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閃閃
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文簡稱“新思想”)是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時代思考和經驗總結,它奠基在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石之上,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新思想”堅持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強調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堅持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觀點,強調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新思想”堅持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觀點,強調大力發展生產力;“新思想”堅持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觀點,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觀點,強調以人民為中心。
關鍵詞:唯物史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哲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B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01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曾說:“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1]黨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思想”是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探索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深入學習和領會“新思想”,不難發現它無論從形成、提出還是其思想的現實指向都與唯物史觀有著高度的內在一致性,它始終以唯物史觀作為理論起點、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從唯物史觀視域重新解析“新思想”所蘊含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把握“新思想”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
一、堅持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新思想”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不同于唯心史觀否認人類社會發展存在規律,唯物史觀透過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發現了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并指出人類社會形態演變的客觀規律。由人類社會發展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盡管這一規律在不同國家的社會形態更替形式上表現出了多樣性,但是社會形態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因為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從根本上決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通過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唯物史觀的人類社會形態演變規律正是“新思想”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哲學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2]近代以來,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指導,我們黨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發展運動的規律,并且結合我國國情積極運用規律取得了社會主義事業的一次次偉大勝利。在新時代的今天,如何能夠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取得更大的成績呢?仍然是正確認識和運用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在今天要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認識歷史發展規律,需要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也正是依據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存在客觀規律的觀點,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新思想”強調,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最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堅持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觀點,“新思想”強調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建設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雖然對社會意識具有依賴性,但是它并不是消極被動地受制于社會存在,而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是其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就像語言的產生一樣,社會意識作為人類物質交往的產物,服務于人們物質生產的需求,但是在一定條件下,社會意識就會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存在起到反作用。“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3]11馬克思的這句名言正是對理論(社會意識)巨大物質力量的宣示?!靶滤枷搿睆娬{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就是對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原理的堅持和運用。
“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意識形態工作一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在新時代的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局勢,我國經濟社會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社會利益格局不斷調整,各種思想、多種力量的競相發聲,意識形態領域思想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現象已成為客觀存在。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社會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的相互交鋒,使得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挑戰日益突出。加之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已成為西方各種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的無形策源地,網絡自媒體由于自發性、匿名性、難控性等特點更是劇烈地沖擊著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當今我國在意識形態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依然相當嚴峻。堅持唯物史觀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意識形態工作建設。也正是堅持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極端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代表當代中國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廣泛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入人心,同時,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在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在國際上顯著提升。
三、堅持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觀點,“新思想”強調發展生產力
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不同于唯心史觀的“思想動機說”和“精神力量說”,唯物史觀認為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一個包含多因素、具有多層次的綜合系統,其中“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生產力則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盵3]602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都直接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又將引起生產關系變革,進而決定政治關系、家庭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從而最終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依據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觀點,“新思想”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仍然是解決當前我國所有問題關鍵的重大戰略判斷。
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支配著整個社會發展進程。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2]在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如何能夠保持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答案仍然是要繼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無論在任何時代,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不可能有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依據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而這一戰略布局中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這些舉措的目的都是集中于進一步推動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最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物質基礎和提供政治保障。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提高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過程,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同樣最終離不開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力發展,才會有經濟社會的向前進步,“新思想”強調發展生產力可以解決我國所有問題關鍵正是對唯物史觀社會歷史發展動力觀點的繼承和運用。
四、堅持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觀點,“新思想”強調全面深化改革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對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生產力的向前發展決定生產關系必須相應地進行變化,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決定上層建筑必須相應地同時調整,反過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對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如鞋子的大小一定要適合腳的長短一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同時,這兩對矛盾處于不斷運動變化中,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總是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調整之后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也是如此。隨著這兩對矛盾運動的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從而使得整個人類社會逐步走向更高形態。這是唯物史觀關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原理的主要觀點,也是“新思想”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深化改革,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向前發展。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改革開放為什么沒有完成時?因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是沒有完成時的。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是停滯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必然發生變革;生產關系發生變革,帶來的是經濟基礎的相應變化;而經濟基礎發生變化,上層建筑則必然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變革。尤其在改革進行到深水期和攻堅期的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相對不足,資源的稀缺與市場環境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一方面是人民群眾對于縮小收入差距和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是政府權力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黨員干部中“蒼蠅”“老虎”的存在。如何能夠不斷激發社會動力,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而使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更相適應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5]
五、堅持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新思想”強調以人民為中心
到底誰是歷史的創造者呢?立足于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物質和精神財富,同時也是歷史上每一次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正是“新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堅持和運用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觀點,“新思想”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總結和概括了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作用,強調在新時代的今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不二法寶便是始終依靠人民群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群眾作為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叭嗣袢罕娛俏覀兞α康脑慈?,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同時也是黨的群眾觀點的具體體現。中國共產黨成立98年以來,人民群眾始終在我們黨心中最高的位置,正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黨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今天的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工作的不斷加強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一批又一批惠民項目落地實施,特別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實施,我國貧困人口不斷減少,人民群眾切切實實享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果。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僅是對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基本原理的堅持,同時也是“新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新發展和新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05.
[2]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20.
[5]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J].求是,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