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瑩
【摘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尤其是短小精悍的古詩文,更是小學課堂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學習古詩文可以了解歷史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想象力、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等,更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在中國西部地區(qū),尤其是農村地區(qū),不少小學教師僅僅停留在口頭講解后能夠背誦即可,學生讀得少,學得沒興趣,甚至一看到古詩文就頭疼。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如教師明確吟誦訓練的目的、保證充足的吟誦時間等。旨在能夠通過教師的古詩文吟誦教學,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提高吟誦的質量,使他們從中享受古詩文學習的無窮魅力和樂趣。
【關鍵詞】古詩文學習問題;吟誦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是最精美的語言。隨著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全國的統(tǒng)一使用,我們不難發(fā)現:古詩文在教材中的篇目大大增加。如今的小學生要學習幾千年前的文化,隔著的不僅僅是悠久的歷史,更是現在與過去的文化差異。學生遇到古詩文就叫苦連連,學習興趣逐漸磨滅,中華文化怎能更好的傳承?因此,吟誦便是拯救枯燥無味的古詩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吟詠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吟誦的作用是巨大的,雖不能說它萬能,但是那潛移默化的威力實在是“妙不可言”。在這里,我們就將吟誦的教育價值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吟誦的教育價值
吟誦有利于深入體味古詩文作品;吟誦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記憶。“古詩文是吟出來的,通過吟誦方能感受作者之意和詩文之妙。有音樂性的東西人們記得牢、記得快,吟誦是音樂和文學的復合體,能增強記憶力,可牢記于心,且不易出錯和遺忘。”吟誦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更利于修身養(yǎng)性。“能讓學生接觸真正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精神,聆聽純凈、美好的聲音,感受母語文化的魅力,蕩滌乖戾之氣,養(yǎng)成君子之風。”但是,在重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在小學語文古詩文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著傳統(tǒng)教學留下的深深印記:偏重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忽視對作品精髓的領悟,學生無法品味、感受作品中優(yōu)美的文字、豐富的情感和知識,更別提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吟誦的指導。
二、教師吟誦指導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吟誦不夠重視
吟誦的推廣已有多年,但在貴州,真正了解吟誦并施行的教師少之又少。對吟誦的基本規(guī)則雖掌握,但不重視、不練習、不實踐,最終又將吟誦拋之腦后。
(二)吟誦針對性不強
很多教師只是為了追逐吟誦潮流,淺嘗輒止,不教給學生吟誦的基本規(guī)則,不針對所教學的古詩文設計相應的吟誦策略,更不能持之以恒。
(三)吟誦時間不夠充分
這個問題占據絕大多數的古詩文教學課堂。如一些教師常常按照古詩文的教學四法完成教學,再利用所剩無幾的時間教學生吟誦本詩,只是趕了一把吟誦潮流。其次,重翻譯輕吟誦的現象也頗為普遍。畢竟,在語文試卷中,古詩文的考點基本是翻譯。
因此,針對以上吟誦中存在的問題,我提出了一些指導訓練對策。
三、小學生吟誦指導訓練對策
(一)教師把握吟誦規(guī)則,為吟誦鋪墊扎實根基
吟誦是古代文人詩文的口傳方式,吟誦的規(guī)則是約定俗成的。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也有變化。因此,筆者在這里提出的吟誦規(guī)則是普通話吟誦規(guī)則。
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我們所學的漢字有四種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前兩種聲調的字我們稱之為平聲字,后兩種則為仄聲字。古詩文中的偶位字的平聲字和押韻的字要拖長、低讀;仄聲字要讀得短促一些、高讀。
依字行腔,依義行調。按照字音的聲調來決定旋律曲調,根據字詞的含義去調節(jié)曲調。
文讀語音。文讀就是某些字要按照古音或官話來讀,如《望廬山瀑布》中“遙看瀑布掛前川”的“看”讀第一聲kān。這些讀音與平仄格律有關,讀錯就會失了韻味,所以要文讀。
以上三點是古詩文普通話吟誦的基本規(guī)則,適用于每一首古詩。教師掌握了要領,才能更好地開展古詩文吟誦教學。
(二)明確吟誦訓練的目的性
古詩文是作者心境的直接表達,在教學中要學生掌握領悟。因此,一定要讓學生清楚,自己為什么吟誦以及怎么吟誦。教師在吟誦指導與訓練時也要了解學生的吟誦水平。
(三)保證吟誦時間,營造吟誦氣氛
教師要根據不同年級教材的特點設計每節(jié)課的吟誦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吟誦。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文的基礎上,留足時間讓學生去練習吟誦,并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吟誦,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讓教師繁瑣乏味的“講問答”也讓位給吟誦。
吟誦時間雖然保證了,但仍有一些調皮的學生覺得吟誦調不好聽,與自己的欣賞格格不入,不認真練習。因此,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吟誦興趣,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到古詩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調動起學生吟誦的欲望。如教師選擇名家傳唱的多種吟誦調示范,播放經典詠流傳或者聯(lián)系緊密的電影主題曲等。
(四)吟誦指導應靈活多樣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吟誦興趣,提高學生的吟誦能力與質量,教師的吟誦指導方法應力求多樣。因此,教師可適當創(chuàng)設情境。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透過文字,展開想象,感受文字描述后面的精彩畫面和生動場景,然后又由想象畫面回到文本上,這時學生的吟誦也就多了幾分聲情并茂。理論來源于實踐,古詩文中的描寫也來源于我們的現實生活。如陳琴老師在執(zhí)教吟誦課《王風·黍離》時,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帶領學生穿越回西周,娓娓道來國家昔盛今衰的歷史事實,讓學生跟隨詩人一起痛惜傷感。趁勢,吟誦起來,學生更是被這動人感傷的旋律拉入文中不能自拔,情不自禁地跟著吟誦。
2.不同文體分類指導
教師的吟誦指導方法靈活多樣還要針對不同文體的古詩文而言,詩分古體詩和近體詩詞曲,文分古文古賦和駢文駢賦。近體詩要求嚴格按照普通話吟誦調吟誦;古體詩的吟誦規(guī)則只有入短韻長、依字行腔、依義行調等。因小學課本中古駢文較少,駢文和古文的吟誦規(guī)則在此不細說。
3.方言+吟誦,鞏固吟誦地位
筆者認為吟誦之妙在于它不需要以標準的普通話為基礎。越是方言地區(qū)的人吟誦得越是有味。這對于西部地區(qū)的學生來說無疑是最有吸引力的。在傳承和模仿吟誦到了一定的階段,可請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課堂上先用方言嘗試著吟誦,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毋庸置疑,久而久之,與吟誦規(guī)則一起作用于古詩文的學習,會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含義,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唐代詩人李嶠的《風》,請學生先用方言讀一遍,貴州話中的仄聲字本音就讀得十分短促,平聲字就讀得長一些,正好符合吟誦規(guī)則“平長仄短”。讀完后,再請學生根據古詩的韻律節(jié)奏用方言讀出來,慢慢地在讀中加入自己的獨特體驗,配上適當的曲調,給足時間反復吟誦,作品的美感也逐漸體現出來了。
這樣的古詩文吟誦教學,才是尊重學生個性化吟誦體驗的。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把吟誦扎扎實實深入到古詩文教學中,切實加強對學生的吟誦訓練,加強自身吟誦教學的學習,讓學生愛上古詩文,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質量,通過反復吟誦,深入領略作品的情致和趣味,獲得審美愉悅。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