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洪
摘 要:有所敬畏是人作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基本倫理遵循。道德敬畏作為人性本質規定,是人的心性秩序的自我建構和自律自約,其表達的是一種對于社會規則、法制規章、倫理規制、社會崇高與神圣等的敬重、誠服、慎行的價值態度和道德感情,于人、于己、于社會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有不可或缺性。道德敬畏的實踐切點根本是敬畏生命,關鍵是敬畏,歸宿是敬畏社會。喚醒和培育道德敬畏之心,需要主體的道德修為錘煉,社會優良風尚的孕育,以及法治規制的跟進與維護。
關鍵詞:道德敬畏;心性秩序;踐履切點;實踐方式
中圖分類號:B8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062-04
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特征和根本標識,是構成人的社會屬性的基本要素。人之于動物的高等性在于人的生活有倫理規制和道德規范。遵循倫理規則,踐行道德規范,這是人本內約的生存規則,是保障社會良性運行的價值支持。人的敬畏之心和敬畏之情是維護與沿襲這種生存規則的根本。這種道德敬畏之心或是道德敬畏之情作為人類內在心性秩序,為何必要?以何為要?如何之為?這是屬人社會生活的道德考量。
一、道德敬畏的內在必要性
人要有所敬畏,人必須有所敬畏。對于道德敬畏的理解和把握,學界的認識不一,有人認為道德敬畏是一種對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規范和倫理標準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其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情感[1]。這種情感是道德主體內心對道德終極價值、道德法則、善之物的強烈的崇敬和畏懼之情[2],對道德規范的敬畏與遵循,既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之為人的價值與尊嚴的體現[3]。我們認為,敬畏,對人而言就是一種倫理。人類的敬畏之心是建構自我生存的倫理秩序的前提和基礎。生發、表達和踐履敬畏,本質上就是人對神圣性對象所呈現出的神圣感、秩序感和使命感,并在自我生存實踐中內化、內省、自約、自律的價值感情。所謂神圣性對象,在現代社會而言,由傳統社會集體意識的神圣性和價值性為基礎而衍生的多元化的一系列“實踐理性”,即現代人對生命價值的敬畏、對自然的神圣性和恩施的敬畏以及對社會維系的道德體系、精神規則、法制體系的敬畏等。于此,所謂道德敬畏,就是以人類敬畏之心和敬畏之情所建構的倫理秩序為根基,對自我生存立足的一切神圣性、權威性、價值性的敬重和畏戒。其表達的是人類對現存的生存法則和社會規范的神圣性、權威性和價值性既敬且懼的情感、態度和精神意識。對個人而言,道德敬畏就是其內心自我約束的心性秩序、行為導向、精神皈依。
毫無疑問,道德敬畏是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叩問現代社會生活,人為什么要有道德敬畏,道德敬畏之于現實吁求、之于立身處事、之于社會建構都具有內有的客觀必然性。
于人而言,道德敬畏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與責任的基礎。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培養與教育中長大,正是父母對敬畏生命之愛,才會為子女的撫養與育成付出艱辛和努力。正是因為對責任的敬畏,父母才會含辛茹苦、披星戴月地在所不辭地去擔負一切。對上,養育和孝敬老人,對下,教化和引導小孩,對己,努力工作,擔負家庭、單位、社會職責。從家庭開始,人們養成了尊崇孝道,愛敬老幼,責任擔當的意識和感情,這是社會沿襲良序發展的根基。
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的倫理定位都應秉承誠信和責任,只有誠信的人人交往關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交易等一切社會活動才有可能和維系,每一個人只有在自我角色中擔當并踐履一定的責任,才能實現人人交往的和諧與可持續性。心中充滿誠信敬畏和責任擔當的角色定位,才能在每一個工作與生活角色中遵循相應的倫理和道德規范。因此,黨政工作人員要有敬畏權力、敬畏人民的意識,經濟活動人員要有敬畏市場規則和社會法制的意識,文化活動人員要有敬畏歷史引領未來的意識,社會管理人員要有敬畏法治的意識,在與自然關系的維護中,人們要有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識,否則社會生活要么不可能,要么不可持續。生活中人人關系的異化、惡化,從根本上講缺乏道德敬畏是原因之基。
于己而言,道德敬畏是人立身處世的內在品質。一個人為什么要有敬畏之心,從根本上是緣由人類自身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人類自我克服、提升、超越的內在倫理。這種內在倫理在康德看來,就是人類對理性限度之外的偉大、神圣、權威以及對生命限度之外的規約、道德、精神的敬重、尊崇和守節。道德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它囊括了“敬”與“畏”的雙重情感。在中國語境中“敬畏”與“道德典范”從來就是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自洽性。基于居安思危的道德認知,孔子認為“君子以恐懼修身”,君子當懷戒懼憂患之心反躬自省,去惡從善,“驚遠而懼邇”,時刻保持戒慎驚懼之心,嚴以修身以立德,嚴以律己以正行,使言行符合道德、規范、法令,以避遠兇與近禍。心中有所畏懼,方可自控行為,因此,“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距,亦不出大格”,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反省立德,這是一個人社會生活的安身之道。在生活實踐中,一個有道德敬畏之心的人擁有充盈而結實的內心和精神追求,對自我行為選擇中的情感表達是隨心而發。心性秩序的自我建構,自律自約,在自我品質的塑造中自我錘煉,進而實現自我立身處世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于社會而言,道德敬畏是維系社會良性運行的動力之基。社會是人的社會,是由人的各種關系組成的有機體。社會有機體的運行和發展,其蘊含的就是人的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等實踐活動的運行和發展。因此,維系社會良性運行的道德基礎和動力支持,就是以人的社會活動為核心建構的社會行為規范系統和社會價值意義系統。社會行為規范系統控制和約束人的外在行為,社會價值意義系統控制和約束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社會價值意義系統,規定人對生活世界、社會的基本理解、解釋、說明與表達。如果社會價值意義系統的動搖、否定、瓦解,這個社會精神根基就動搖、否定、瓦解,社會走向道德失范,進而危機甚或崩解。一個人在現象界的行為越軌從深層本質上看就是其內在精神世界中意義系統的被破壞、動搖、否定或失落。
社會規范系統核心是道德規范體系,道德規范的核心就是社會生活的價值意義系統。社會系統的失靈或卡頓其核心要因是社會道德失范。社會道德失范的衍生、蔓延、滲透會引起社會價值混亂、行為失范,甚至動搖社會主流精神的共識,使社會共同的目標與價值標準解構,將對社會的有機團結與穩定產生影響。分析和把握社會良性運行的內在本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行為規范系統和社會價值意義系統的維護、尊重和恪守是不可或缺的,否則社會就會走向失范危險的狀態。也就是說,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對社會共同性的、權威性的、價值性的規范和系統心存敬畏,保持戒懼,不可僭越。
二、道德敬畏的踐履切點
做人做事要有敬畏之心,踐履敬畏之行。如何踐履道德敬畏,在實踐中的踐履要點,根本是敬畏生命,關鍵是敬畏自然,落腳點是敬畏社會。
(一)敬畏生命是道德敬畏的根本向度
生命是價值性存在的根本。生命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奇跡,也是人世間最重要的價值本體。沒有人的生命體存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的存在。無關生命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毫無意義的。同時,生命的存在是神圣性存在。“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所謂的“貴人”,就是崇拜生命、愛護生命、維護生命。“生命具有神圣性,這種神圣性體現在生命的不可替代性、生命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基礎性。”[4]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人在生活實踐中應有的價值標準。
生命是道德附載的真實主體。沒有人作為真實主體的實踐活動,就沒有實踐中的一切理性,就沒有道德的存在。有了人的存在,才有人的規定性和做人之道。“通過敬畏生命,人賦予自己的存在以價值,而無論決定其生存和他必須承受的命運如何。”[5]12在阿爾貝特·施韋澤看來,敬畏生命是倫理的基本原則,敬畏生命的原則應由人推及至物,其彰揚的道德神圣性在于:“善是保存生命,促進生命,使可發展的生命實現其最高的價值。惡則是毀滅生命,傷害生命,壓制生命的發展。”[6]9之所以敬畏生命是道德敬畏的根本實踐向度,作為生活中一種倫理態度和道德要求,敬畏生命能“使我們從倫理的沖動達到思想必然的倫理”,其鍛鑄的是人的思想和意志有一種文化思維,就是“如果我們達到是這樣一種倫理,即敬畏生命的觀念,它是思想必然的,并且已經深入到我們的內心之中,那么就會出現一種廣泛的個人倫理深化和人類倫理進步。”[5]13-14敬畏生命就是人在生命世界面前的一種謙卑和務實的情感、心態,也是行為的一種基本價值判斷[7]238。其根本就是要讓人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醒覺生命對自我的存在和發展、對社會生活的維系、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之偉大的價值和意義。
(二)敬畏自然是道德敬畏的關鍵向度
自然是維系人類生命的物質世界和外部環境。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利用自然的恩澤和給予,使人類生活的發展獲得了物質資源和生存環境,并創造和發展了人類文明。人類在強大而充裕的物質基礎上,實現了自我世界的精神提升和生存環境的拓展與延伸,從而使自我發展的能力得以發展進步和進化提速。人類在技術理性和實用主義的張揚中,呈現出的與自然之間的緊張、對立、沖突等,反襯了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
敬畏自然,要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要堅持和踐履生態文明的理念,恪守生態倫理,保持虔敬之心,在強化道德敬畏意識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構和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共同體。
尊重自然,是敬畏自然的首要態度。要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報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創造和存在,絕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樹立自然權利理念,強化權利平等意識,人因自然而生,人屬于自然,自然是人的生存之基;樹立自然生命觀,一切物種不僅有生命,更有其獨特價值,均有不可或缺性,人、植物、動物是共融共生、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順應自然,是敬畏自然的基本原則。要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自然規律辦事。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只能適應自然,符合自然的客觀規律。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出現因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欲而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保護自然,是敬畏自然的重要責任。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必需之時,積極呵護自然,回報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索取、利用、建設應相互協調。關注自然承載能力和限度空間,關切自然休養生息、元氣復蘇、資源再生內在調適規律,注重對自然獲取和給予的平衡。
(三)敬畏社會是道德敬畏的歸宿向度
敬畏生命和敬畏自然的實踐與度量最終要回到人們的社會生活去評判和把握。敬畏社會,就是要使每一個社會生活的主體都應尊崇規則、敬重規制、堅守內有的道德精神,讓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都良性協調運行。
首先,在政治生活中踐履道德敬畏。政治是社會生活的主導力量和制度保障。沒有政治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生活,沒有政治支持的生活是沒有安全的生活。在政治生活中踐履道德敬畏,就是要在政治運行與實踐活動中強化敬畏意識,要在實踐中敬畏權力、敬畏法治、敬畏人民。
權力是政治運行的核心,尊重和敬守權力的規制和倫理是政治運行的內在評判。行使權力要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8]147,心有規矩,行有底線,切實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法治是政治運行的方略,敬畏法律是法治實效的根本向度。喚醒法治主體的道德敬畏之心,讓立法主體敬畏神圣,凝聚規矩意識;執法主體忠于法律,捍衛法律尊嚴;司法主體信仰法律,秉公司法,維護社會公正;社會主體敬畏法治,謹遵法制,自覺踐履法律權威,這樣才能保證法治實施的社會效度和支持與認同。人民是政治運行的歸宿。政治行動的邏輯目的和歸宿都是為了人民,即為了人民的權利實現而努力奮斗。敬畏人民的根本就是真切踐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要重視民眾,關心民眾,尊重人民的尊嚴和感情,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執政為民,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其次,在經濟生活中的道德敬畏。經濟是社會生活的基礎和根本。在經濟生活中踐履道德敬畏,就是在敬畏生命的基礎上,遵循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敬畏市場倫理精神和道德規范。
要敬畏市場倫理精神。自由自主、平等互惠、競爭進取,是市場品格的基本價值精神。每一位經濟活動主體應該把這種精神內化于心,心守敬畏,外化于行,遵規循距,而不是在自我利益中走向異化,甚至肆意背離正常市場倫理。要敬畏商業道德。“商業道德”作為一種道德行為,是一種客觀經濟活動倫理秩序,敬畏商業道德是經濟活動主體對于客觀經濟秩序的遵守。作為經濟活動內在道義美德的商業道德精神,則是在這種客觀經濟秩序基礎之上所養成的一種德性,且這種德性精神也只有在這種客觀經濟秩序基礎之上才能獲得穩固根基。因此,經濟活動主體應修為自我道義操守,練就良性道德品質,建構經濟實踐的心性秩序,謹遵商業道德,積極引領社會生活的經濟德性。
第三,在文化生活中的道德敬畏。文化是社會生活的精神基礎和發展動力。文化的精神基礎和動力,其核心是道德及其價值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道德敬畏,就是文化活動的主體在實踐活動中要有敬畏之心、道德責任和歷史擔當。要尊重歷史和歷史文化,要把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傳承好、弘揚好,永葆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脈及獨特精神魅力。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優秀文藝作品,弘揚社會正能量,贊美真善美,謳歌高雅情趣,彰揚美好精神追求,為社會生活引領積極的精神導向。要堅持社會主流,唱響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輿論媒體、在網絡生態、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在家庭環境等,彰揚積極的力量,培育社會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價值取向,引導社會文化自信,培植并內化社會共有的理想信念,塑造國家和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根基。
三、培育道德敬畏的實踐方式
培育和踐履道德敬畏,就是要在自我內心中建構一條自我遵循的心性秩序,在行為認知、選擇、踐行中作為自我的行為準則和價值操守,這需要個人的主觀努力,社會環境積極促成,制法協調為保障。
(一)反思自悟,提高道德認知
在理性反思中養成道德敬畏。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內在規定性,這是人的標識性屬性,是人性內涵存在的標志。看一個人是否配做一個人,就在于看其是否有道德。而人的這種所謂配做與否,又不是抽象的,它通過諸多日常生活具體領域具象化,使所謂政治、經濟、社會……,成為人的政治、經濟、社會……,而不是成為純粹的生物性沖動[9]14。這種超越性特質,成為人的理性實踐,其內涵了人所特有的價值精神,即實踐理性。道德作為實踐理性是人內有應然的存在方式,標識了人之為人的恰當性證明,是以反思性和評價性反映和把握世界的精神性存在。這種理性反思性的存在是人的“應當”或“應然”性存在,具有可公度性。其反思和評判的維度有兩個,一是人作為社會集體或共同體的存在,所指示的是社會應當具有何種倫理關系、倫理規范、倫理秩序,其反思和評價的是存在秩序、規范、關系及其合理性。作為單個人的“應然”存在,所指示的是個人應當具有何種品質美德,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其反思和評價的是個人人生存在的意義、價值與生活方式。這兩個維度都表明,人的存在方式,不管是集合體還是個體,都應有行為遵循和價值操守,都應有尊崇和敬畏之存在。因此,道德是人的理性反思和評價的精神反映。彰揚道德敬畏的生活方式,在實踐中強化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社會,其本質上是對人自有內在本質規定性的理性反思和評價,是人對自我“應然”存在的智慧選擇。一個人失去了反思能力,就是失去了應有的理性精神,道德的存在將隨之脫離,也談不上道德的選擇和道德敬畏。
(二)蕩滌社風,純化道德環境
人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與立足,人的實踐活動也總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展開的。愛爾維修認為“人是環境的產物”,“有什么樣的社會環境,就會形成什么樣的人,只有在一個理想的社會里,才能形成得到正確的個人利益和有道德的人”[10]28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圍的社會風尚如何,直接關涉到主體的道德認知水平與能力,毫無疑問,道德敬畏的踐履能力與客觀的社會環境風俗具有正相關系,在道德權威消解,道德影響力式微的環境里,道德敬畏之心的存在必然消失殆盡。因此,掃除社會風尚之污垢,清潔社會道德生發之源,彰顯社會道德影響力,塑造良性社會風俗,是主體道德敬畏育化和踐履的社會根基。
政黨要從自我形象上樹立親民本色,維護黨執政的道德形象,積極引導社會道德敬畏。政府應依德行事、遵德而為,塑造社會良心的象征和典范,建構道德政府,積極促成社會道德敬畏。要清新民風,積極淳化社會道德敬畏。“一個腐敗的社會所能提供的榜樣,只適于腐化心靈和精神。”[11]94好的社會風俗可以改變一個人身上原有的不好的判斷與觀念,壞的社會風俗則可以泯滅一個人身上原有的好的道德認知與觀念。“我們的行為好或壞,永遠取決于那些由我們自己造成或者由別人給予我們的觀念的真或假。”[11]95淳化社會道德敬畏,應回歸正確的道德教育與傳播手段和方式。要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載體中推進道德敘事的內化教育、道德知識的學習與鍛煉、道德情境角色體驗、道德生活實踐感悟以及道德榜樣宣傳與示范等方式或手段,教化敬畏之心,培育敬畏之行。要善于利用現代媒介與虛擬終端,通過個人、組織、大眾的方式進行道德傳播與滲透,傳播真實的道德事件、揚善抑惡的價值取向,維護社會的公序良俗,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激發社會道德情感,培養社會道德敬畏行為。
(三)制法并懲,教化道德情感
培育道德敬畏,除了應有良性的社會環境教化外,制度規范和法治引領是根本保障。因此,嚴格的制度規范和嚴厲的法治懲處,是塑造和維護社會道德權威的根本,德威張顯、律令高壓,人們內心中的敬畏、戒懼之心就會得到強化和錘煉。
完善制度管治,強化制度敬畏。好的制度使壞人難以做壞事,壞的制度使好人難以做好事。用制度管人和管事,是現代社會管理與服務的根本手段,也是管理成效最好,成本最低的方式。創設制度管治社會生活中的失德、敗德、失范等行為,用制度的倫理規制規范社會生活,使社會回歸敬畏、戒懼之心,這是現代治理體系內有之道。基于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治理方略,建立國家性的倫理道德委員會制度,管治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問題。這種思維創設,對于政治主體的心性秩序建構,具有積極性的引導作用,同時對于政治生活領域中進行反腐倡廉建設具有一定意義。
同時,創設道德法庭,借鑒法治的運作方式,對社會道德危害程度與社會風俗傷害等級予以評議與評判。而且其裁量或評定的懲戒等級應具有一定的公共約束性和懲戒性。通過公共媒體的力量,在法律的原則下進行社會輿論的道德譴責和勸誡,讓違德敗德之人內化深刻教訓,強化其立德、遵德、敬德的意識,培育社會道德敬畏之心。
嚴厲法治懲戒,強化道德權威意識。道德是軟性約束力,是人的自覺、自約的達成。道德敬畏是內在心性秩序的自我約法和建構,靠的是自律和精神規約。在人性弱點和缺陷的作祟下,具有不可靠性,因而,需要一種剛性約束力量來維系和支持,這就是法治。培育社會道德敬畏,需要社會道德權威的樹立,這需要社會法治的強力懲戒力量的積極跟進與推動。
推進道德立法,實現以法育德。道德敬畏是內在的信仰和精神守則,需要教育,需要教化。在公共利益以及與民生關涉密切的規范與制度實行道德立法,用法制的形式定義道德的內容和意義。要加強執法力度,嚴厲懲處違德、敗德行為,讓違法違德行為付出沉重代價和巨大成本,讓其吸取深刻教訓,喚醒社會敬畏與戒懼之心。懲惡揚善,彰揚社會美德風尚,保障道德勇氣和道德沖動的正常表達,保障社會道德敬畏的自覺踐履。通過法治的方式,培育守法意識,刻化立德、守德、敬德的印象,建立起對社會公共利益、行為規范的尊重與敬畏,鍛鑄出自制、自律精神。
參考文獻:
[1]周營軍.道德敬畏:個體道德養成的心理機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4).
[2]龍靜云,熊富標.論道德敬畏及其在個體道德生成中的作用[J].道德與文明,2008(6).
[3]劉潔.道德敬畏—人之為人的價值與尊嚴[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5).
[4]張云飛.論“敬畏生命”倫理視域下的藥德教育[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
[5]施韋澤.論敬畏生命的倫理[M]//引自陳澤環.敬畏生命:阿爾貝特·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6][法]阿爾貝特·史懷哲.敬畏生命[M].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熊小青.生命自然與自覺:現代生命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1]周輔成.西方倫理名著選集(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