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江
(廣西戲劇院彩調劇團 廣西 南寧 530023)
桂南主要位于廣西的東南部,獨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桂南人民獨有的智慧,其中采茶文化歷史悠久,由它衍生的音樂小調文化也為人驚嘆。桂南的采茶音樂以歌詞輕快、曲調優美而著名,側面反映了桂南采茶人的淳樸、開放、熱情。采茶文化傳承,應深入挖掘桂南采茶戲的文化內涵,使特色戲曲文化更加繁榮地發展[1]。
桂南采茶戲起源于明末,由江西贛南傳入博白地區,其載歌載舞的唱茶特點,在清代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在民國時期發展壯大并成為戲曲中的獨立一支。新中國成立后,與廣西一代流傳的采茶戲合并發展,正式被命名為桂南采茶戲,與桂北彩調齊名,并稱為姐妹藝術。
桂南采茶戲在“雙百”政策的方針指導下蓬勃發展,主要演唱曲目有《重上茶山》《梁祝》等著名曲作。目前,已經先后成立了300余個劇團,其中在2003年,桂南采茶戲在廣州參加的全國第十屆戲曲比賽中榮獲二等獎,桂南采茶戲逐漸被大眾所認可,已經成為特色濃厚的地方劇種。
中華民族的傳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不僅僅能夠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采茶文化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有著深刻的思想內容,給人以無限的藝術遐想,其中摘茶就是茶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采茶戲就是采茶農在長期勞作的過程中作為娛樂項目而演變的一種基礎民間藝術形式。在古代的采茶工作中,農民負擔比較重,因此農民在閑暇時將自己的采茶過程記錄下來,經過藝術加工編程,以戲曲的形式進行傳唱。
采茶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代表了農民的一種現實生活狀態。在桂南有險峻的山地環境,但是采茶農以自己堅強不屈的精神戰勝了外界條件,不僅獲得了重生,還孕育了文化。采茶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生生不息,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茶腔文化音樂都一直陪伴著桂南人民,影響著桂南人民的生活方式。茶腔文化不僅是桂南人民的情感記憶,同時也是桂南人民的精神食糧。
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交換密集,茶腔文化給了許多海外游子重要的感情寄托。許多移民國外的華人非常熟悉桂南采茶戲的唱法,因此采茶戲已經成為異國他鄉游子的心中紀念。當代采茶戲的廣泛傳播,使桂南采茶界突破國界限制,在國際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桂南采茶戲受到了民間各界的廣泛認可,是著名的表演形式。當地政府可以采茶為主題,進行旅游開發,讓采茶戲成為顧客的首選,以桂南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歷史淵源為旅游的文化基礎,選擇合理的位置進行藝術展覽,多方面協調合作,以歷史為主線展示采茶文化的誕生發展過程,同時融入茶腔音樂的真實表演,向游客展示古老民族的文化風情,并舉辦文化交流節,推動當地的區域旅游特色發展,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保護茶腔音樂文化[2]。
桂南采茶戲作為基本的民間戲曲藝術,演員的分類主要有小生、小旦和小丑,因此又可以被稱作三小戲,就基本的表演形式而言,不如戲劇那么濃厚,隊伍精簡、節目簡單、道具常見。表演者身穿彩服、腰佩彩帶,男旦小生手拿彩尺作為鋤頭農耕道具,女小生手拿花扇、竹籃,雨傘作為盛茶器具,選材貼近于采茶農的真實生活,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其中演出有固定形式,所唱的曲調和數量大多按照當時的表演時間進行調整,一般為兩至四首,同時也有一些演員為了適應當地的民俗文化會適當加入一些民間傳說故事。表演大多以采茶為主,演出的主要順序有參拜茶、開茶、探茶。采茶是節目中的重點,一般有一男兩女進行采茶表演,其中融入了歌舞戲劇等多種表演形式,整個歌舞就是以桂南的茶文化為中心,展開的全部勞動過程,具體地反映了茶農在收獲時的喜悅,歌頌了茶農堅強、樸實、樂觀、向上的昂揚精神。
桂南采茶戲鄉土氣音濃厚,大多以方言演唱,主要以桂南話為主,劇目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演出隊伍短小精悍,一般由五至七人組成,不受場地限制,演出比較方便,表演形式別具一格,融入歌舞詩畫等多種元素,以唱和舞為主導,其中獨白多以韻白為主,夾雜著少許的詩詞歌賦,具有濃烈的演出氣氛,能夠很好地調動觀眾的興趣,也增加了桂南茶系的文化底蘊。其中最有民族表現力的就是襯詞,使聽眾倍感親切,善于運用調式的轉換手法,使音樂獨白抑揚頓挫,例如,在采茶歌傳唱的過程中,基本可以分為正采茶和倒采茶,正采茶音樂比較舒緩,歌唱性較強;而盜采茶則以歡快跳躍的思維完全打破了日常的均衡結構,而使表演更加富有生機活力,完全調動了觀眾的積極性。桂南采茶內容詞牌兼收并蓄,容量較大,不斷吸收容納了其他民族的山間小調山歌以及舞蹈表演形式,具有了多元的文化性,其中主要插入的小調有《玉美人》《水仙花》《石榴花》五更調水等。
桂南的采茶戲以最古老、最動人、最輕柔聞名,以茶為主題,其音樂流暢、開朗、活潑,體現了桂南人在茶葉收獲時期的真實感情。音調大多結合中調和小舞,自然怡人,基調大多為8分音、16分音為主的搭配,保證歌曲整體平坦而優雅。而隨著后續切分音的完美融合使采茶音樂在平坦優雅的過程中也加入了一絲激蕩。在傳統的桂南采茶戲中,輔助的樂器基本只有鑼、鼓等吹奏音樂,到后來不斷豐富,加入了管弦樂器,使音樂內容形式更加豐富。以傳統的民間音樂為主,以桂南方言作為文字襯托,綜合東西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活潑熱情的生活氛圍,展現了采茶農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情感,以真實、質樸的情感打動著觀眾[3]。
茶文化發展歷史悠久,社會在不斷發展,茶文化也在隨著時代逐漸豐富、革新自己的形式與內容。桂南的采茶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內涵,通過對于生活場景的真實描寫,展現出了桂南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表現了采茶農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茶腔”音樂經過了幾百年的歷史發展,不斷沉淀,給人們以美學光感。例如其中著名的《十二月茶》中穩定優雅的旋律,描繪了采茶農對于美好生活的積極向往,反映了采茶農對于人生的樂觀態度,向觀眾傳遞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使采茶農的形象躍然于戲曲之外,更加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