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妹
【摘要】新課程改革中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開展科學有效的課前預習指導,就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合作互動,提高學生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高年級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并且在學習方法上開始有了自主思考,因此,教師應根據課程改革要求,對課前預習進行設計與實施。本文從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出發,針對當前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中低效、失效的情況進行分析,進而針對課前預習有效性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課前預習;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課前預習就是學生在教師講課前,自學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課的知識準備的過程。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有效的課前預習,能夠從知識層面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初步掌握生字、生詞、句子,并對文章發展脈絡進行簡單梳理;從能力層面發展自主意識,并能夠針對預習中出現的問題主動探究解決方案,實現獨立思考以及合作溝通;從情感層面能夠強化對新知識的興趣,并在自主探索與自我反思中提高情感認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有效性”成為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關鍵詞,而根據“有效性”的標準衡量,目前在高年級小學語文課前預習設計中存在著許多低效甚至失效的問題。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效的課前預習是落實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但是目前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中存在一些問題,使得課前預習效果大打折扣。具體來講:學生對于課前預習缺乏強烈的動機,甚至提不起興趣,通過對小學生的調查統計發現,大部分學生之所以進行預習是為了應付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而不是出于探究新知的熱情,這就導致學生在預習中出現問題時更多的是回避、敷衍,而不是主動查找資料、請教同學;教師對預習目標設計不甚明確,對預習內容的安排過于單一,例如在文本閱讀中,教師通常會將字詞句的突破以及文本初讀放在預習環節,這就使得學生的預習過程主要集中在知識層面,而難以延伸到能力培養與情感發展層面,限制了學生對多重課程目標的認知與落實;學生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預習方法,在預習中一些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任務,對于什么是有效的預習缺乏認知,更難以形成系統的預習方法,從而降低了預習效果;課前預習缺乏一定的拓展與延伸,主要局限在教材之內,且師生之間針對課前預習的合作不足,課前預習成了學生的“獨角戲”。針對上述問題,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過程中,教師應深入分析,并從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為學生的預習過程進行創新設計與優化。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有效策略
(一)創新預習形式,激發學生主動預習動機
在傳統課前預習中,日復一日的學習生字、生詞,閱讀課文已經很難調動學生的預習熱情,甚至讓學生產生了厭倦、抵觸等不良情緒。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前預習要想達到預期效果,其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通過調整創新預習方式,實現對預習過程的構建。例如在《釣魚的啟示》一課的預習過程中,教師設計了競賽式預習,即在課前針對生字、生詞、課文等預習要點,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并要求學生在預習中進行選擇性回答;在課上檢查中則根據比賽要求,對學生的預習結果進行評價,同時將結果與學生的綜合評價掛鉤,進而調動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層次性預習、歸類式預習、開放式預習等新穎有趣的方式,以打破傳統預習方式的沉悶與僵化,讓預習過程與學生的情感認知發展相契合,以強化其自主預習的動機。
(二)完善預習方案,推進課前預習有序進行
課前預習主要考驗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輔助與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高年級小學生已經積累了相應的語文知識儲備,并對預習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模式。但是一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依然會出現對預習目標把握不明,預習方案設計缺乏效率等問題。針對此,教師應及時介入,結合課程目標,幫助學生設計、完善預習方案,以引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循序推進。例如在《詹天佑》一課的預習指導中,教師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為學生確定了預習目標,并結合目標進一步確定預習階段:第一階段,通過查字典、查資料等方式突破“詹、毅、勘、鑿”等字,以及“設計、修筑、杰出、阻撓、控制”等詞語;第二階段,初步閱讀文章,結合字詞含義理解文章大意,并針對能夠表達文章思想情感的內容進行標注,對文章理解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第三階段,進一步拓展預習空間,通過自主學習探索問題答案,以實現課前預習的綜合目標。
(三)指導預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預習能力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指導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安排預習任務,還需要指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預習方法,如此學生才能夠舉一反三,形成主動預習的動機,并保證預習效率。例如在《少年閏土》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采用“標記法”進行預習,在預習中,教師要求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批、邊讀邊寫,遇到生字、生詞或是不理解的段落,做出標記;然后根據標記劃分難度層次,并選擇查字典、查找教輔書、瀏覽網絡資料等方式進行突破;最后,清除已經解決的標注,將依然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標注,并留在課堂上進行溝通與交流。這樣的預習方法,能夠避免學生在預習中走馬觀花、敷衍了事,同時還能夠指導學生明確預習重難點,體現預習的層次性,提高預習實際效果。此外,常見的預習方法還有提綱預習、探索預習、筆記預習、宏觀預習、瀏覽預習等,教師應針對學生需要進行講解與指導,以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方法體系,提高自主預習能力。
(四)適當拓展延伸,提高課前預習實際效果
課前預習不僅是熟悉新知識的過程,也是拓展學生知識視野,豐富知識儲備的過程。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中,教師可以針對課程目標,對學生提出拓展延伸要求,幫助學生在預習中打破教材知識的局限,提高預習的有效性。例如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預習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基礎知識學習目標,要求學生突破文本學習的重難點;此外,還應針對魯迅這一中國文學史上的偉大人物進行探索,要求學生查找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學作品,并通過拓展閱讀,嘗試將作品內容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相結合,以深入體會魯迅先生對“碰壁”意味深長的解讀,進而豐富文學儲備,提高課前預習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果、有效率的課前預習已經成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而言,目前在課前預習中,依然有許多學生對于預習過程缺乏興趣,敷衍塞責,在預習中難以準確把握探究目標,且缺乏切實有效的學習方法,知識延伸不足,影響了課前預習目標的實現等。針對此,教師基于課程改革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指導與培養,從而激發學生預習動機,指導學生落實預習目標,幫助學生掌握預習方法,促進學生拓展延伸,這樣才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前預習中來,并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清清.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1).
[2]賈云.強化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問題[J].學周刊,20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