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媛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作為教學一線與科研主要承擔群體的教育系統知識分子,創新是永葆其職業活力的重要因素;同時,創新也是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本質特征與歷史使命。
科學的本質在于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及創新精神,創新離不開從事科學文化工作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這一群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必須具備十足的創新精神與成果。在世界文明歷史發展進程中,每一次生產力的提高,都離不開相應階段知識階層對技術的改造與革新,人類社會的進步,[ 參見王鋒《黨的先進性與知識分子的創新》,載自《甘肅理論學刊》,2005年7月。]從根本上來說,同知識階層提供的創新動力必不可分。從這一角度來說,知識分子的定義具有鮮明的歷史性,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某種創新意識及創新成果的群體,被冠以知識分子這一名稱。因此知識分子群體從誕生之初,就具有創新的根本性質。
通過調研,能夠得出如下結論:有76.4%的調研對象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及成果,在上述人群中,仍有97%的調研對象認為知識分子必須具備創新精神,而創新成果則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僅有23.6%的調研對象認為知識分子也可以單純傳承知識技藝,沒有必要一定具備創新精神及創新成果。
上述數據至少說明兩個問題:
第一,大部分知識分子對創新持積極肯定態度,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
第二,也有一少部分知識分子對創新并不在意,這足以充分說明存在一定的動因阻礙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在教育系統中,知識分子必須具有十足的創新精神及成果,才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及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在未來工作及生活中的創造潛力,使他們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之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知識分子應該具備連接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功能,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個體,而這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創新精神的具備。
當下所貫徹實施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及行政、 科研體系為在一線教學及進行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創新動力帶來了諸多制約性因素。這些制約性因素集中體現為隸屬于行政部門的一線教育機構存在著多方位管理、無法協調統一的局面。行政機構的重復及功能重合造成了雷同的教學科研人員冗雜,研究方向及研究任務也出現相應的雷同化趨勢,橫向合作由于縱向的行政管理而變得舉步維艱,無法進行教學資源及創新活力的充分利用及有效重組,進而造成浪費。與此同時,教育系統的人員結構上,存在大量冗余的行政人員,出現教學行政化的不利局面,阻礙了教學創新化的不斷發展。
由于現行高等院校的制度并沒有明確規定知識分子必須進行科研或教學創新,因此也就使知識分子自身也喪失了對自主創新意識的需求,創新和績效無法直接掛鉤,創新和成果也無法完全等值兌換,在學術成果存在相當程度量化的前提之下,少量優質的創新性學術成果并不占據絕對優勢,因此也就挫傷了知識分子進行學術創新的積極性。
作為教育系統自身來說,盡管身處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但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還沒有大規模深入其中,使大部分教育系統一直處于受政府資助的計劃經濟狀態,知識分子的投入也同樣與政府密切相關,同市場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市場運行的規律和機制對知識分子資助創新的激勵作用不大,這是制約教育系統知識分子創新活力的直接因素。
伴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在教育系統內,任何教學及科研資源的存在都不是孤立而單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家科研單位甚至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完全占有教育資源,必須進行大范圍內的通力合作以及資源平臺共享,才能獲取更大的創新成果價值,而交流合作的經費以及人員的調配都很難在相應時期達到一個理想化的狀態,這一點也是當下大部分教育系統知識分子所面臨的一大困境。
創新,意味著敢于拼搏、干預冒險、敢于超越前人已取得的成果。但遵循規律、以傳統為典范的中國傳統文化卻使知識分子的創新意識變得薄弱起來。異議和新的見解很難被接受,一代代知識分子更樂于充當知識的搬運工而不是創造新的精神價值。
3.1.1 知識分子同科教興國及文化創新密切相關
就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歷程來看,人才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事業的成敗,因此實施人才戰略是知識分子隊伍穩定的基本策略。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知識分子占據著絕對比例,并肩負著教育人才的重要使命,是科教興國及文化創新實現的突出力量。
3.1.2 知識分子隊伍呈穩步增長趨勢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教育體制的完善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和層級都在不斷提高。通過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知識分子的數量級比例也隨之提升,而國內相應的優厚政策則使大批海外歸國留學人員回歸到國內高校的教學與科研崗位上來,因此高校系統的知識分子隊伍呈現出穩步增長的趨勢。
3.1.3 高校系統知識分子思想觀念面臨根本性的變化及革新
由于市場經濟的建立及發展以及國外多樣化的文化思潮影響,知識分子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思維也較為活躍,因此他們正在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過程中,建立一些包括競爭意識、平等以及效率優先的先進理念。
3.1.4 教育系統內部知識分子隊伍之間的利益差距呈現出逐步擴大趨勢
當下,在同教學與科研相關的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使教育系統中的知識分子隊伍出現了若干不同的利益群體,即使是在某一高校內部,從事應用性較強學科研究的教師收入要遠遠高于從事基礎理論學科研究的隊伍人群,這也是教育系統內部知識分子隊伍中所出現的一個典型現象。
3.2.1 良好的學術氛圍及科研環境
充分認識教育系統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從長遠戰略角度關注知識分子生存的學術氛圍及科研環境對提高教育系統知識分子隊伍穩定性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具體應做到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及重視、營造良好的尊師重教的教學工作氛圍以及對基礎學科及弱勢學科進行一定程度的物力支持等。
3.2.2 落實相應待遇政策
在對教育系統知識分子進行合理妥善待遇安排的基礎上,還需要進行相應的政策制定,以便加強他們的科學研究積極性, 實行切實有效的績效獎勵制度以及競爭機制,使他們有信心、有責任并大膽地開展工作。另外,在學位以及職稱評定的相關政策上,本著重點培養與普遍提高相結合的精神, 進行效率優先與兼顧公平的獎勵原則,激發中青年知識分子的科研學術積極性。
除工作之外, 對教育系統內部知識分子生活上的政策落實也能夠積極穩定其隊伍, 為知識分子的家庭困難提供一定的政策性援助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3.2.3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知識分子自身的使命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使知識分子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感,同時提高教育系統知識分子教書育人的意識, 這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只有知識分子這一群體認識到自身的責任, 才有可能從主觀上對自身所在的隊伍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這也是從個體根源解決知識分子常態流動的一個主要手段。
在教育系統內部的知識分子中,存在一批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及創新精神的學術主體,但從全國知識分子的總體水平來看,還尚有一部分知識分子創新熱情不高,提高知識分子的創新精神對維護和穩定知識分子隊伍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良好的機制和政策是關鍵,個體的思想教育也必不可少,這將有助于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更積極更充分地發揮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