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偉
(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山西太原 030027)
農業裝備的進步是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努力奮斗、大步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縮影。70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農機生產大國和使用大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依靠人力、畜力到依靠機械動力的歷史性轉變[1]。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應清楚地認識到農用機具保有量飛速增加的同時,機具的報廢問題已不能回避,必須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而如何判別機具報廢目前仍然缺少相關論證支撐[2]。
基于國內機動脫粒機的日常使用、老舊、損壞情況,結合該類產品的安全使用、作業性能指標、維修報廢經濟性等幾個方面,提出一些有利于機動脫粒機用戶、廠家、政府合理判別機具報廢與否的技術條件。
機動脫粒機通常是指以柴油機或電動機為動力帶動脫粒部件運動,通過揉搓、捶打實現作物與莖稈的分離、清選的常見農用機具。按喂入方式不同分為全喂入式脫粒機和半喂入式脫粒機;按作物種類不同分為稻麥脫粒機、玉米脫粒機、葵花脫粒機和雜糧脫粒機等;按分離、清選裝置配置情況可分為簡式脫粒機、復式脫粒機等[3-4]。目前,我國機動脫粒機因為南北作物不同、種植與經營模式區別,機型龐繁復雜,既有單穗喂入的小型脫粒機,又有處理量達20 t/h以上的大型脫粒機,但所有脫粒機的作業原理、安全要求、作業性能要求基本相同[5-6],且機械部在2018年修訂實施了相關機型的產品行業標準,基本涵蓋了目前市場上涉及的機動脫粒機機型。
通過長期質量分析、實地調查,機動脫粒機應報廢機具未及時進行報廢處理,常常會帶來以下問題:一是機具購置后隨著使用日期的增加,機具的作業質量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且能耗升高、效率降低,同時舊機具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市場上出現的新技術、新機型的推廣使用帶來一定阻力,致使更新換代速度慢、發展不均衡,不利于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二是隨著時間累積,機具安全防護、保護措施缺失,安全技術條件已不能滿足正常使用要求,當機具“帶病”作業時,對操作者人身安全造成安全隱患;三是機動脫粒機生產企業往往為小、微型農機企業,售后維修、配件供應管理并不完善,而且機動脫粒機配件很多都是非標準件,往往面臨著維修成本高、維修困難等情況;四是閑置、淘汰、不能正常使用的機具往往存放在農田、庭院內,任由機具生銹腐蝕,從一定程度來看,即污染環境又造成資源的浪費。
通過前期的技術調研、社會調查、實地走訪,充分考慮了國內目前脫粒機保有量及今后市場發展方向,在設定機動脫粒機報廢技術條件過程中兼顧了脫粒作物不同(玉米、谷物及其他作物)、機型結構差異(全喂入、半喂入、簡式、復式)、工作場所不確定(固定式、移動式),判別報廢的實操性(操作方便性及執行能力)等4個方面,因此在設定機動脫粒機報廢條件時重心偏向考慮機具的自然老化、安全防護缺失、作業質量下降、維修便利性及成本,具體報廢要求如下。
影響脫粒機壽命的因素很多,自身材質、防銹工藝、維護保養、工作負荷、機構繁簡程度等。采取使用年限作為衡量標準之一,既綜合考慮到各類因素在產品生命周期線上的尺度,同時也便于提高報廢實操性。
通過委托主銷東北、西南、華南地區的5家業內龍頭企業對10年內銷售的各個年份脫粒機用戶進行了電話調查,顯示使用時間3~4年為淘汰換機高峰期,8年以后基本報廢,雖然仍有使用10多年的機具,但是保有量較少,因此將使用年限限值設定為8年。
調查結果見圖1,各地區脫粒機淘汰率見表1。

圖1 調查結果
考慮到脫粒機一般在作業季時為產銷高峰期,為便于統一、提高操作性,將購機日期以精確到月作為起始日期。
經調整、維修后,半喂入式稻麥脫粒機安全技術要求不符合JB/T 9777—2018中3.1,3.2的規定,全喂入式稻麥脫粒機安全技術要求不符合JB/T 9778—2018中3.1,3.2的規定,玉米脫粒機安全技術要求不符合JB/T 10749—2018中6.1,6.2,6.4的規定。

表1 各地區脫粒機淘汰率/%
出于保障操作者的安全作業,參考涉及到的相關產品脫粒機產品行業標準:JB/T 9777—2018《半喂入式稻麥脫粒機技術條件》、JB/T 9778—2018《全喂入式稻麥脫粒機技術條件》、JB/T 10749—2018《玉米脫粒機》等相關內容,對機具的安全基本要求必須滿足對應產品行業標準要求。同時,考慮到脫粒機結構較為簡單,安全要求主要側重于喂入臺尺寸、防護罩等,存在通過簡單維修調整就可達標的情況,因此增加經調整、維修后,機動脫粒機安全技術要求仍不符合相關標準規定的描述。
脫粒機作為作業性機具,作業性能指標主要是指生產率、總損失率(對應部分機型的未脫凈率)、噸料電耗、含雜率4項。通過走訪合作社、用戶,其對機動脫粒機相關技術指標的關注程度,其中用戶對機具的生產率、損失關注度更高,噸料電耗及含雜率雖然也是判定機具性能的重要指標,但是還不足以支撐,因此2項指標明顯下降而對該機型有淘汰換新機的意愿,同時通過調查得知,用戶在生產率低于75%產品明示生產率或總損失率大于10%時機具的經濟性、作業滿意度明顯下降。因此將75%的明示生產率或10%的損失率作為性能指標下滑的分界點,二者占其一就應當考慮機具的報廢。
考慮到脫粒機用戶日常使用時所脫農作物種類、含水率、穗幅差等區別帶來生產率、損失率試驗方法不好統一,機具按照產品標準進行產品檢驗與日常使用及報廢考核仍有區別,報廢時對物料的要求過高會加大性能考核的執行難度,因此檢測方法參考GB/T 5982《脫粒機試驗方法》明確計算公式、試驗條件、試驗方法,修改了對試驗條件的要求,既試驗物料應選擇當地具有代表性且適用于該脫粒機正常工作的物料,試驗時間確定為在機具額定喂入量正負偏差10%的情況下,正常工作運轉15 min以上。該法更加貼合實際,便于執行。
機動脫粒機為非通用性機具,往往因廠家倒閉、配件無法供應、不具備修復條件等情況下導致機具無法修復,不能正常使用,在這類情況下機具達到報廢要求。
在機動脫粒機不能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因各種原因導致維修費過高,在此情況下出于對維修經濟性的考慮,滿足報廢要求。通過用戶調查、與相關生產企業座談,維修的高峰期往往為脫粒機作業的高峰期,為趕上生產節奏,保證粒粒歸蒼,當維修費用超過同類機型新購價50%情況下維修的難度、維修的費用、維修所耽誤的工作時間,不能達到最佳經濟效益,同時還往往存在“不修則已、一修根本停不下來”這種情況,因此將此條也作為報廢的要求之一。
綜上所述,從產品的使用時間、安全要求、作業質量及維修情況這4個方面對機動脫粒機產品提出相關報廢技術條件與要求,滿足以上條件之一就可以考慮機具的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