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輝
(海口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海南海口 570000)
經濟環境的轉變為我國各種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而模特產業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也發生了極大改變。從現階段來看,我國模特產業已進入到時尚產業的前沿區域,模特的種類和商業行為也更為多元化,從傳統的服裝模特、平面模特、禮義模特轉變為車展模特、網絡模特、人體模特等,據統計我國網絡模特的從業人數已達3萬余人,產值近11億元,這側面反映出新經濟環境下我國對模特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多,同時也體現出模特教育和人才產出的滯后,因此我們要系統的分析我國模特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提高模特人才培養的途徑及質量,促進我國模特教育向著良性化的方向發展,滿足市場經濟對模特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試圖從我國模特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入手,客觀而全面的對模特人才教育的知識技能及培養內容展開論述,并詳細的分析了我國模特教育發展的主要對策。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各產業對模特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多,如:車展、服裝展、廣告活動、會務活動等,這就需要大量的模特從業人員,而模特教育的人才產出量較小,這與我國模特院校的數量有著直接關系,作為發展中國家人才與技術是發展的原動力,因此做好模特人才培養,輸送高素質的模特才是模特教育發展的核心目標。然而我國正規的模特人才培養院校較少,據統計正規的模特教育院校才200余所,一些知名的院校又有一定的數量限制,如:北京服裝學院、山東紡織大學等,這就極大的制約了模特人才的產出。同時,教育體制不夠多元化,雖然一些中職和高職院校開設了模特專業,但受知名度和就業途徑的影響,生源情況并不理想,并且不具備深造或再進修的渠道,因模特的黃金年齡是17-26歲,這也是知識教育與職業生涯的最好階段,如何把握知識教育與藝術產出的融合,成為了模特教育發展的矛盾點。
1.2.1 教學理念及方法滯后
藝術教育范疇內的模特教育屬于小眾教育,具備受教人數的局限性,因此各院校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存在知識結構更新滯后的現象,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對理論及T臺的實踐內容進行教受,沒有從根本上把理論與藝術素質進行融合,單一被動的灌輸方式,不利于學習質量的提升,同時也影響到了正常的課堂氣氛。模特教育本身就是藝術教育的一種,各高校的授課模式也存在不同,一些院校采用大班授課的方式,人數過多、課堂偏大、環境不理想等因素,也影響到了模特教學的效果。
1.2.2 配套設施陳舊
在各高校開展模特教育過程中,由于專業開設較早,一些設備和設施過于陳舊,造成實踐課和藝術表演課無法正常開展,有些高校甚至沒有專業的T型臺。同時,一些高校的模特專業課還是和藝術類課程共用教學空間,如:舞蹈室、排練廳、聲樂室等,影響到了專業課的教學課時,有時不得不更改上課時間,這也影響到了模特學員的專業化學習。另外,各院校在藝術素質培養上存在漏洞,往往只注重學生的外貌、形體、動作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自身藝術素質的強化與鍛煉,尤其是藝術文化素養,很多高校都沒有對這類內容進行補充與擴展,造成模特從業后技術水平無法進一步提升。
1.2.3 師資力量不足
模特教育屬于藝術教育,同時也屬于時尚教育,教師成為了學生藝術入門的關鍵因素,而各高校模特師資力量存在嚴重的不足,師資老齡化、教師不足、人員流失等問題不斷出現,影響到了藝術理念與專業化學習的質量。同時,因師資力量不足,各院校跨專業教學的現象較為嚴重,模特任課教師來源廣泛,如:表演系教師、健美操教師、民族舞教師等,這種跨專業的教學模式誤導了模特教育的目標,并且也影響到了學生的藝術氣質培養。
模特教育不只是對學生的形體語言、身體素質、外在條件進行教授,還要注重知識與技術的培養,在大量的前期學習中要充分的認識到知識與技術學習的重要性,這能夠讓學生突顯出不同的文化氣息和藝術內涵。筆者認為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培養,因模特職業發展具備多元化,在學校學習無法確定今后的發展目標,如:服裝模特、平面模特、化妝品模特、慶典模特、網絡模特、人體模特等,所以要求模特具有廣泛的基礎知識,在知識結構上必須具備“博而雜”的理念,學校在課程組成上也要進行擴展與補充,盡量多配備一些知識選修課來充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其次,要強化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例如:服裝模特除了形體合適外,還要懂得識別面料、顏色、款式、搭配、裁剪、流行趨勢等,這樣才能夠對具體模特工作有新的認識和感悟,才能夠更好的通過技術來詮釋產品,學校也要積極開展相關內容的教學,課程內容可以少而精,在技術培養的過程中啟發和塑造學生的藝術特質。
模特的舞臺表現及穿著服飾的氣質來源于自身的藝術修養和本人的文化素質,因此在模特教育培養上要注重基礎文化課的學習,通過日常性的文化課來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思想認識、藝術表現力等,模特學員自身也要深刻的認識到文化課對藝術底蘊的促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良性化學習的目地。同時,基礎文化課也要隨著時代發展有所改革和完善,教學中可容入一些對模特專業發展有利有課程,如:攝影課、服裝設計等,這類課程以選修的方式開展,課時盡時短而精。
音樂是舞臺表演的催化劑,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感受到表演的藝術氛圍,因此身在舞臺上的模特也要對音樂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教學中可讓學生欣賞各種名曲和各種音樂類型,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意境和節奏,并通過舞臺表演讓學生掌握不同音樂背景下所應展示的形體狀態。音樂修養的培訓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學課時要具備常態化,要讓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產生樂感和藝術感的共鳴,以便在舞臺上更好的體現出藝術表現力。
模特教育中舞蹈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模特的表演多以形體為主,因此應通過舞蹈學習來提升學生自身的肢體語言,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服裝服飾的藝術性。舞蹈教學中要注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向的把握,不能以專業舞蹈演員的要求來培養學生,要從形體塑造、面部形象、氣質培養等內容出發,強化身心鍛煉和培養,讓學生能夠自如的掌握韻律、風格和整體的協調性,突出藝術形象的肢體化,促使學生的舞臺動作更為優美。
形象設計是模特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在舞臺表演時,人們最先看到的就是模特的面容形象,其次才欣賞模特的衣著、鞋、配飾等,面容形象的設計在藝術表演中有一種帶入感,因此教育培養上應加強學生的形象設計,授課內容應包括:面容設計、服裝設計、發型設計、配飾設計等,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形成特有的藝術感知力,能夠根據不同的表演需求,來設計自己的形象,以此在舞臺上更好體現模特的完美形象。
隨著高校擴招和藝術類考生的不斷增多,模特專業的報考人數逐年提升,而部分高校為了擴大生源和影響力,廣泛的吸收模特學員,而教學質量和效果遠遠達不到應有水平,因此筆者認為要完善模特教育的目標,需從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專業的藝術技能、充沛的文化素養、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等入手,才能夠達到藝術人才專業化培養的目地。同時,要注意模特學員品質的培養,大教育家李叔同就提出“先器識,后文藝“的教育觀點,認為美是人心性的直接表達,只有心性美才有藝術美,因此各高校要秉承這一理念,完善模特教育目標。
模特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藝術教育,其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較高,因模特培養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育和教學的內容非常廣泛,所以對配套設施和資源建設上有較高的要求,如:排練場地、練功房、理論課堂、走秀場地、演出舞臺等。資源建設上學校要儲備的物資內容也較為寬泛,如:音樂設備、表演服裝、舞臺道具、燈光等,這些物資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經驗和舞臺感覺。另外,在配套教師資源建設上也要與時俱進,選擇的方向要從舞蹈教師、理容教師、模特專業教師、服裝設計教師入手,加大配套教師人才的引入與吸收,提高學校的師資力量。
模特教育的教學手段應具備多樣化的特點,從教育模式的發展來看,現階段的模特教育教學方式已經過于滯后,很多院校沒有把教學與就業進行緊密的聯系,造成模特從業后無法適應工作要求,如:工作強度、舞臺表現力、藝術詮釋能力等,這影響到了學生今后的發展,因此應擴展模特專業的教學手段,筆者認為模特教學手段應具備職業化的特質,所以要從職業化的角度來培養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除了基礎課程和藝術課程外,還要加入課外實踐課程,讓學生參與社會演出活動,這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舞臺經驗,同時也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對學生今后的舞臺生涯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另外,要注意模特專業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融合,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差異,實踐中要注意表演的差異性,不能急于求成過分的成人化和社會化,避免影響學生的藝術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