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江
(廣西戲劇院彩調劇團 廣西 南寧 530023)
廣西歌圩民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現象,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彩調從廣西歌圩中得到靈感,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情,使不同的聽者都能感受到音樂的沖擊。廣西各民族的藝術民歌都收集于歌圩中,彩調音樂的形成也是因此而來。
彩調音樂又被稱為是聯曲體,唱腔分為腔、板、調三大部分。民歌有不同的腔調、宛轉悠揚、清新明快、獨特風情,將廣西當地文化色彩融于民歌藝術之中。廣西彩調中有金雞調、對口調、四季天、龍舟歌等。以前,民調也被稱為“調子”,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民歌小調在唱腔中的重要性[1]。
當今,很多彩調劇就是以民歌曲調為靈感進行劇目創建,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彩調劇《劉三姐》來分析,其唱腔中融匯了當時的文化風情與劉三姐所唱的歌謠,并把這些元素作為劇目的主調。彩調劇中的諸多唱段都吸收了當地民歌中的曲調與唱腔,但常見的情況就是將民歌中的曲調進行高仿,甚至連一點改變都沒有。還是以《劉三姐》來說,歌劇集中了廣西各地民歌的曲調和唱腔,里面的很多曲調都是從其他民歌中找尋的靈感,最著名的劉三姐咒罵財主的片段,里面的曲調就是從《塘邊歌》中獲得的靈感。
彩調《盤龍》是從歌圩“盤歌”中獲得的靈感,所以廣西歌圩中盤歌也占據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中涉及各方面的知識,有歷史名人、天文地理、神話傳說等內容,廣西各地的彩調都是以曲調為基礎進行不同的藝術加工。如《桂枝采桑》吸收了廣西的官話山歌、白話山歌和壯話山歌;《下南京》《三看親》《老少配》等劇目都融入了廣西各地各民族的山歌。這些民歌小調或是風趣,或是抒情與緬懷,基本都是在對歌對舞中進行引用,引用的歌曲都保持了傳統小調的風情。
除了民間小調,還有一種彩調唱腔也是在當地民歌基礎上融合其他音樂元素形成,比如《十月花》與《鳳陽調》等。《十月花》融入了桂柳方言與當地民歌曲調及江南小調進行融合。
彩調唱詞是廣西民歌中最具特色的,韻點密集、換韻頻繁、韻律多樣。這種方式與歌圩中少數民族民歌的韻律特征相關聯。廣西歌圩的最主要特點就是抒情,以青年男女的對唱為主,它也是廣西人民展開群體社交活動的重要依據,他們都是“以唱會友”,甚至是青年人對愛慕之人的表白方式。其中有各種互動方式、見面歌、求歌、盤歌、定情歌、別歌等
“求歌”一般是先由幾個男子同時向一個女子進行歌唱,只有打動女方的男子才能進行接下來的歌唱;男歌者用不同的韻進行歌唱,女歌手唱歌也不一定按照男歌者的標準,而是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和韻為標志,與哪個歌者的韻相同,就和他對唱。歌圩民歌的音韻結構主要有押腳韻和押腰腳韻兩大類,押腳韻和漢族民歌、律詩的格式相同,有兩句為一首的上下句韻腳互押,有四句為一首的偶句韻腳互押[2];腳腰韻是壯族民歌特有的一種韻體,要求下句的腰要與上句末字腳的韻。
彩調劇中的很多唱詞都符合這樣的押韻規律。比如《劉三姐》中的經典片段,劉三姐咒罵財主:
別處財主(A)要我死(B),
這里(B)財主(A)要我活(C)。
往日(B)只見鍋(C)煮(A)飯(D),
今日(B)看(D)見飯(D)煮(A)鍋(C)。
這里的話語中的第2、第3、第4的“日”與第1句的“死”相押;第2句的“活”、第3句的“鍋”、第4句的“鍋”相押等等,其中一共用到了4個韻,體現了壯族民歌特有的腰腳、腰腰、腳腳環環相扣的押韻規律。
《苗山妹子》中也有相同的音韻,具有廣西壯族與侗族民歌韻點密集、換頻頻繁、韻律多樣等特點。
彩調唱詞的民歌化,主要表現在參照歌圩民歌以物比興的表現手法,含蓄委婉地表達一些情緒。這種手法也是歌圩民歌中的常見表現手法,在求歌、接歌、定情歌中常有表現[3]。
歌圩主要傳承于廣西壯族,這種習俗已傳承多年。壯族到處都是歌圩,每個人都愛唱歌,都是以歌來傳遞情感和描述各種事物。壯族人民在舉行各種活動時經常唱歌跳舞,那種熱烈活躍的場面僅從書面詞語中就能想象出來。
廣西人是“歌唱的民族”,我國歷代古籍中都有對廣西歌謠的記載。廣西人喜歡在青山綠水中進行唱歌,不論處于什么樣的心情,他們都喜歡與人對唱;廣西人善于歌舞,喜歡在鳥語花香的季節與陽光明媚時期,三五成群,結伴歌唱。
當宛轉悠揚的山歌響起,讓人沉醉、讓人仿佛與自然融為一體,像清澈的山泉、像山野間的花草,給人帶來一種輕松、愉悅的感覺。
廣西人民喜愛歌唱,人們在生活中用歌曲來傳遞情感、表達自身的感受。廣西每年都有大小不一的歌圩,它是民歌的海洋、歌舞的盛會。豐富且頻繁的唱歌活動,促進民歌的不斷發展與改變,廣西民歌也衍變出了多種多樣的方式,有獨唱、對唱、合唱、群唱等,其中最常見的還是兩人對唱。
我國彩調音樂的發展,就是從廣西歌圩中獲得巨大靈感,特別是彩調的早期對子調、唱調多為對唱曲牌。比如“懷調”“獨采花”“擺花”等,演唱時采用的是一問一答、一挑一挑的方式,明顯是受到了廣西歌圩以男女對唱方式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歌風味與地方特色。它也是彩調中具有代表性的曲調之一,早期的對子調就是以一旦一丑的方式來對唱,唱腔也都是運用的對唱曲牌。
《寒女撿菜》這個曲目,就是對唱曲牌運用的典范之一。對唱的方式是靈活的,可長可短,根據實際對唱情況來進行調整。當對唱的歌曲完結后,觀眾意猶未盡,歌者們就會出現即興對唱的場面,對唱雙方會繼續變換曲牌進行唱歌跳舞。
歌圩活動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賽歌斗歌、盤歌、猜歌等。不論是什么形式的歌曲,都對歌者有一定的挑戰,歌者必須有豐富的歌唱能力與靈活敏捷的大腦,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歌曲的即興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