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彬
(長沙醫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南長沙 410219)
政治文獻翻譯是外宣翻譯的一種,具有獨特的文體特征和嚴格的翻譯要求,對外宣傳中國的方針政策和治國理念,是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的窗口。由于政治文獻首先要做到精準無誤,長期以來對其研究主要體現在語言層面的“忠實”轉換,認為譯者只需達到忠于原文,無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但是,眾所周知,所謂“忠于原文”并非忠于原文的表面文字,而應是精神實質。好的政治文獻英譯絕非逐字逐句地把中文轉換為英文,而應準確傳達原文的內涵和精神實質,堅守中國的政治立場,并且兼顧時代發展和國情的變化,忠實而創造性地實現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
主體性是一個哲學概念,主體與客體相對應。人是客觀世界的主體,人作用或感知的對象是客體。主體性則是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作用等。而在翻譯這項實踐活動中,學術界普遍認為作者、譯者和讀者是廣義的翻譯主體,而譯者是狹義的翻譯主體。譯者主體性則是“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譯者主體性不僅體現在譯者對原文文本的理解和闡釋上,還體現在對翻譯目的和翻譯策略的操控中。
政治文獻主要涉及黨和政府的文件和工作報告以及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因而不同于其他類型文本,具有準確性、政治性和時效性三個主要特點:(1)準確性是政治文獻翻譯的首要特點。譯文須準確反映原文信息,不得增刪;其次,政治文獻中多文化負載詞,它們極具中國特色,有著深刻的內涵,因而較難理解與表達。(2)政治性是指政治文獻翻譯突出講政治,譯者需具備政治敏感度,仔細衡量用詞的政治含義與影響,避免犯政治性錯誤。(3)時效性是指新的時代背景下,新詞層出不窮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含義,少數以往的既定翻譯也欠妥,都需要譯者充分調動自身的主體性,不斷完善與之對應的英譯。
基于上述政治文獻文本的特點和翻譯要求,譯者必須充分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述譯文,因此,譯者主體性大有發揮的空間和必要。筆者廣泛查閱大量文獻,積極思考,并結合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綜合實力提升的國情,擬得出政治文獻翻譯過程中,譯者主體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
政治文獻翻譯中,“精準”標準尤為重要。文獻中一般都會出現大量的專業詞匯,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醫療等,這些詞匯極具內涵,往往會有礙譯者的精準理解。
例1: 建設生態文明。
Promote a conservation culture
“生態文明” 如果按照常規的字面對應關系來譯,應是ecological civilization.若不是對此表達內涵進行精準理解,則很難弄懂為什么要如此來譯。實際上,“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其上下文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由此可知,“生態文明”實則指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查詞典可知,conservation 包含兩方面的含義:(1)prevention of loss,waste,damage etc.例如conservation of water resources;(2)preserva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由此可見,conservation 包含的含義剛好與“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不謀而合,用該詞語表達生態文明中的“生態”十分到位。另外,“文明”一詞之所以譯成culture 是因為此處的文明并非一般所提的含義,即“野蠻”的反義詞,從其搭配的動詞“建設”分析,“文明”此處實則是“文化”,因此不能對應civilization。
政治性是政治文獻的典型特點,譯者必須要有較高的政治意識、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捕捉并傳遞字里行間隱含的政治立場。程鎮球曾指出,政治文獻的譯者需始終謹記首要任務是準確傳達原文的政治內涵,仔細衡量用詞的政治含義與影響,用詞過重或過輕均不可取。政治文獻的用詞通常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蘊含深刻的政治含義,不可輕易更改或誤解,否則任何一絲的錯誤都有可能會給國家的政權、團結和利益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如,“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統一應用reunification,而非unification.因為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歷史原因同中國大陸分開,reunification 一詞準確地表達了“再次統一”的內涵,符合我國在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
例2: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We have made all-round efforts in the pursuit of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例3:海洋強國a strong maritime country。
例4: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A great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不難看出,在翻譯大國、強國時,譯者均做了弱化處理,有意避免使用powerful,power,superpower 這類直接對應詞匯,因為這些詞語帶有負面意義,在國際話語體系中暗含強權政治,與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相悖的,譯文采用了major,strong 和great 這類詞匯來替代,采用了中國自己的話語體系,堅持了中國的政治立場。
政治文獻語言的時代感很強,更新取舍交替極快。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新政策、新理念和新事物不斷出現。另外,某些舊的表達方式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就要求政治文獻譯者必須具備創新意識,敢于淘汰陳舊的表述,仔細思考詞語的新含義,更新既能體現詞語新內涵又符合英文表達習慣的新譯文。
例5:外向型經濟。
global-market-oriented economy
改革開放之初,“外向型經濟” 一般譯為exportoriented economy,主要是指發展出口生產。現今,隨著中國不斷擴大其在全球貿易中的參與程度,該詞的內涵發生了改變,指的是積極走進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來帶動經濟發展的一種經濟類型。因此,應改譯為global-market-oriented economy.
例6:形式主義。
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
形式主義是指只看事物現象而不分析其本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曾一度譯為formalism。但formalism 一詞則更側重于指在藝術和宗教上對形式而非內容的著重。所以更新為the practice of formalities for formalities’ sake(為了形式而走形式)更適宜作為政治文獻類的表述。
究竟選用何種翻譯策略與翻譯目的有著密切的聯系。政治文獻不同于普通文本類型,不必為了迎合目標語讀者而大量采用“歸化”策略。由于政治文本凸顯政治性,體現了意識形態的操控和對話語權的把握,因此需要譯者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原作進行積極的闡釋與建構。在中國綜合國力得到大幅提升的新時代,譯者更應本著“傳播中國文化,堅守中國政治立場”的原則,以習總書記所指出的“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原則來指導政治文獻的翻譯,有意識地促進中國文化、中國價值和中國道德觀在國際社會的傳播,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因此,新時代背景下譯者的主體性還體現在優先選用“異化”的翻譯策略。
例7: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Achiev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ll be no walk in the park; it will take more than drum beating and gong clanging to get there.
敲鑼打鼓是獨有的中國文化元素,譯文并沒有一味迎合目標語讀者的表達習慣,而是采取異譯的方式,將這一濃郁的中國元素原汁原味地展現給外國讀者,敢于向世界推介中國文化。因此,當句中含有中國元素詞語時,在不阻礙讀者理解原文意思,又不影響譯文流暢性的同時,應多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保留中國元素,積極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政治文獻的翻譯有賴于譯者是否能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鑒于政治文獻的準確性、政治性和時效性,譯者必須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對于不斷涌現的新詞以及在新時代背景下被賦予的新內涵的詞語,譯文應推陳出新。同時,隨著中國邁入“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對外交流新時代,譯者還需有意識地保留更多中國特色,優先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使中國的思想和文化傳播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