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鄭州市中原區四廠中街 河南 鄭州 450000)
【關鍵字】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雕工藝 美術設計 藝術價值
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極富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具有工業化生產所不能替代的特性。隨著“非遺”文創化的發展與品牌化的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由單純的文化現象躍升為一種商業模式,即以生產性保護為主,通過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將工藝類“非遺”轉化為商品。這種以經濟效益保證“活態傳承”的方式固然解決了生存空間上的燃眉之急,但產業化過度也會影響其原始風貌。文化內核的變質,專業設計的缺失,甚至低成本仿制等問題接踵而至。傳統工藝類“非遺”始終應歸屬于文化范疇,而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問題最終又重新回到了藝術本身,回到了最基本的藝術設計上。以下筆者以皮雕藝術為例,從實用性、設計理念和審美價值三個層面淺析工藝類“非遺”的藝術內涵。
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生活,是舊時代匠人的非凡構想。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工藝類“非遺”的第一要義始終是保證實用性。單單具有審美價值的產品不具有延續的生命力,更不能持續占領市場。即使是常見的香薰燭燈、音樂盒等裝飾性作用較強的工藝品,也有著相應的實用功能。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人們在購物時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多。當風靡數十年的機器制品風潮褪去,人們重新喚起人文情懷,希望在生活中能夠感受到溫暖的匠心,工藝類“非遺”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中。
皮具加工濫觴于狩獵時代,千百年來皮具始終在人類社會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皮雕技藝可謂防寒耐用和裝飾美感的集大成者,素樸拙美的皮具麻繩在匠人手中變為皮包、茶具,獸皮和柳丁麻繩的溫和質感使現代都市生活中的人們返璞歸真,感受到千載積淀的非凡工藝。在崇尚復古的時代,人們對匠人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呼聲,也對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社會理念的更新和經營模式的變動要求工藝類“非遺”迅速做出回應。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非遺”轉型發展的重中之重。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務必堅持傳統與現代相統一、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堅持理性與情感認知并重、顯性宣傳與隱性融入互補、生活世界與實踐相統一的方式方法[1]。皮具雕刻藝術只有結合大眾審美,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拓展生存空間。從選材到銷售始終秉持匠人精神和人文情懷,感染消費者,建構優質“非遺”品牌。
皮雕選材嚴苛,品質雕琢,在貼近生活的基礎上追求藝術美感,著力打造優質用戶體驗。對工藝類“非遺”而言,實用價值并非唯一的追求,高品質的工藝品往往能夠兼具藝術美感,其內部深蘊的人文關懷正是工藝類“非遺”沒有被大機器生產取代的原因。
在藝術設計上,匠人們要傾注心血打造好的作品,提高設計水平、貫徹自己的設計理念,針對不同年齡階層需求開發不同產品;要以美的眼光,開發出具有藝術性的設計作品,保持學習的眼光和進步的心態。在《荷馬史詩》中,赫菲斯托斯盔甲上的紋飾細致地再現了古希臘生活全貌,反映了古希臘人的習俗文化、生活細節。中國當代視覺傳達設計作品也大多以傳統文化符號為載體,體現著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內涵;歷史上的青銅、石塑乃至瓷器見證了中國特有的文化[2]。在現代皮雕藝術中,紋飾的處理與整體風格的選擇需要宕開一筆,獨創新規的勇氣,擺脫傳統束縛,大膽地利用時代元素表現現代生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匠人必須始終置身于時代前沿,以國際視野捕捉最新文化資訊,甚至開創、引領時代風尚。對皮雕藝術而言,從業者需要在設計上體現時代氣息,以文化底蘊和政策優勢占據市場,進而追求更高目標——引領文化潮流。在這一過程中,匠人要自主甄別不同文化元素,對其活躍時限有大致預估。從傳統審美偏好中的對稱花紋到后現代化的抽象線條,由紛繁雜糅到極簡主義,皮雕產品上的每一筆都是對匠人匠心的體現。
小微企業和家庭手工作坊構成了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的主要經營模式,此類粗放型經營具有分工不明、易同質化、配套能力低等局限性。2017年1月,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確立了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國策。存款準備金下調對工藝類小微企業的轉型之路來說更是雪中送炭。如今文化保護工作穩中向好,“文化+”等多種經濟模式如火如荼。工藝類“非遺”經營模式轉型的關鍵在于依托國家的扶持政策,打好原創設計的品牌,對接“非遺”與商業市場,將所謂“網紅”“流量”轉化為具體的資本。
當前年輕人群體以其極高的消費熱情和消費潛力在消費者群體中占據重要地位。在皮雕藝術品牌化的進程中,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從未蒙塵,甚至因皮雕的素樸、原創、小眾等特點吸引了不少回購客戶。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工藝類“非遺”應當結合現代技術,推動自身協同平臺建設,運用網絡、云數據等新媒體方式培養手工藝人才,創立傳統手工藝品牌[3]。皮雕藝術本身具備的人文情懷與拙美哲思不會隨著商業化而褪色,相反,隨著紋飾圖案的更新和設計風格的多樣化,更多年輕消費者會在我們的宣傳推廣中了解皮雕藝術,支持“非遺”品牌乃至投身到工藝類“非遺”的活態傳承中。
藝術設計是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更是工藝類“非遺”不朽的文化內核。提升藝術設計水平并非一日之功,傳承人需要與市場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在不斷地技藝精進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要注意品牌形象與知識產權的保護,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和成果,以弘揚“非遺”文化的初心拓寬藝術境界,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多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