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
據英國《泰晤士報》26日報道,英國公立中學正在游說政府修改禁止他們從海外招生的簽證法律,一些文法學校和頂尖綜合中學希望從中國招收高中預科生,以增加收入。按照目前英國的法律,只有私立學校和繼續教育學院可以在海外招生,一些公立中學校長對此表示不滿。
文法學校和綜合中學都屬于英國中學教育系統,前者是基于選拔考試的重點中學,后者無需考試,不過也有不少學校成績突出。《泰晤士報》稱,已有一家英國文法學校對中國高中生開放為期3個月的訪問學習,讓他們熟悉英國教育和大學申請程序。根據現行法律,這是允許的,但英國公立中學希望修改簽證立法,允許他們對海外學生進行一到兩年的教育,每個學生每年的學費至少為4000英鎊(約合3.6萬元人民幣)。
報道稱,由倫敦南部湯利文法學校領導的、由12家文法學校和綜合中學組成的聯盟正在推動這一計劃。與私立學校不同的是,根據該計劃,中國學生的費用不由其家庭支付,學生不能以個人名義申請,而是將由中國的學校組織和資助。如果獲得批準,該計劃將增加英國一些領先公立中學的預算,他們抱怨近幾年的資金削減。除了經濟收益,該計劃還將為英國學生帶來更廣泛的文化福利,為員工帶來更多的職業機會。
《泰晤士報》稱,湯利文法學校校長德斯蒙德·迪漢表示,許多公立學校都面臨著預算緊張的問題。他認為,放開公立中學招收中國學生,不會對英國學生產生負面影響。“考慮到政府令人震驚的資金支持水平,學校應該做什么才能生存?我們需要找到其他收入來源。”他說,“我們將把這個問題提交給新政府審視,特別是考慮到英國的國際地位,我們的教育仍然受到高度尊重,我們可以將其作為商品出售。”但《泰晤士報》引述英國內政部發言人的話說,“作為長期以來的政策,公立學校不能招收或贊助國際學生。這是因為公立學校是由納稅人資助的,目的是教育那些在英國有法定受教育權利的人。”
英國政府的數據顯示,英國的教育收入不斷上升,從2010年的158億英鎊增加到2017年的214億英鎊,僅私立學校就從6.3億英鎊增加到9.7億英鎊。《泰晤士報》稱,中國對英國教育有著巨大的需求,今年申請英國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同比增加了30%。根據高等教育統計機構的數據,2007至2008學年,在英國的中國留學生有43530人,十年后這一數字達到1065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