托的是市場化的管理模式,會委托給專業的機構進行運轉管理。而且基本養老保險是通過立法強制實行的,政府也能給基本養老保險,給予財政的支持。但企業年金則是由企業以及企業的職工自行擔任風險的。
企業年金受托模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法人受托,一種是理事會受托。法人受托委托人是企業和職工,這個過程中委托人是符合國家規定的,代理行使企業年金的管理。而理事會受托,是指內部的年金理事會擁有管理權,能夠行使相關的職責。上述的兩種企業年金受托模式,無論是哪一種受托者都是承擔著重要的職責,所以在接受委托權之前,都要簽訂,一定的受托合同。這是為了合理的控制企業年金的運作成本,確保企業年金的安全性。受托人首先要有一定的業務能力,有專業性符合法律的專業資格,還要有較強的投資能力計算能力,以及風險管控能力等多個方面。
企業從經營管理從開始,加入了同一年金計劃員工在這過程中,會對企業管理更加放心。理事會的成員也要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能夠及時的和員工進行溝通,這樣在決策的過程中也更加方便,能夠根據企業員工的自身情況,以及需求定制不同的企業年金投資策略。理事會的成員既是受益人也是委托人承擔著相同的職責。而且內部動機較強,所以會考慮到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以及自己所肩負的職責,在工作的過程中,會有更多的熱情,幫助受益人實現利益最大化。
作為企業的內部機構理事會在年金管理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受托人和委托人都能通過理事會了解具體的情況,委托人也能表達自己的意愿,了解企業的年金運行情況等等。
一般情況下,大中型企業擁有年金的單位,規模較大,盈利較多,而且這些企業的年金基金帶有一定的品牌效應。所以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制定出具體的標準來選擇相關的機構。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企業的年金理事會是內部機構在設立的過程中,不會有任何資本的要求,也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固定財產。如果企業年紀金出現了損失,那么在追究責任的時候,很難找到具體的責任人,內部成員也沒有償還能力,一旦產生損失還是由具體的員工來承擔的。
大部分年金理事會的成員,都來自于企業的管理層。年金理事會在進行決策的過程中,會受到管理層的影響,以及內部的行政干預。在進行決策,或者是進行機構交易服務某些具體的群體時,企業干預基金投資的管理形式比較隱蔽,這過程中增加了企業年金的風險,這些風險都需要受益者來承擔。
我們閱讀完相關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能夠發現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個年金理事會要管理非常多的內容,這過程包括法律金融會計等多個方面,但大多數年經理事會的成員都是企業內部的職工和代表,甚至有一部分是兼職,所以我們從專業性和專注性來看,還是有很多不足的。
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就有規定,在對外簽訂合同的時候,企業年金理事會的全體理事都要簽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理事會的工作效率。
投資人在投資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臨時性的投資,這個時候必須要得到委托人的授權同意,而理事會在上傳下達的過程中,花費的時間較長,也會帶來部分的投資損失。
企業年金受托模式目前有兩種發展方向,首先是限制理事會的受托模式,使得內部的法人變得更加專業。其次,當前市場主體比較薄弱,需求是多元化的,所以依然堅持實行雙軌制,并在這基礎上對理事會受托模式進行完善。在研究過程中,本作者認為,后者更符合當前的國情,所以必須要針對理事會的受托模式進行改進。

就當前大陸的法律體系來看年金理事會適應性較強,能夠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而變化。在這過程中非法人團體的數量在逐步的增加,這些非法人團體也擁有更多民事主體的資格。但在短期時間內,從法律角度來看年金理事會仍然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到年金,受委托責任機制的建立。
企業年金理事會要改變傳統的集體合同確定的模式。可以在企業集體協商之后通過理事會嚴格審核,最終確立參與年金計劃成為受托人,這個過程和法人受托模式基本一致。主要審核的是專業化的管理技能以及理事會是否有進行決策,風險規避的能力。
為了防止企業影響理事會的決策,最大程度的維護職工的利益。企業在這過程中要提高職工的表決權,這樣才不會出現壟斷。理事會還要在組織章程中,對于責任和權利進行明確的劃分,并把這些信息公開,要遵守信息披露的原則。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設立一定的法律,強制履行義務,這樣理事會能夠肩負起受托人的職責,并根據第三人的合理性標準來履行這些職責。在能力不足的時候,要引入專家,盡量彌補,減少受益人的風險。
要明確理事會內部的成員也是共同受托人,承擔的職責是相同的,而企業在這過程中要花費更多的資金作為風險,保證金或者是購買相關的責任產品。
在選擇企業年金受托模式的時候要進行綜合考量,考慮到法律責任專業能力以及成本和規模,盡量減少受益人的風險,為受益人帶來更多的利益,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企業內部的年金運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