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風茹
(洛陽博物館 河南 洛陽 471000)
【關鍵字】紙質文物 受損成因 保護方法
紙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光輝的一頁,它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見證和載體,是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類別,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紙質文物一般是指書籍、檔案、文獻、經卷、字畫、碑帖、報紙等紙質品。雖然紙質文物的價值極高,但是作為紙質文物基本材質的紙張是十分脆弱的,即使是制造技術極好、自身抗損壞能力極強的紙張也會因各種原因而破損、腐壞,因此,對紙質文物的保護刻不容緩。
就目前現存的紙質文物來看,存在病害的主要為以下幾方面:1.紙質的污染,有水漬、污漬、煙熏、碳化、變色、微生物損害、動物損害等現象;2.紙張平整度的改變,有褶皺、變形、折痕、板結等現象;3.紙張完整性的改變,如殘缺、銹蝕、蟲蛀、糟朽、絮化、斷線、書脊開裂等現象。個別病害在古籍上的顯示如下圖。
紙質文物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與周圍的環境密不可分。書籍、檔案、字畫等紙質文物一般都放置在庫房保管或展廳供人們參觀,除了自身的水解和氧化作用外,周圍環境的濕度、溫度、空氣等因素都對紙質文物存在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另外,不當修復和工作中的不當取拿也成為目前的紙質文物受損成因之一。
紙張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纖維素在空氣中的水、自身所含的酸、微生物等的影響下發生水解,生成易碎的水解纖維素,使紙張纖維素分子的聚合度下降。紙張中存在的半纖維素有與纖維素類似的性質,而木質素則易于氧化。
1.溫度、濕度對紙質文物的影響
溫度、濕度是紙質文物在展覽或保存中受影響的兩大主要因素。經過長期的觀察實驗,文物工作者認為紙質文物處在濕度為50%-55%、溫度為17-20℃的環境中為最佳。另外,庫房與展廳的溫濕度日變化幅度不宜過大,溫度的變化幅度在3℃、濕度為5%之間時,紙質文物是相對安全的。就溫度而言,當溫度越高時,纖維素的降解反應就越大,紙張的老化速度越快。老化試驗發現,在100℃下烘烤三天的紙張的老化程度與在正常環境下保存25年的老化程度是一樣的。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溫,溫度太低,紙張仍易發脆。相對而言,溫度越低,紙張的老化速度相對越慢,越利于紙質文物的保存。與溫度相比,濕度對紙質文物的影響更加明顯和重要。在高濕的環境中,紙質文物極易吸收周圍環境中的水分而發生變形,字跡褪色,發生潮解現象,同時也為霉菌的滋生和有害氣體的吸收提供了便利。相反,濕度太低、過度干燥也會引起紙張的變形和拼接處的開裂。因此,在嚴格控制相對濕度范圍的同時,也要避免溫濕度的頻繁波動而引起纖維的反復收縮,從而保證紙質文物的相對安全。
2.大氣污染的影響
大氣中的有害物質也是紙張變質的主要原因之一。對紙質文物有害的氣體主要有含硫的氧化物和硫化物、氮氧化物、鹵素及其化合物等[1]。空氣中的硫化物等酸性氣體與氧氣結合生成無機酸,增加紙質文物的酸度。而且大氣中的氧化氣體如臭氧、二氧化氮等氣體會破壞紙張內部的結構,使紙張氧化,降低機械性能,最終使紙張變脆、紙質酥粉。
3.灰塵的影響
灰塵也是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之一,對紙質文物也有損害。灰塵的成分十分復雜,它是以固體微粒形式存在的,落于紙張之上,會產生機械摩擦,長時間會使紙張劃傷,降低值紙張的機械強度和抗拉強度,還易使字跡模糊甚至脫落。另外,灰塵中的鹽類與空氣反應,改變紙張的酸堿度,有的物質發生水解,使紙張粘連。
4.光照的影響
光照分自然光與人造光。自然光照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是紙質文物危害最大的兩大因素。太陽光長時間的照射會使紙張的纖維發生變化,發生光氧化和光解反應,使紙張變黃、發脆,機械強度下降。另外,無論是自然光還是人造光都會產生光輻射,產生熱量,加速紙張的老化。
5.生物的危害
字畫、古籍、檔案等紙質文物中都存在著淀粉漿糊、油墨、膠料,這些物質恰好為霉菌、昆蟲等生物的滋生提供了天然的營養庫。據試驗,霉菌在三個月內能毀壞纖維的10%-60%,由于紙的纖維素被破壞,而引起紙的機械強度降低[2]。據相關資料介紹,霉菌的滋生蔓延使紙張的堅韌性在5天內降低了一半。另外,在潮濕環境中紙張會發生粘連,板結成塊。昆蟲的排泄物又為霉菌的滋生提供了養料,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嚴重損害文物的安全。
除了以上客觀因素外,人為的不當操作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由于收藏單位保管人員專業素質、保護意識參差不齊,因此在保管、取拿等方面都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的損害。
通過以上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紙質文物在保存中受影響的主要因素,以此為依據,積極營造適宜紙質文物保存與收藏的外部環境,對已受到損害的文物進行專業的修復以及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能,是目前對紙質文物進行保護的當務之急。
1.控制溫濕度
要達到紙張保存的理想溫濕度范圍,最好采用恒溫恒濕自動控制系統,但是目前根據實際情況來看,許多博物館及相關保管單位由于條件的限制,很難做到恒溫恒濕。如果采用低成本的保存環境,一般要求收藏室具有通風功能,有計劃地使館內外的空氣交換,以達到調節溫濕度的目的。另外,可以提高紙質文物保存的小環境的密封性,比如,在展廳的文物,可以對展柜進行密封,對小環境進行溫濕度的調整;對于庫房中保管的文物,可以配置專門的囊匣。也可以在小環境中放置調濕劑,以期有效控制其濕度[3]。在迫不得已必須要改變存放條件的情況下,最好要有一個緩沖的過程。
2.對有害氣體及灰塵的防治
首先,要做好收藏環境的密閉性,從根源上防治灰塵及有害氣體與文物接觸。一般情況下,門窗要緊閉,同時還可以在門窗上嵌以橡皮條。在有條件的單位可使用空調裝置,凈化和過濾空氣中的有害氣體和灰塵[4],此外,也可以在排氣扇通風口裝置凈化過濾器等。其次,工作人員進庫房時,應置換干凈的衣服,以減少灰塵的帶入。針對展廳的展覽文物,同樣要保證展柜的密閉性,盡量減小展廳的有害氣體與灰塵進入展柜的可能;也可適當地添加惰性氣體,降低空氣中的含氧量,減弱紙質的氧化。
3.對光照的防治
庫房盡量采用無窗的房間,如使用有窗的房間時,要避免陽光直射,可采用具有紫外線過濾功能的玻璃,或使用百葉窗簾或加厚窗簾,盡量減小紫外線對紙質文物的傷害。在選擇燈光時,盡量使用冷光源(≤50勒克司),以減小熱量輻射;另外也要使用防紫外線的材料,對燈光中的紫外線進行過濾。
4.生物危害的防治
生物危害與溫濕度密切相關,在高溫高濕及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中極易出現生物滋生繁殖。庫房與展覽室的濕度應在50-60%之間,同時還要加強空氣的對流,保持庫房衛生。另外對入庫的文物要進行消毒處理,避免文物交叉感染,還要定期檢查。針對蟲害問題,就有古人在柜子里放各種草藥防蟲,有:蕓香、麝香、樟腦、莽草、萵苣、胡椒、狼毒、銀杏、檀香、黃檗等。《夢溪筆談》載:“古人藏書辟蟲用蕓。蕓、香草也。”[5]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消毒除蟲的方法更多,但為了文物安全起見,要盡可能的少用化學方法,更多使用物理方法,如冷凍、輻射(鈷60)、充氮、二氧化碳除氧殺蟲等。
1.傳統修復
對有損的紙張進行傳統的托裱修復。對于完整但不平整的紙張,可以噴水使之潮濕,然后撫平,用干凈的宣紙護住紙張上下面,放在兩塊平整木板之間,施以重物。對于破碎較為嚴重的,則需進行托裱修復,例如古舊字畫因年代久遠,紙質脆弱,色澤變深,污染較多,經過托裱處理,可將污漬之處清洗干凈,破損處修復完整,畫芯經過上漿處理增加了強度,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2.現代保護技術
絲網加固技術:絲網加固技術對于雙面有字并且不能用傳統的托裱方法進行加固的紙張。這種絲網是用一根蠶絲織成,在絲網上涂抹熱熔膠進行加熱,使之與紙張粘連。這種加固方法方便簡單,易于操作,但是并不是理想的加固方法。絲網的雙面加固增加了文字的辨識難度。另外,人們發現用絲網加固的文獻,其有效壽命大約只有30-50年,因此,絲網加固技術需要進一步提高。
納米技術的應用: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在文物保護方面也有著十分廣闊的前景。針對紙質文物的防霉防蟲工作,新型的納米防霉紙中添加的各種無機納米材料就滿足了此要求;另外,納米無機纖維紙在耐熱、耐老化、耐腐蝕方面都比較突出。據相關研究者研究表明,將納米碳酸鈣加入紙張后可以增強其抗熱、防老化功能。天一閣博物館研制出的新型納米紙質文物保護劑FC-100膠液,對《妙法蓮花經》進行修復,修復效果良好。
保管人員是與文物接觸最多的人,對文物保護有著直接的影響。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素質,規范操作行為,對紙質文物的保護十分必要。在遇到有問題的文物時,專業人員會直接采取措施進行保護,防止文物的進一步破壞,而非專業人士則看不出其存在的問題而錯失了最佳保護時機。另外,在紙質文物的取放、移動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方法,避免不良的工作習慣,也會減少對文物的損害。如取拿文物時,戴上手套以防止手上的汗漬、油脂、灰塵等損害文物的物質污染文物;說話時,戴上口罩,防止唾液飛濺到字畫上;拿取字畫時,要避免握著軸頭拖來拖去,應從中間拿起;查看時,要放在平整的桌面上,手握軸頭緩慢展開等。
紙質文物作為記述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不僅是傳承文明的重要途徑,也是延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充分重視對紙質文物保護的研究,在分析紙質文物受損原因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材料技術、新型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對傳統技術進行繼承、改良,加強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緊密結合,增加文物修復的科技含量,同時不斷提高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業務水平,多管齊下,從而延長紙質文物壽命,福澤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