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翠
(云南省大理州彌渡縣密祉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云南大理 675607)
中華民族能長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為擁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漫歷史長河中所孕育出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民族性及傳承性的文化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代表著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精神高度,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表現。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比較困難,在時代變遷中可能會隨著民族的變化而消失,所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已是刻不容緩。
在時空變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生產與生活,并不斷延續下去,表達了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與向往。筆者認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具有以下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歷史遺存和文化記憶,是無形的、不可重復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曾說的“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隔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承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記憶。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現在民族文化在這種循環往復中不斷向前發展。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對其的保護與傳承可以增加我國民族凝聚力,彰顯我國的民族個性特征。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外來文化的入侵,讓我國民族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可以從精神層面上團結和號召全國乃至全球的中華兒女,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自信,化挑戰為機遇,提高文化軟實力,進行文化輸出,從而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種精神財富,還是一種經濟資源。人文旅游的發展依托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弄清“家底”,清楚地知道它們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充分利用其優秀的文化特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得到實際體現。同時,文化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讓國人自覺地去保護自己的文化,很多民族和地區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的自身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涉及面非常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
2.1.1 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充分
一方面,現階段政府更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產屬性和商業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普遍采取申遺的方式,希望以此來推動當地人文旅游的發展,進而帶來經濟效益。但是如果只看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忽略了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價值,就失去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另一方面,政府更重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形象建設,在申遺的過程中盲目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形象塑造,然而在申遺工作通過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被忽略,甚至有些地區出現了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這些都沒有達到文化保護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2.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制不完善
評審機制和監督機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機制中問題較大的兩塊。一方面,為了響應加強對傳統文化保護工作的號召,地方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遺工作中,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體信息的嚴格審查工作,在評審過程中僅僅按照申報流程、范圍等方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此成為過場。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遺工作中缺乏保護工作的監督機制,缺乏監督,申遺工作就會容易出現紕漏[1]。完善監督機制可以避免出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過度開發、虛假申報以及保護力度不大的現象,從而達到文化保護的真正目的和意義。
2.2.1 傳承環境惡劣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個民族文化互相滲透,在我國當代年輕人對城市文化、潮流文化更加推崇,傳統的民俗文化受到冷落,只有極少數年輕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愿意去了解、認識和傳承。這些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環境變得不利。并且由于時代變遷、人口遷徙以及自然災害等因素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了不可恢復的嚴重破壞,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環境變得惡劣的一部分原因。
2.2.2 傳承鏈條中斷
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載體,所以傳承人是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因素。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得以傳承延續下去。但是由于現在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不愿意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已經上了年紀,所以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鏈條中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因此消失在時空中。
2.2.3 傳承機制不足
只有完善傳承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才能順利開展。雖然現在我國已經意識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機制依然有很多的不足,而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科學、有效的傳承,也沒有深入生活,因此加快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的完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相關的工作機制還未得到完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在消失的邊緣。因此,切實保護和傳承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除了現有的博物館收藏、 檔案記錄或者數字化的保護辦法,還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生存和發展,拒絕“斷根取木”式的保護[2]。加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搜集。在申遺的過程中,要充分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色,要細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評估、判斷和篩選,提高申遺的標準和高度,評選出更具價值和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生命力。同時關注和關愛傳承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以此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蓬勃發展。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完善立法工作,相關法律的不健全會制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因此各地應該因地制宜,在與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完整法律體系,做好自己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上的工作和職責[3]。第一,各地應該嚴格把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不斷完善。第二,各地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視,可以對傳承人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政策。同時建設傳承人保障體系,對有困難的傳承人給予幫助。第三,可以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獎懲機制,讓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來,發動群眾的力量。
一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都是一紙空談。通過利用新媒體,進行輿論引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讓保護融入日常生活。二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隊伍的建設,做到隊伍專業化,工作科學化,職責明確化,注重對人才的培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提供人力保障。同時可以構建具有實際操作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理論學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現代化時代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與日俱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增強國人的文化素養,將民族的“記憶”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