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學文
(中共法庫縣委黨校 遼寧 沈陽 110400)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持續40年。改革開放初期,釋放農村經濟活力、解放農村生產力是第一主題;在后續的改革中,發展第二產業又成為主要改革方向。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和改變產業結構是現今改革的主旋律。
作為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旅游產業越來越得到各方的重視。文化旅游產業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文化旅游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文化活動為目的[1],文化旅游是在旅游過程中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的行為過程。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旅游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鑒賞各地傳統文化、探尋名人蹤跡的熱情高漲。一方面,人們已經不再滿足于對文物古跡、自然風光的欣賞;另一方面,旅游者即使看到了文物古跡,也難覓它的文化內涵。這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展示來滿足人們的需求,使文化旅游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歐美國家,文化旅游是最受歡迎的旅游形式[2],在旅游業中所占比重較高。紐約百老匯、巴黎時裝周、戛納電影節等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享譽世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文化旅游為建立城市品牌形象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期以來,國內旅游一直以景區景點的觀光旅游為主。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旅游需求持續高漲,同時,對高質量的文化體驗需求顯著提高。但是在假期等旅游旺季,景區、景點人滿為患,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大不如前。旅游市場空間極大,文化旅游大有可為。
2004年3月,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在桂林開演,其經營成績和門票收入十分突出,是中國文化旅游的重大突破,對全國其他文旅項目的開展具有重大意義。2019年元宵節,北京故宮600年來首次開展燈光秀,引發全民追捧。沈陽故宮推出的大型清文化主題演出,讓游客參觀故宮的同時近距離體驗了清文化的魅力。東北各地開展的冬捕節,參與度更高,得到廣大游客的青睞。法庫每年舉行的飛行大會,也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旅游項目。
2018年10月首屆世界文化旅游大會在西安召開,其主題為“融匯思想,共筑未來”,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促進世界各種文化不斷融合。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大背景下,世界旅游業要加強合作、互通有無、交流經驗、互相借鑒、共同探討文化旅游業發展思路。這為中國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擴大世界影響力、構筑全球旅游業的未來創造了契機。
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是亞洲文化交流的盛事,其中“文化旅游與人民交往”分論壇著重關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在人類歷史中,各民族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個文明成果都是人類前進的基石;各文明互相交流、交相輝映,最終演化為現代文明。世界歷史證明,文明和文化只有互鑒、交流,才能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共同推進人類進步。
獨特的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成為各個民族的共同愿望,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共同課題。中國是個文明古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重要課題。推動不同文明互學互鑒、取長補短、求同存異,使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為人類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堅定文化自信,就要講好中國故事。文化和旅游相結合,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重要方式。文化旅游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第一,是以文物、歷史、遺址、古代建筑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第二,是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第三,是以風俗習慣、節日慶典、祭祀、婚喪嫁娶、文娛活動和民族服飾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第四,是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
開展各個層次的文化旅游是順應“一帶一路”戰略要求,滿足各文明互相借鑒、互相學習的需要;另外,通過旅游業獲得的經濟收入,可以更好地為保護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保障。
旅游產業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斷發展,人們對滿足精神文化的體驗需求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前提和動力。每個特定的地理區域都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依托各地的風景名勝、歷史遺跡,全國有很多地方興起了文化旅游熱,如桂林、西安、北京等。其實,除了這些聞名于世的著名旅游景點,很多具有特色的縣域也可以廣泛開展文化旅游。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俗和文化現象,這些不同的風俗民情一方面仍然影響著當地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消失的危險。而開展文化旅游正好是一個很好的保護傳統文化的舉措。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正在經歷深層次調整。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所占比重逐漸加大,并具有吸收就業人口多、污染少等優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逐漸成為各地發展縣域經濟的一個發力點。總之,開展縣域文化旅游是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促進全球交流,推動世界各民族文明互鑒的需要,也是世界旅游發展形勢使然,更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地區都有它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風俗習慣、歷史傳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這句話提示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看似劣勢的自然、地理條件,其實蘊藏著巨大的優勢。以這種思路看問題,我們發現在法庫縣發展文化旅游具有很多有利條件。
1.交通便利
法庫縣隸屬于遼寧省沈陽市,位于遼寧省北部,距離沈陽90公里,屬于沈陽1小時經濟圈范圍。同時,法庫位于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四個城市區位中心,交通便利,在東北三省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
2.沈陽后花園
沈陽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東北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是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城市。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效應明顯,市民休閑娛樂需求大,特別是周末等小假期,市民到郊區短途游的需求旺盛。法庫縣位于沈陽1小時經濟圈內,具有作為沈陽后花園的得天獨厚優勢,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地貌特征,適合開展各類休閑旅游活動,非常適合市民一日游,應結合本地的人文地理和母城的人才優勢,適宜開展文化旅游活動。
3.四大產業品牌
“中國瓷谷、北方通航、中國牛縣、山水法庫”四大產業品牌,使法庫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法庫的主導產業有“一區三園九大產業”之稱,其中最具盛名的陶瓷產業園區成立于2001年,被譽為“中國瓷谷”“東北瓷都”。產品覆蓋了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臺灣、香港等地區,并遠銷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通航產業園區成立于2009年,“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空中玩都”“中國最美麗的天空”“亞洲通航之都”這一連串的優秀品牌形象,對提升法庫的影響力具有巨大作用。
4.四大文化品牌
“大遼福地,宰相故里,白鶴之鄉,人文法庫”是法庫的四大文化品牌,較好地概括了法庫的人文特點。法庫支柱產業的發展,以及社會影響力和外來人口的增多,都使法庫四大文化品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綜合以上地域、產業優勢,發展法庫的文化旅游產業將大有可為。
法庫縣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開展文化旅游的一片熱土。
1.大遼福地,宰相故里
法庫是遼代“蕭氏后族”的重要聚居地,開國皇后述律平及其兄弟的后代們在此繁衍生息,使法庫承載著諸多的遼代歷史、風情趣聞。法庫古名為“昌平堡”,契丹建國之初,常常進犯中原,擄掠中原百姓,其中包括在幽州城北昌平縣(現北京昌平區),俘虜了大批漢民。這些漢民分封給了蕭氏后族,蕭氏后族按照當時的做法,興建城堡,安置漢民。為解漢民的思鄉之苦,城堡取幽州老家之名——昌平堡,如今“法庫”之名實為清代之后的事了。法庫的“葉茂臺遼墓群”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發掘20余座遼墓,包括北府宰相蕭義的墓葬,其墓志銘記載:“葬于遼川之右,圣跡山陽祔先塋也”,可見此為蕭氏家族的祖塋地。
2.特色白酒小鎮
酒是人類一項古老的發明,酒的形態多種多樣,它不僅是一種物質文化,還有精神文化價值,體現在社會政治生活、文學藝術、人生態度等諸多方面,飲酒也可以說是在“飲文化”。大孤家子鎮是全省唯一的特色白酒小鎮,以愛新覺羅祖家坊酒業和老北味酒業為龍頭,形成了以滿族風情為特色,以休閑旅游為主要形式的酒文化交流、展示、傳播中心。
愛新覺羅皇家博物院為國家AAAA級景區,形成了以皇家燒鍋傳統釀酒工藝為核心的工業旅游觀光景區。景區內展示愛新覺羅皇家酒文化,充滿滿族風情的皇家建筑及上千件文物別具特色。廠內傳統酒海糊制工藝、傳統造紙工藝、釀酒石鍋和泥窖為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100噸傳統手工糊制的大酒海保持著世界吉尼斯紀錄,長達1公里的地下酒窖別具一格。老北味酒文化旅游景區亦另具特色,擁有傳統釀造體驗坊、滿族傳統釀造科普坊、酒文化博物館、民俗農家樂、清香智慧亭、濃香長壽亭等多項旅游項目。
3.“東北瓷都”
法庫最廣為人知的稱號是“東北瓷都”“中國瓷谷”,法庫的陶瓷歷史非常悠久,不僅有遼代古窯址,而且被譽為“一代瓷神、兩朝督陶、法庫人杰”的清代督陶官唐英就是法庫人,2019年陶博會期間唐英雕像在法庫陶瓷創意中心門前揭幕,為法庫陶瓷文化又加一個新元素。法庫陶瓷創意中心是法庫發展陶瓷文化旅游的一張王牌,在這里研制出了一千年前遼國貴族享用的“遼白瓷”,它瓷胎瑩潤、剔透、光彩照人,仿佛讓我們夢回大遼;在這里,可以看到國內外陶瓷工藝美術大師進行陶瓷創作、設計、展示,如果有興趣,游客還可以親自體驗陶瓷的制作過程,創作屬于自己的陶瓷作品。
4.白鶴樓
“南有黃鶴樓,北有白鶴樓”,白鶴樓與一個遼代傳說有關。據說一只白鶴曾在危難之中救過蕭太后,為了紀念白鶴救主,修建了白鶴樓,但由于戰亂等原因沒有完工。白鶴樓的重建,一則體現了中國人愛鶴、敬鶴的文化傳承;二則體現了現代法庫人熱愛白鶴、保護白鶴、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法庫的獾子洞國家濕地公園,是白鶴遷徙途中的重要中轉站、加油站,全球百分之八十的白鶴在這里休息、進食、補充能量。
5.缸爐燒餅
法庫地處滿族文化中心沈陽附近,是感受滿清民俗文化的好去處。這里具有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缸爐燒餅,因其制作工具為陶瓷大缸,使用炭火烘烤,故名“缸爐”,被譽為東北一絕。
法庫縣政府非常重視相關文化旅游項目的開發。法庫縣有區位優勢,有旅游資源,有政府的支持,加上合理運作,完全可以將法庫打造成一個文化旅游強縣。
例如,法庫通用航空產業基地是以發展通用航空、無人機及其配套產業為主的新興產業基地,自落戶法庫之初,就把發展文化旅游作為重要目標。通航產業是法庫的重要產業,也是法庫重要的文化旅游項目。法庫每年都要舉行飛行大會,這不僅是商業洽談會,也是旅游觀光大會、飛行體驗大會、農產品展銷大會等,既是通航工業,又是會展經濟,又是文化旅游項目。
法庫是沈陽的北大門,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秀水河子戰役紀念館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開展縣域文化旅游,首先要有持續性,長期堅持,政策連貫,久而久之必有所收獲。區域合作,強強聯合,是我們旅游后來者強勢崛起的必由之路。開展文化旅游,一定要結合五大發展理念,促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個文化旅游項目要形成廣泛的知名度和認可度,要經過長時間的培育、宣傳和發展。一些廣為人知的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例如少林寺和桂林山水,早就很有名氣,后來又有熱播影視劇取景,使它們熱度空前,老少皆知。這些旅游地點基礎較好,但要想長久繁榮,也要當地人的持續開發、保護、宣傳、創新等。其次,有些后來興起的文旅項目,原來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經過當地人的長時間持續經營,成為現如今知名度很高的旅游熱點,例如內蒙古的阿爾山,經過產業轉型,開發內部的各個景區、改善服務質量,通過宣傳和游客的口口相傳,逐漸擴大了知名度,成為旅游熱點。
像法庫這樣的縣域,有很多旅游資源,但是這些旅游資源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這就需要我們廣泛宣傳,仔細經營,形成口碑,加大建設,完善旅游服務。
這些工作要取得成功的關鍵是持續性。一是當地政府的持續支持。一個好的項目,在一個縣域落地生根,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一個好的文化旅游項目形成氣候、開花結果,需要較長時期的培育,這就要求各政府在工作中持續跟進,如果半途而廢,則會使前期建設成果全部付諸東流,造成不良后果。二是當地旅游項目的持續建設。一個旅游項目可能需要逐漸追加投資,逐年建設、推廣,這是一個長期過程,旅游開發者要持之以恒。要做到低谷時不降低服務質量,有起色時不漫天要價,有長遠打算。三是當地人認可度和支持度的持續建設。一個旅游項目,不僅要吸引外地游客,也要在當地人中有很高的認可度。要逐漸培養當地人對旅游項目的自豪感,通過社會活動、電視宣傳等,使當地人認識到旅游項目蘊含的文化內涵、重要意義等,潛移默化地改變認識。只有當地人充滿自信,才能把自己的家鄉熱情地介紹給親朋好友,才能給游客帶來愉悅,以形成良性循環。
持續性的縣域文化旅游項目建設,需要長時間、大資金投入。這些資金不能只靠當地政府,需要吸引民營資本投入。東北地區的投資環境長期以來為全國投資者所詬病,這就需要我們改善營商環境,吸引民營企業投資。
面對“投資不過山海關”的困境,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相繼出臺地方法規,組建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營商環境建設專項整治活動[3]。這對改進營商環境大有好處,但改善營商環境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整體協調、共同打造、穩步推進。首先要優化政務環境,政府需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避免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同時要有服務意識,改進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以促進整體政務環境的提升。其次要優化市場環境,嚴格按照市場監督規定執行,做到公開、公正、公平。最后要重視營商要素環境的建設:一是法治環境,保障營商活動的正常運行;二是人才環境,落實人才政策,做到“引進來,留得下”;三是金融環境,加強政府、銀行和企業的合作;四是社會環境,優化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生活便利性等;五是政策環境,政策要有直接性和針對性。總之,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保障民營資本“引得來、留得下、有作為”,是持續開展文化旅游的重要一環,是擴大文化旅游項目影響力的保障。
隨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各地都加大力度發展第三產業。法庫周邊各個縣域也不例外,都非常重視文旅業的發展。例如新民市的三農博覽園,以“三農”為主體,濃縮了東北百年農史,融合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是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現代農業園區,有一定知名度。康平縣的臥龍湖大遼冬捕節,以遼河漁獵文化為基礎,以契丹遼代漁獵文化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冬捕活動形式,在遼北具有一定影響力。臨近縣域的文旅項目和法庫的文化有很多共通之處,可以互相合作,互通有無,共同壯大臨近區域的文化旅游影響力,在避免惡性競爭的同時實現共贏[4]。
具體做法可以有以下一些嘗試:第一,舉辦重大文旅項目時,互相對方推介,擴大影響力。例如在臥龍湖冬捕節時,法庫遼文化博物館(白鶴樓)、大孤家子白酒小鎮等對其進行推廣。第二,聯合設計旅游線路。在設計旅游線路時,可以跨縣域設計,提高線路的受歡迎程度、增加收入,為發展下一步旅游項目打好基礎。第三,有新文旅項目時互相通告,避免惡性競爭。
發展是長期的主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長期的發展思路。持續開展文化旅游,要與五大發展理念相結合,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化旅游是第三產業的一個創新發展思路,融合風景、文化、民俗、會展、工業、農業等產業,帶動縣域經濟發展。協調發展主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縣域開展文化旅游,是協調發展的一種嘗試、一個思路,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將帶動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文化旅游是綠色發展的一個較好的方式,以前的發展模式,往往不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給人民生存環境帶來不好影響,綠色發展就是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改變發展模式,既發展經濟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開放發展是文化旅游業的一個特點,一方面需要外來的游客到我們的景點旅游,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向其他地區學習,把我們的事業做得更好。共享發展就要惠及更多人群,比如我們與農業合作社惠及了農民,與工業合作惠及了第二產業等等。
文化旅游業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是滿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重要形式,是縣域居民擴大收入的重要方式,此為“天時”。法庫優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蘊,良好的旅游業基礎,此為“地利”。黨中央在新時代的英明領導,正確的發展理念,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人們發展旅游業的熱情,此為“人和”。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持續開展縣域文化旅游產業,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果,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