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中國廣西國際青年交流學院 廣西青少年研究會 廣西 南寧 530001)
隨著綜合國力不斷上升,中國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中國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跨出國門、走向世界。青年對外交流在留學熱、打工熱、經商熱、旅游熱、跨國婚姻熱等基礎上,不斷加大了文化、商務、科技、信息技術、創業、創意項目等全方位的交流,呈現“多領域、多渠道、多層次”的良好態勢。可以說,中國青年迎來了一個與世界廣泛對話與交流的新時代[1]。
青年對外交往作為國家對外交往和國內青年工作重要內容,具有鮮明的特性,即其對象為青年;對外交往中具有青年群體的特點,年輕、真誠、朝氣蓬勃,關注世界性、時尚性話題。青年是文明的傳承者,又是文化新風尚的創造者、傳播者,青年富有創造力和激情,最少保守思想,在青年對外交流中容易形成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合作共贏的新文化。
正如團中央原國際部部長萬學軍說道:“大多數人的第一次對外交流基本發生在青年時代,而青少年結下的國際友誼最真誠、最難忘,也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在2019年瀾滄江湄公河青年社會組織國際訪問者計劃中,如Hi China國際青年發展聯盟主席柳茜對來自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五國青年介紹說道,“此次活動Hi China國際青年發展聯盟作為承辦方之一,在活動設計安排上,他們希望通過到企業、社會組織的參訪,到城市、鄉村的發展規劃的實地考察,與青年間的座談、聯誼以及對名勝古跡、風景勝地的游覽讓各位外國朋友更客觀更自主地從去認知真實的中國、發展的中國、人性化的中國,認知真實的中國人……”
事實證明,這樣多維度地讓外國青年自主地接觸、了解中國,確實給瀾滄江湄公河青年社會組織國際訪問者留下了很美的印象,從而也體現了中國青年社會組織青年對外交流中的成長、逐漸成熟以及對中國的自信[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外交往已不再局限于現實世界中的面對面交往,而可以通過互聯網如電子郵件、公共網絡交流平臺、網絡聊天工具為主要工具進行網絡交流或獲取資訊。互聯網的交流形式掙脫了時間、地點的局限,縮小了世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新時期青年對外交往的方式和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和便捷。圍繞著不同的交往工具、不同的興趣愛好或者不同的“朋友圈”組成一個個人際交往的小“群體”。例如可以通過一些在線學習,青年可以直接與外教一對一用外語學習、交流;通過一些線上商務平臺的信息公布,可以獲悉國外的商務供求信息,便于一些對外企業及時對接,把握商機;通過一些線上國際購物平臺,采購心儀的海外商品;通過互聯網發布的信息,報名參與一些國際友好活動,諸如國際青年志愿者活動、民間體育文娛類活動,擴大與異國朋友的交往面。
在對外交往中,尊重外國青年是基礎。客觀、自信地介紹中國,才能增進外國青年對中國的了解和信任,從而為國家間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青年一方面應了解我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掌握我國的基本國情,了解我國的方針政策,才能在交流中表達正確的觀點和意見。一方面應尊重他國歷史人文和社會制度,了解外國人的思維邏輯和傳統習慣,在國際交往中找到外國青年喜歡和熟悉的話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增進了解、加深感情[3]。
隨著互聯網的騰飛,青年了解國際事務、拓展國際視野的途徑越來越多也越來越便捷。面對不同文化融合、面對著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國青年應關注世界大事和國際熱點問題,了解和熟悉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學習和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參與國際交流、促進自身發展,同時應學會思考、分析,理性客觀地判斷形勢,以開放、平和的心態,積極、理性地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向世界人民展現中國青年的良好風貌,展現中國青年良好的國際形象。
在對外交往中,為了表示友好和禮節,需要尚禮好客、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嚴謹細致,對于迎送、會見、座談、宴請、參觀訪問及生活接待等細節都應遵循外事交往的基本禮儀禮賓規定。比如,在對外交往時,一般遵循以右為尊原則,在宴請、合影、會見時通常外賓位于主賓的右邊;中外雙方座談時,通常外方應面門而坐等等。
然而,目前對外交往常以友好組織、社團或個人身份出現,一般不具備政府官方代表的身份,因而在接待中無需像國家正式代表那樣采用非常正式、嚴肅、嚴謹的禮賓待遇。一定程度地簡化外事禮賓,能讓中外青年交往更親密、親切。
在對外交往中,不僅應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還應通過周到的禮儀給對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為對外交往活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禮儀包括個人的衣著裝飾禮儀、溝通禮儀、語言禮儀和思維氣質等。著裝禮儀不一定就是穿名牌服裝,它的基本原則是:顏色和諧、環境和諧、自身條件和諧、時節和諧,熨燙平整、干凈整潔。溝通的本質是心靈的交換,是用語言、手勢、神態來實現心靈的交流。
在全球化進程中,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外語已經成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當代青年至少應該學會一門外語,在對外交往中更好地溝通、交流,同時提升對外交流的思維與氣質,傳播中國青年形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