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鄭州紀公廟漢石雕博物館石獅造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弓春菊
(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河南鄭州 450000)
凡參觀過鄭州紀公廟漢石雕博物館的人,無不被其所收藏的兩百多頭形態逼真、 神態各異、 栩栩如生的石獅所吸引。這些“獅子”,有的昂首挺胸、有的側頸轉首、有的瞠目凝神、有的安撫幼獅、有的腳踩繡球,雖然千姿百態,但卻威風凜凜,真不愧為“百獸之王”之稱號。
獅子,現代的人們對它已非常熟悉和了解,但在古代中國,獅子卻不是我們本土的動物。獅子,在動物學中屬哺乳綱貓科。其雄性體型矯健,頭大臉闊,頸間有鬣毛,姿態甚是威猛。它作為一個生活在熱帶草原的動物,原產地本在非洲、西南亞、印度和南美的巴西等地。然而,不產獅子的中國,民間卻留下了大量的獅子造像。如古代的宮殿、寺廟、佛塔、橋梁、府邸、園林、陵墓等等都可以看到它威武強壯的身影。一直到現在,一些政府機關、學校、寺廟或大型建筑物門口,往往還會一左一右地佇立兩頭石獅。故我們常說的石獅,更多的時候是指專門放在大門左右兩側用于鎮宅護院的一對守門獅子。那么,原本不產獅子的中國,這些守門石獅的藝術造型是起源于何時、 何地,又是如何形成用石獅“守大門”這種習俗的呢?
獅子,在我國古籍中有稱狻猊的,如《爾雅·釋獸》中記載:“狻猊如虦貓,食虎豹。”唐代高僧慧琳認為“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和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據文獻記載,獅子最早傳入我國是在東漢時期,東漢時期西域入獻獅子的記錄屢見于《后漢書》,例如:“章和元年(公元87年)是歲,西域長史班超擊莎車大破之。月氏國遣使獻扶拔師子。”“明年,初,月氏嘗助漢擊車師有功,是歲貢奉珍寶扶拔師子。”“章和二年……冬十月乙亥,安息國遣使獻師子扶拔。”這里的“師子”即獅子也。由此可見,東漢年間獅子是被作為禮物送給中國的皇帝的。獅子被送入中國之后,這種威猛的巨獸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不僅受到禮遇,而且人們對它厚愛有加,尊稱為“瑞獸”,抬到了與老虎有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地位。按照我國藝術家們喜歡為動物塑造形象的傳統做法,雕刻藝術家們便開始以獅子為素材,雕造成像,使我國的傳統動物造型中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成員。但當時由于獅子數量有限,而且多飼養在帝王宮苑之中,所以能夠一睹它“芳容”的人估計只有皇家及內廷的人員,普通的平民百姓很難親眼見到。正是由于這樣,獅子在人們的心目中充滿了神異感,是能食虎豹的“殊方異物”。故藝術家們對獅子的刻畫只能是來源于口口相傳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臆測。因此最早的獅子造型是寫意的,是神化的,是仿照熟悉的本土動物或神化的動物形象來塑造的,其稱謂也有很多:扶(符)拔、桃拔、辟邪、麒麟、天祿、天鹿等等。由此可見,獅子文化肇始于漢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隨著漢朝的崩潰,中國進入了四分五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佛教開始在我國廣泛傳播,佛經上介紹了許多有關獅子的故事,認為獅子是高貴威嚴的靈獸,有護法辟邪的功能。《燈下錄》云:佛祖釋迦牟尼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在佛教中,獅子是佛的護法,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佛的化身,佛被比作“人中獅子”,獅子與佛相似相通,所以佛教徒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法力無邊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隨著佛教在我國傳播的深入,被佛教推崇的獅子文化開始在我國的一般老百姓當中普及,獅子在人們的心目中被認定是歷神顯圣的神靈,是保護神,具有辟邪消災安吉等神異功能。我國的雕刻藝術家也很快從印度等地學到了石獅的雕刻藝術。
石獅的雕刻藝術由西方傳入中國之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獅子的兇猛程度越來越低,而那種“萌萌噠”的感覺越來越強。我國的雕刻藝術家們采用特有的夸張手法和神瑞化裝飾方法塑造獅子形象,雖然塑造的獅子形象同自然界的真獅有著很多差別,但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他們創造出了完全中國化的石獅子形象。在不同的時代,藝術家們雕刻的石獅的藝術造型又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紀公廟漢石雕博物館的石獅造型,漢獅:高昂著頭,挺著結實飽滿的胸脯,給人以氣勢高昂、雄健挺拔的美感;唐獅:前肢直伸后肢盤曲,作蹲坐式,昂首挺胸,雄壯威武,睜著兩只好像著了火似的怒眼,給人以一種屹立不拔、威鎮山河的感覺;唐代以后的獅子雕刻逐漸趨于裝飾化、喜慶化了;宋代的獅子,逐步配之以綬帶、瓔須、響鈴、繡球等飾物,真是精雕細刻而過之,雄強威武之不足呀;元明以后,獅子造型就逐漸失去了漢代獅子的高昂氣勢、 唐代獅子的威武雄壯,而趨于玲瓏秀媚、喜祥喜慶之態了。
雖然石獅姿態萬千,但漢唐時卻是勢力強大的象征,且只限用于帝王陵墓、貴族官僚墳宅前擺放,作用是震懾,讓人產生敬畏心理。唐至宋以后才漸入民間,使用才日趨廣泛。石獅守大門的習俗也是形成于這個時期,據程張先生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墻、有坊門便于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制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來守護大門的雛形。宋元時坊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一些大戶人家為了體現自家的聲勢,就參照坊門的樣式加以簡化,樹立了門樓,而夾柱石也演化成了守門的石獅,石獅守護大門的風俗由此以后被保留下來并相沿成習。元、明以后,獅子雕刻則被更廣泛地安置于宮殿、寺廟、祠堂、牌坊以及橋梁、圍欄之中,不僅守門,還成為建筑藝術的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守門石獅的擺放是有規矩的。通常來說,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也就是俗稱的“男左女右”。這里的左右是以人從大門里出來的方向為參照的。當人從大門里出來時,雄獅應在人的左側,而雌獅則是在人的右側;而當人從門外進入時,則剛好相反。立于門前的雄獅,一般右前肢踩一個繡球,雌獅的左前肢往往會撫按一個小幼獅。
中國古代守門石獅具有鎮宅辟邪、 招福納瑞之功用。人們之所以選擇石獅守門看戶,是因為將其視為異獸,且兇猛威武毫不畏懼任何禽獸。有它看家護院,野獸鬼怪都不敢進入宅門。另“獅”與“世”“事”諧音,雙獅并行表示“事事如意”或“世世同居”,獅踩繡球被稱為“獅子滾繡球”寓意為“好事在后頭”,撫弄幼獅則叫作“太獅少獅”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世代代高官厚祿,象征步步高升,官運亨通。
中國守門石獅往往還彰顯權貴成為區別等級尊卑的標志。帝陵前的石獅使用“天祿”“麒麟”,而王公陵前則使用“獅子”。據說天祿、麒麟是傳說中的神獸,故只有帝陵前才能使用,以示皇帝上授天意,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尊嚴。獅子是世間猛獸,習稱百獸之王,王公貴族墓前放置獅子,以體現其生前的顯赫地位。唐以后此規制被打破。立于宮廷、官府門前的石獅,古代還有個嚴格的規定,凡王公及一品官員府第門口前面的石獅子頭頂上的卷毛“疙瘩”為十三個,一品官以下則逐級遞減,七品官以下便不準安放石獅。時至今日,對石獅的使用已沒有什么限制,獅子作為權勢象征的文化含義也已淡化。
總之,獅子雖非中國原有,但其傳入中國后,完全融入中國文化當中。獅子作為中國吉祥文化的傳統象征符號,在中國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正所謂“龍行于天,司風調雨順,獅踞于地,守物泰民安”。現在,紀公廟里保護的這些舊時石獅已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產,它顯示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家們的高超藝術成就,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