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沈陽 110101/110122)
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以及進學生頭腦的關鍵所在,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走在時代前列的奉獻者、奮進者、開拓者的必然要求,更是鞏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這項戰略工程、 固本工程以及鑄魂工程的迫切需要。
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要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具體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唯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找出有效策略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第一,新技術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的問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都仍是上百人的“大教室模式”,在此教學環境下如何有效應用新技術,并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理論講授優勢相結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迫在眉睫的一個問題。事實上,隨著移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等的普及,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與資源學生完全可以通過拍照、拷貝、下載等多種方式獲取,因此教師單方面的“灌輸式”知識講授效果則大打折扣;而若以PPT、視頻播放等形式完全替代傳統的講述式教學,則不但會抑制教師教學技巧、個人魅力的發揮,還會占用大量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時間,浪費重難點深度教授的機會,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第二,理論教學如何與實踐教學有效結合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掌握以及踐行,則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檢驗。所謂“實踐是檢驗一切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如此。而有效的實踐教學的實施,則必須有一批富有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但這恰恰是現實的教學中所缺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缺乏實踐教學的能力,難以及時回應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切,并借此引導學生正確的“三觀”;同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也往往是分離的,沒有得到有效結合,課堂理論教學環節中“灌輸式”講授仍占很大比例,實踐環節通常表現為走訪調研、問卷調查等形式的簡單活動,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從而削弱了教學效果。
第三,教學模式創新如何與教師職業價值體現相協調的問題。基于互聯網的普及,各種教學平臺大量出現、教學資源觸手可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知識優勢,有些教學內容完全可以由學生在課外完成; 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模式的紛紛出現,也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高校教師的職業價值體現,當前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尚不具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這些平臺的能力,從而為其職業生存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危機。
要提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理論駕馭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的核心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特征及對教育對象思想上的影響等,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較強的理論駕馭能力。提升教師的理論駕馭能力,是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由于自身缺乏過硬的思想政治理論與教育學理論功底,在心理學、法學等相關理論知識儲備方面有一定欠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特殊性認識不足,缺少系統性的崗前培訓,重科研、輕教學以及教師評價方式單一等的環境氛圍等,很多教師的理論駕馭能力存在很大不足,從而導致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照本宣科、乏味無趣、理論講不透的現象,更難以利用思想政治的相關理論深入剖析、 解釋社會熱點現象或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教學效果極為低下,學生對教學的評價也普遍不高。要扭轉這種現象、提升教師的理論駕馭能力,應有計劃、系統性地開展教師在職培訓與指導,增強其理論功底并將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的能力,倡導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學并重的氛圍,拓展教師的理論空間與教學視野;教師也應積極、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與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反思、總結進而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同時對教師群體進行差異化與多樣性考核,完善考核體系,使教師通過全面、客觀的評價反饋,進一步有計劃、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理論駕馭能力。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被飛速發展的新技術所打破,新型教學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角色轉化能力的提升,是新技術運用于教學所難以回避的話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若一味地排斥、拒絕,或無理性地迎合,皆為不可取的態度,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轉變自身的教學角色。要提升教師的角色轉化能力,一方面要樹立教師與學生“雙主體”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習“雙主體”教學模式的內容、技巧及實施要點等,提升教學設計水平,主動轉變角色,不再將自己視為單一的傳道者或學生的管理者,而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與良師益友;另一方面要樹立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理念,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主動認識、學習新技術、新知識,以積極的態度應對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困難與挑戰。
當前的高校學生是互聯網的“原住民”,新媒體是其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自我表達的重要載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媒介素養能力,充分利用新媒體這種契合高校學生心理特征與行為習慣的教學輔助工具,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現實需求相結合,才能使教學具有說服力、實效性。要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能力,首先要具備熟練掌握運用互聯網收集資料,并結合教學大綱將其整合、制作成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資源的能力,從而使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化、生動化;其次要學會運用網絡思維與語言,掌握新媒體時代的信息溝通方式,在不脫離思想政治理論課指導思想與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教師與學生順暢的話語對接,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具親和力、吸引力;最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掘社會現實問題與網絡熱點,并將其作為課題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教學,通過不同案例的分析、研究、釋疑、解決等引導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當前高校學生的個性更趨多樣化,價值觀趨于多元,利益訴求也更加務實,在其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其獨具特色的需求,在其成長、成才的路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諸多難題與困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學會人文關懷,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感與思想動態,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與溝通技巧,及時予以心理疏導。要提升教師的人文關懷能力,一方面在于教師不但要善于“講授”,還要善于“傾聽”,通過微博、微信、QQ 等學生偏愛的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人文關懷與指導;另一方面在于教師要提高自身魅力,從而在與學生的互動交往中,以崇高的理想思想與自身的人格去感染學生、鼓舞學生,用身體力行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高校學生了解社會、獲取信息、表達訴求的關鍵渠道,東西方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各種社會思潮在互聯網的傳播、碰撞,社會熱點事件通過互聯網的發酵,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思想意識。可以說,互聯網已成為當今社會主要的輿論陣地,加強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緊迫的任務。要提升教師的輿情引導能力,面對學生關心的網絡輿情能有一定的話語權,就是要加強教師自身建設,有把握網絡輿情類別、發展階段、介入時間與方式、引導方式與方向等的能力,同時強化教師的意識形態話語的主導力、學術性與政策性話語的支撐力、個性化語言的滲透力與感染力,最終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
在新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技術運用能力的提升就成為教師必不可少的職業需求與深化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更是關系到課堂教學實效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也不例外。要提升教師的技術運用能力,一方面要引導教師學習、掌握現代教學手段,促進傳統教學優勢與新技術運用的有效結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鼓勵教師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教學團隊的力量,開展 “互聯網+” 教學模式的改革,開發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打造一支兼具教學與科研、且有不同業務方向的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基于立德樹人的使命與任務,努力抓住歷史機遇,積極面對現實挑戰,深刻認識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提升理論駕馭、角色轉換、媒介素養、人文關懷、輿情引導、技術運用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綜合能力,進而切實提高教學實效,為培養成為理想信念堅定、思想品德高尚、具有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知識水平與綜合素質高深的新時代建設者和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