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穎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0014)
近年來,ACG文化在亞洲文化圈特別是中國十分流行。發達的網絡為ACG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地理位置的優勢和開放的文化環境使其在中國得以廣泛傳播。ACG是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和Game(游戲)的縮寫,其快速流行帶來了許多與之相關的詞匯,成為網絡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宅、雷、萌、控、蘿莉、中二等詞已經被人們所熟知并在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ACG詞匯在網絡語言逐漸進入到大眾語言中并成為漢語的一部分,對中國的網絡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以此,加強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十分必要[1]。
網絡語言,顧名思義,是產生并主要應用于網絡的一種語言。網絡語言包括文字、英文、數字、符號、標點等多種組合表達形式。這些組合往往在網絡語言環境中表達著特殊的意義。隨著網絡的發展以及網絡使用的大眾化,網絡語言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使用,網絡詞匯在詞匯研究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網絡語言詼諧、幽默,大部分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其形式多樣靈活,具有很強的創造性。
網絡語言起初主要來源于聊天室、BBS和QQ中的表情以及部分方言諧音。隨著網絡文化的豐富,網絡語言來源也逐漸多元,主要有以下幾類:
(1)網絡游戲,例如:開黑、發大招、66666、23333等;(2)日語外來詞,例如:大丈夫、雅蠛蝶、納尼、卡哇伊、御姐、腹黑、中二、正太、蘿莉、病嬌等;(3)方言,例如:方了、老鐵、撩妹、藍瘦、香菇等;(4)熱門軟件,例如:蓋樓、沙發、板凳、點贊等;(5)熱門話題,例如:照騙等;(6)影視作品,例如:洪荒之力、猴子請來的XX等;(7)文學作品,例如:白蓮花、綠茶婊、醉了等。
這里所討論的ACG詞匯則是日語外來詞中的一種[2]。
網絡語言中的ACG詞匯以名詞和形容詞為主,這些詞通常用來形容某一類人或一類事物,或者某種現象。其中許多詞為兼類詞,用法靈活。由于數量過多,在此不全部列舉,僅列舉各類中具有代表性的詞匯。
1.動詞
暴走(也做名詞),指機體失去控制或人失去理智。
領便當,比喻一個人物的死亡。
吐槽;腦補;逆天(也做形容詞);黑化(也作名詞,形容詞)等。
2.名詞
中二病,初中二年級某些病態的自我意識,后泛指病態的自我意識。
本命,指最喜愛的角色。
三無少女,指少言、無表情,難以被窺知心理的少女。
王道(也做形容詞),指正確的或最強的道路或方法。
御姐、正太、蘿莉、御宅族、二次元;腐女、洛麗塔;偽娘、兄控、廢柴、熱血(也做形容詞)、好人卡、怪蜀黍、聲優等[3]。
3.形容詞
小白(也作名詞),指不懂規矩或新手。
萌(也可作動詞),做名詞指可愛的,討人喜歡的事物或人;作動詞意為喜歡,例如:我很萌傲嬌屬性的角色。
傲嬌、腹黑、病嬌、中二、獵奇、鬼畜、腦殘(也作名詞)、忠犬、毒舌、人妻、天然呆等。
1.音譯詞
漢語中有許多外來詞,對待外來詞,我們常用的造詞法是摹聲法。網絡語言中的外來詞大多為音譯,但ACG詞匯有些例外。大多數在中國網絡流行的ACG詞匯為意譯或直接用日語漢字詞,而音譯詞并不常見,但也有少數為音譯詞,例如:蘿莉(rori)。
2.意譯詞
常見于網絡的ACG詞匯大多為意譯詞。我們在接收ACG詞匯時,通常會根據詞匯所表達的這類事物或人的特點來意譯詞匯。例如:傲嬌、腹黑、中二病、人設等。
中二病,是指青春期特有的思想、行動、價值觀,是對青少年叛逆時期自我意識過剩的一些行為的總稱,由于這種行為多發生在初中二年級的學生身上,所以稱為中二病。但近年來,中二病一詞不僅指青春期的自我意識過剩的行為,也可用于成年人身上;用于成年人時,除了中二本身的意義,還包含某人心理還不成熟、未長大的含義。例如:“你都成年了,還這么中二。”
3.借用日語漢字
由于中日兩國同屬于漢字文化圈,日語中存在許多的漢字詞。所以在ACG詞匯中有許多詞是直接借用了日語中的漢字詞。這種方法簡單直接,一目了然,在ACG詞匯中最為常見。例如:惡趣味、天然呆、大丈夫、熱血、毒舌、腐女等。
“惡趣味”日語寫作“悪趣味”,指奇怪的嗜好或與自身不相符的興趣愛好。現多含有打趣的意味,貶義已經基本消失。“天然呆”日語寫作“天然ボケ”,用來形容笨拙可愛的人、動物或事物,重點是可愛。“大丈夫”日語寫作“大丈夫”,是沒關系、沒有問題的意思,進入中國網絡后,用于疑問句時多表示不可思議,例如:“穿粉色緊身衣去參加別人的葬禮真的大丈夫!?”
4.借用羅馬字
一些ACG詞匯會用羅馬字來表示,例如:H,源于日本俗語“エッチ”,取自hentai中的“H”,形容下流、好色,或是指性行為,最初源自1950年在日本女學生、青年之間的隱語[4]。現多見于漫畫、輕小說或動漫的標題后,用于提示敏感內容,但“H”所表示的敏感內容往往偏于情感方面的,直接的敏感情節較少,較為含蓄。“CV”是Character Voice的簡稱,指角色聲音,常用于日本動畫。“NPC”意為非玩家角色,指不受游戲玩家控制的角色,源于電子游戲。
5.顏文字
顏文字是一種表情符號,是利用計算機上的符號拼成的,用于描繪人物的表情和動作。顏文字起源于日本,其表達手法自由多變,十分可愛,深受年輕一代的喜愛,成為網絡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_^),(*^_^*),:P(吐舌頭),T_T(哭泣),(╯‵□′)╯︵┴─┴(掀桌)等。
ACG詞匯進入中國網絡后的意義或許會與原本詞義有些許的偏差,產生了一些詞義的改變。主要存在以下幾類變化:
1.色彩義的改變
一些ACG詞匯的色彩義發生了變化,多為由貶義變為中性義,例如:“腹黑”,其本意為表里不一的、黑心腸的、心地壞的,十足的貶義。但在近年來的動漫作品中對于腹黑屬性的角色,其貶義大大降低。腹黑屬性成為當代網友,特別是女性網友十分喜愛的性格特征之一[5]。
2.理性義的改變
有些詞匯詞義的輕重產生了變化。有的詞義變輕,有的詞義加重。例如:“吐槽”,其本意為從語言或行為中找到一個有趣的切入點,發表感慨或疑問,原應為娛樂性質的。但現在也可用于正式的新聞中表達不滿等,如:美媒吐槽2013:令科技業蒙羞的一年,其詞義有所加重。
但也存在對詞義的扭曲濫用的現象,例如,現在“吐槽”一詞更是被廣泛等同于抱怨、抬杠、拆臺、發泄等,這些原本都不屬于“吐槽”的含義[6]。
隨著網絡的發展及網民的增加,網絡語言也越來越豐富多樣、自由靈活,更有許多網絡語言逐漸進入到正規漢語中。網絡語言豐富了漢語詞匯,但也存在著一些弊端。而網絡用語是否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也成為十分有爭議的問題。
對外漢語教學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教授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人學習漢語。學習一門語言既要掌握其基礎知識體系,牢記語法詞匯,也要能夠靈活運用,擁有良好的口語交流能力。隨著網絡語言地位的逐漸上升,是否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常用網絡語言成了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
有的學者認為,不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授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盛行于網絡,其用法、詞義及構詞等都有許多不規范的地方,不屬于正規漢語體系中的詞匯,不應該作為教學內容呈現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于漢語學習者而言,容易擾亂其已習得的漢語知識體系,使其混淆詞義及用法,對一些詞產生誤解,不利于漢語習得者準確掌握漢語知識體系,對其學習起阻礙作用[7]。
有的學者則認為,應該將網絡語言加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網絡語言作為當代漢語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被人們廣泛使用,已經不再是一小部分群體使用的小眾語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入網絡語言的教學,有利于提高漢語習得者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其口語水平,同時更能體會中國當代的網絡文化和流行文化。而不加入網絡語言的教授,可能會造成漢語習得者口語交際能力較差,語言運用不靈活,可能會導致教學偏于書面與死板。
本文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有所選擇的教授網絡語言,盡可能選擇規范的且真正進入日常生活中的詞匯進行教授。應通過舉例讓漢語習得者更加容易理解詞的意思,盡可能地避免詞義理解的偏誤,既提高了其口語交際能力,又不擾亂其已有的漢語知識體系。
這就要求對外漢語教師能熟悉網絡語言并能夠將其分類,找出較為規范且實用的網絡語言,區分不同詞匯的難度等級,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學生教授不同理解程度及使用難度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在對外漢語中的教授,一方面可以提高漢語學習者的口語交際能力,豐富其詞匯掌握種類,豐富對外漢語教學的內容,增加教學內容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教授網絡流行詞也存在著錯用詞匯,有造成學生知識混亂的風險,同時也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專業水平要求有所提高,加大了教學難度。
網絡語言作為現代日常交流語言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值得我們去整理研究,其中占據重要地位的ACG詞匯更是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一些網絡語言和ACG詞匯更是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只是作為網絡交流的語言。靈活、幽默、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豐富了我們的日常語言,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新鮮詞匯的傳入,有利于中國網絡文化的豐富、繁榮,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但在娛樂生活的同時,網絡詞匯及ACG詞匯的不規范,也造成了一些混亂,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出現網絡詞匯不恰當使用的情況。因此,我們在接收外來文化時,要注意外來文化的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那些不利于中國社會發展和人民進步的成分要時刻保持警惕,維護網絡文明,促進文化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