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倩,馬力
(湘潭大學,湖南湘潭 411105)
“批評(critic)”一詞源于希臘文“krinei”,意為“判斷”,后在《現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中將其釋意為“分析”“評價”,簡而言之“動畫批評”指的是動畫作品的評價、分析。它不僅包含對動畫本體、動畫創作主體、動畫接受客體的批評,還包含動畫思想及觀念、動畫行為及現象的批評等五個方面,因而“動畫批評”與動畫鑒賞有著本質的區別。
然而,對比我國當代動畫十幾年的飛速發展進程中,“動畫批評”和動畫理論、動畫史都處于與其他方面發展極不相稱的狀態,在高校動畫專業的教學體系中占據著無關痛癢的比重,在整個動畫行業和教育業界“動畫批評”都處于缺位的現狀。以至于頻發“中國動畫藝術中傳統價值失范、倫理精神缺位,逐漸遠離人類真善美的價值目標”[1]等一系列現狀。
2011年,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決議下,首次將動畫學作為學科設置成為戲劇與影視學下屬的二級學科,結束了動畫作為強綜合交叉性專業的生涯。動畫教育體系的規范就是動畫學科的規范,也是動畫教育、動畫研究、動畫創作及動畫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然而在動畫學科的研究范疇中,動畫史、動畫理論和動畫批評三者既有明顯區別又有緊密聯系,從目前全國動畫的理論構成格局來看,動畫史和動畫理論的理論成果相對豐富,動畫批評則顯現隨感的存在形式,缺乏客觀性、學理性的思辨。
目前大多數高等院校動畫專業課程設置中,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比重失衡,動畫學科的技術屬性顯著,部分院校開設《動畫概論》《動畫史》《動畫文化研究》課程中極少涉及動畫鑒賞相關內容,“動畫批評” 教育的實際情況更是不容樂觀,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教育界、動畫業界對“動畫批評”的認知程度相當有限,因而我國動畫發展長期缺乏自省態度,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詬病與問題也日益增顯。
縱觀動畫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導向,“‘繁榮’的鏡像背后隱藏著浮躁、困惑和現實問題”[2],中國相對滯后的動畫教育業使得大部分青少年追求動畫“純粹娛樂功能”同時忽略了動畫的真善美本源,部分學者在研究中表明: 我國動畫片市場倫理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動畫從業者創作觀、世界觀出現嚴重失衡,“動畫批評”的缺位正是自省我國動畫產量激增、“質”“量”失衡、文化失語等困惑背后的重要成因。
“動畫批評”建構于動畫主客體之間、動畫現象與社會問題之間、動畫文化性與動畫商業性之間、動畫娛樂性和動畫道德性的關鍵環節,“動畫批評” 不僅矯正動畫創作的方向,亦能接收動畫作品的社會反饋,及時響應時代、國家、文化對動畫的要求和期許。
“動畫批評” 是動畫學科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動畫教育過程的自我反省與審視。一方面,動畫從教者通過“動畫批評”的介入與未來的從業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談,潛移默化地將動畫審美活動置于激烈思辨的場域中,敢于對當代動畫作品以及動畫現象提出質疑和思考;另一方面,動畫專業學生在批評過程中,敏銳地捕捉動畫創作的動機、動畫現象背后的原因、動畫反應的社會問題解決方案、提升更高的審美訴求、道德觀和世界觀,從而具備更加完整、成熟的思辨能力。
按照我國最新的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動畫培養中建立合理的教學效果評價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發展、學校教學能力,甚至還關系到動畫產業和教育業的前景。當下國情要求將動畫道德評價、 社會責任評價納入動畫教學成果的評價體系,創造一種對話平臺,目的在于“在具體的問題處境中研究決斷的一般程序和可能達成共識的有效范圍,”[3]建構倫理危機下的應對機制,將批評融入動畫影像乃至動畫教育效果的評價機制對動畫產業的良性發展至關重要。
動畫專業教育中應該滲透著對傳統人文精神和倫理責任的關照。“動畫批評”的介入能有效引導動畫藝術創作正確的價值取向、 培養動畫從教者和創作者的正確價值觀、建構高校動畫專業教育中的倫理觀,以提升國民對國產動畫的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可以說“動畫批評”的融入,將培養出一批引領動畫界走上健康、積極、進步的良性發展的從業者。
《動畫批評》 課程的建設對于動畫專業學科體系、動畫人才培養、動畫產業健康發展、動畫文化進步都存在著巨大意義,特別是對于動畫教育中道德建設更為甚之。道德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和高尚道德品質的教育,使其能從理智上對客觀社會現象進行正確的評價,最終走向“內化”,成為受教育者觀念意識的組成部分。動畫藝術教育是美育和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從本質上是一種情感和審美的教育,不僅教授創意和技能,還幫助學生發展積極、 健康的情感,克制消極、邪惡的傾向,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格。
首先,動畫教育承載了社會屬性——“真善美”的衡量標準。當代國產動畫受到各種非理性主義思潮,以及商業娛樂化特征的影響,面臨“道德虛無”的危機,動畫教育要求從業者關注現實題材創作,堅持真善美統一的標準,以“動畫批評”驅動行業行為倫理責任及國家文化安全責任。其次,動畫教育承載了審美屬性——“美”與“丑”的界限。動畫發展早期,中國滯后的動畫教育業使得大部分青少年受日美動漫文化血腥、暴力、致郁等元素的影響,缺乏理性客觀、符合東方文化的審美感受,“美”“丑”“善”“惡”界限含糊,近現代不少學者提出,中國動畫應立足于千百年來本國的道德精神面貌,用動畫“講好中國故事”,從而實現動畫電影的社會教育功能。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與其弟子利用批判,探索人類追求美好的終極目標,中國動畫教育正是需要這種中國傳統人文和倫理精神目標的“批評精神”。最后,動畫教育承載的價值屬性——文化的自信與自省。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與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是支撐和凝聚一個民族的核心力量,從而形成社會認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中國動畫自誕生起,就與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它承載了深厚的民族意識與身份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下的“動畫批判”具備著改革的使命和倫理的重任,使得國產動畫堅持以維護真善美、宣傳正能量為主旨,動畫將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己任,為國人文化自信建設起到“良媒”作用。
“動畫批評”過程充滿了理性和感覺,道德也一樣需要清醒的頭腦和感性的心靈; 道德決斷取決于道德概念、道德推理以及道德知覺、道德情緒的互相作用,一個科學的道德教育,不僅讓人獲得道德知識,也能給予道德感知,二者間有著顯著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毫無疑問,真實的藝術是合乎道德的,動畫藝術也不例外,它娛樂性外衣下的本質是嚴肅的、有益的、真實的,它反對憤世嫉俗、混沌不清與虛無主義,并努力使生活更加美好,動畫教育的目標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在動畫教學中建立《動畫批評》課程,完善動畫專業課程體系,建構規范的課程教學計劃和理論要求,為建構科學、合理的教學效果評判機制提供依據;填補動畫理論空位,提升動畫業界、動畫學術界對“動畫批評”理論的認知深度和自覺關注;建立動畫專業教育與道德教育之間的紐帶,做到真正意義上將道德教育融入課堂,并最終通過批評過程引導動畫創作和產業發展的方向,引領從業者關注現實題材,實現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教育性和娛樂性的統一、主流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消費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