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斌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的減緩發展與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傳統的地方政府融資模式已經漸漸適應不了經濟下行的趨勢而弊端逐漸顯露出來。根據目前的發展情況,政府機關與私人企業為了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企業為了謀求其經濟利潤,雙方通過合作共享,合力共建,推動著我國ppp模式的發展。ppp模式是新事物,其跨度大,投入高,專業性強是其主要特點。
【關鍵詞】PPP模式;發展現狀;存在風險;應對策略
一、ppp模式的相關概念及國內外現狀
1、相關概念
ppp模式即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指的是政府與私人企業或者其他營利組織之間,雙方通過建立切實可行的協議,由政府引導并參與項目建設的全過程及其監督治理,企業通過投入人力物力或者財力,并獲取相關利益。因此政府與企業就建立起了一種合作共贏的共同體關系。
2、國內外現狀
(1)國外:ppp模式最早產生于工業革命之后的英國,當時英國的信貸公司聯合大企業大資本家,以修鐵路為建設項目,向私人資本家借款,并以路費為還款來源,出現了ppp模式較早的雛形。根據目前對于ppp模式概念的理論研究,則主要是源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技革命后發達的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目前,發達國家仍是引領ppp模式發展的主要市場,其原因在于其市場經濟成熟且經濟自由度高,政治環境相比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要穩定,法律相比要完善且程序有序,項目豐富且質量高。
(2)國內:ppp模式在我國市政建設,城鄉交通建設,教育工程,農林建設,水利電力工程等多個行業得到廣泛的應用。根據目前現狀,我國政府鼓勵ppp模式在城市建設以及其他公共設施領域的應用,并以此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但是由于我國ppp模式起步較晚,地域廣闊,因此出現地域發展不平衡,行業發展不平衡等具體的應用問題。
二、當前ppp模式所存在的風險概況
1、法律法規方面的風險
主要是制定修改頒布以及解釋方面的風險,ppp模式涉及的法律法規要素相對較多,況且我國起步較晚,立法方面存在著現實因素的制約與影響。
2、政治的潛在風險
ppp模式的應用涉及民生,如果在該模式的運行過程中,公眾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或者是毀損公眾利益,將會引起公眾的反對及阻撓。近年來部分水廠,電廠的價格提升問題,由于關系到公眾的利益,而受到公眾的阻撓,政府為了社會穩定和人民利益也反對價格上漲。
3、政府信用風險
主要是指政府與私人企業訂立協議之后,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不全面履行或者拒絕履行義務,而給企業造成直接或者間接的危害。
4、壟斷風險
ppp模式強調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平等參與協商,政府與私人企業兩者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然而政府作為ppp項目實施的主導方,無論是在資格準入還是博弈力量對比方面都占據著重要優勢,無法做到真正的平等。我國當前對PPP制度設計上并不十分完備,當前地方政府對PPP項目的功利化追求可能導致制度功能的異化,使PPP項目輪為政府實行壟斷的工具,PPP項目公司可能成為社會資本謀求壟斷利潤的搖錢樹。
5、合同履約風險
基于政府與企業雙方的協議,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有可能存在合同的履行風險。主要集中在當事人誠信,履約能力以及政府干預等方面。當事人履約風險是項目風險防范的重要影響因素,如何從“人”的角度進行項目風險防范,是一個常思常新的問題。
三、對現存風險的應對策略及總結
1、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1)堅持以為人民為主要目標,ppp模式為了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而出現的新時代產物,政府機關對于市政建設,交通建設的不斷投入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2)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新時代條件下,在追求城市建設,社會利益,企業利益的條件下,也要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3)建設法治政府,首要的就是要完善立法工作,堅持依法行政是重要前提和基礎。發展和完善ppp模式各個方面的相關規定,做到有法律依據可遵循,做到政府在領導ppp項目運行中既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又不損害企業的商業利益。
2、完善ppp模式相關法規
當前,各級政府在國務院的推動下,正在大力發展ppp模式。由此可見,ppp模式是一項現存的并將長期存在的公私合作模式,因此與其相關的法律制度需要更加完善。早在2015年,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與國家發改委就聯合下發<<關于銀行業支持重點領域重點工程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在當前的經濟情況下,對于政府的城建項目,水利電力工程都有指導性的建議,這就在相對缺乏法律引導的這些領域起到了帶頭的作用。ppp模式在我國仍屬于新生事物,目前所呈現出的法律滯后和法律缺失的情況較為明顯。如果要在我國確立切實可行的該模式,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ppp模式的相關立法情況也應當提到立法的工作中去。
3、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
政府是ppp模式的主導者,相對于私人企業處于相對強勢的一方。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有利于防止政府一家獨大,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市場經濟規律并不是全然有序,風險因素也是存在的,政府通過管控與合理配置資源,有利于規避不利風險。通過有效的監管,可以實現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的“三贏”目標。
四、結語
現存的公共項目建設環境下,ppp模式的運用越來越頻繁,政府也在鼓勵,倡導這種新模式。它的運用可以有效減少公共財政負擔,優化財政支出配置,提高市政建設,交通建設等的效率,加快城鎮化。Ppp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這就要求政府與企業雙方只有充分認識與掌握所存在的風險,才能做好具體的應對策略,才會更好的發揮其ppp模式本身具有的良好特性,服務于社會。
【參考文獻】
【1】李虹,黃丹林.PPP項目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建筑經濟,2014(6):37-41.
【2】霍麗偉.PPP項目的風險分析與對策研究[D].重慶大學,2010.
【3】黃騰,柯永建,李湛湛,等.中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較分析[J].項目管理技術,2009(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