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霖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1)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更應銘記歷史。在革命戰爭的漫長歲月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紅色文化起源于戰爭年代,經過傳承,深深影響著幾代人。發揚紅色文化,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勵大眾為理想信念而奮斗。紅色文化產業包含著無窮力量,而如何講好紅色故事,傳遞正能量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紅色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國家推廣紅色旅游區12個、精品線路30條和經典景區100個。在湘贛閩紅色旅游區中,有一條橫跨江西省和福建省交界的精品線路即贛州——瑞金——于都——會昌——長汀——上杭——古田線。其中,長汀縣、上杭縣和上杭縣古田鎮均位于革命老區——福建省西部的龍巖市。
老區龍巖是一座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內陸城市,在福建省內屬于典型的山區。紅色革命根據地大多分布在山區的農村。而這些村落在發展和積淀的過程中,形成了濃厚的客家風情。熱情好客的客家人民為“軍愛民、民擁軍”的軍民魚水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今天,發紅色文旅不僅是以旅游的形式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承,也是以愛國教育的方式使游客正視歷史,堅定愛國主義的信念。這既是對艱苦卓絕年代的追溯和緬懷,也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思。雖然革命的戰火已經遠去,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更應發揚紅色年代的不畏困難險阻和為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而無私的奉獻精神。
針對閩西紅土地的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問題,首先要解決革命老區的交通問題。龍巖市連城機場民用航班并不多,還得依賴周邊城市航空——廈門市高崎機場。但龍巖市區高鐵便利,并形成通向各個縣城的公路網,帶動景區建設和周邊經濟發展。其次,要解決當地講解員問題,老區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與其他熱門景區相比,缺乏專業講解員。相比之下,周邊地區漳州市南靖縣云水謠景區,游客瀏覽量較大,當地居民擔當導游持證上崗,提供景點的專業講解服務。而在龍巖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大部分游客則是自行參觀。閩西紅色景區要改變現狀,應在提供優質服務方面反向促進客流量增長。除了國家景區評估通用標準以外,在紅色文化旅游推廣措施上,還要結合地方文化進行具體分析。
一是要給紅色文化提供寬松環境,還原情景,為發展體驗式旅游服務。閩西發展紅色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優勢。例如,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屬于紅色文化的發源地,坊間流傳“人比槍高當紅軍”。土地革命時期,當地兩千多名村民自愿加入紅軍。為了掩護主力軍前進,六千余人留守南山鎮,進行松毛嶺保衛戰,雖然完成了光榮的使命但傷亡慘重。今天的中復村保留著當時的原貌,有征兵的紅軍橋、誓師的觀壽公祠以及紅軍戰士留宿的紅軍街。紅軍街兩旁的民房中,孩子們從小受到紅色文化熏陶,學唱紅歌[1]。在原住民密集的地區開發體驗式旅游,如央視走進中復村,中學志愿者換上紅軍軍裝跟隨主持人再走長征路。學生們通過著軍裝和體驗民風等方式,感受紅軍精神,激發斗志。
二是建設經典景區人物或歷史等主題紀念館,引導游客走進景區館內學習紅色文化精神。如長汀縣博物館內,玻璃柜里陳列著革命裝備,兩旁再現歷史街景,走在這條紅色文化長廊上,感受老一輩人民的智慧。當然在戰士云集的閩西紅土地,出了不少名人。如開國功臣楊成武,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被授予上將軍銜。2009年,長汀縣開放楊成武故居,供游客參觀和學習。如武平縣劉亞樓紀念館,陳設物品包括軍裝、生活用品等均為歷史保留及家屬捐贈。
三是開設校本課程進行紅色文化學習,走進景區,體驗感受。由學校組織,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老區旅游景區,瞻仰革命遺址。課堂內學生學習革命故事和先輩先進事跡,課堂外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進入景區實踐,再將學到的精神和感悟分享給身邊的親戚朋友,通過參觀紅色景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播優秀文化精神。
四是通過新媒體影視音頻資料,情景再現加講述的方式還原、記錄歷史,用影像的方式講故事。影視作為紅色文化新型的傳播形式,給受眾傳播正能量。這種視聽覺感官共同作用的傳播效果,對受眾的影響力高于傳統的文字閱讀,更易將其引入紅色文化主題中,帶動紅色景區參觀[2]。如央視軍事農業頻道推出文獻紀錄片《戰將楊成武》,從土地革命時期的投筆從戎到建國后情系國防,感動無數中華兒女。這其中,也包括同類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對紅色文化傳承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影視作品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詮釋先輩們“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的大無畏精神。將紅色文化資源與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提高市場開發效率和資源挖掘深度,推動紅色旅游發展。
五是通過舉辦紀念活動,推動景區發展。如清明節進行的掃墓活動,寄托人們的哀思。從松毛嶺無名烈士墓到烈士紀念碑建成,一萬多名革命烈士在這里長眠。人們站在烈士紀念碑面前,致敬先烈。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征途,亦是理想與信念的遠征。為了早日看見革命勝利的曙光,無數先輩在這條路途中拋頭顱、灑熱血,為新中國的建立鋪平道路[3]。在紅色文化的教育中,讓新時代的年輕人體會不屈不撓、不怕犧牲、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培育新時代的民族精神,使之成為優秀的時代文化。
紅色文旅較國家著名自然景觀景區,發展時間較短,且老區地形復雜偏僻,保留了當地風土人情。沒有千篇一律的玻璃棧道,也沒有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而是結合農家樂讓游客品嘗客家美食,如釀豆腐、芋子包、簸箕粄、泡鴨爪等。然而要想吸引外來游客,先要做好內部工作[4]。附近中小學校與以往相比,出于安全考慮減少了出游次數,包括清明掃墓、參觀博物館等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學生從小缺乏紅色文化教育,不利于未來發展。生活在紅土地的孩子,更應該利用先天資源優勢,促進老區文旅發展。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紅色文旅主要在于精神寄托,注重情感共鳴。以文化發展帶動經濟發展,進而推動紅色旅游及其周邊產業鏈發展。受眾從個體到民族,再演變發展成為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傳播紅色文化,使國家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生動的體驗。推動紅色文旅發展,先通過物質載體[5],再上升到精神層面。受眾發自內心地進行紅色文化消費,參與紅色旅游。消費本身是再生產,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創造出紅色文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