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罕
摘 要: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歷史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態,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黨課教育和黨的組織活動,對提升高校黨員黨性修養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革命文化;黨性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D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108-02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政黨的精神旗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革命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傳承紅色革命文化基因、弘揚革命集體主義精神,強調革命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豐厚的政治資源。因此,在高校黨員黨性教育過程中,把革命文化融入黨性教育,既豐富了黨性教育的內容,又提高了黨員黨性教育的實際效果。
一、新時代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的重要意義
(一)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1]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文化支撐和精神象征。
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文化自信既是對中華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認同,也表現文化賦予人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中國革命歷史積淀了無數共產黨人勇于擔當、舍生取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和高尚情操,共同凝聚成為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質,激勵著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前仆后繼、勇往直前。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2]當前,弘揚傳承革命文化就是要學習和弘揚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等偉大品質,充分發揮文化自信的精神價值。
(二)革命文化為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歷史資源
在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黨內政治文化建設是關鍵一步。孕育和成長于戰斗歲月中的革命文化作為黨內政治文化的源頭,與黨內政治文化具有同源性、同質性。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革命文化的基本形態和機體結構就開始孕育,并形成了革命文化中的重大原則,主要明確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明確了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堅持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毛澤東同志強調:“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他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3]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一原則關乎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成敗。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從根本上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人民根本利益。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黨共同的政治責任。”[4]可見,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正是革命文化和黨內政治文化自始不變的靈魂。
(三)革命文化為人民的精神家園提供了現實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了新臺階,人民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同時,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出現了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等問題。面對這些困境,我們必須具有正確道德價值觀立場,繼續吸取積極的精神資源,并為我們的生活賦予信仰和意義。革命時代所創造的革命文化,反映了人民群眾的信仰、追求和精神生活風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大中國人民繼承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氣魄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取得了革命的偉大勝利。革命文化作為這一偉大歷史的精神沉淀和表現,既有一般的文化價值原則,又有特殊的道德原則,這為當代中國人解決精神世界的困境和建設精神家園提供了現實的啟示。
二、革命文化在高校黨員黨性教育中的獨特價值
(一)革命文化為高校黨員黨性教育提供了有效載體
革命文化蘊含著無產階級政黨的科學理論信仰、崇高精神追求,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黨領導各級組織、軍隊和群眾開展了各種斗爭,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建立了許多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留下大量的革命舊址、革命遺跡、偉人故居和革命紀念建筑物等;革命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宣傳革命、動員革命、激發革命精神的文藝作品,如小說、詩歌、戲劇、音樂、歌曲、舞蹈、美術、標語口號、石刻等;用鮮血和生命孕育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璀璨奪目的革命精神。這些革命文物、文藝作品和革命精神是中國革命斗爭歷史的重要見證,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開展黨性教育的有效載體。在高校黨員黨性教育過程中,充分利用革命文化,使之認識到今天的中國是多少代人拋頭顱、灑熱血而建立起來的,明白我們應承擔的歷史使命。
(二)革命文化有利于堅定黨員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勇敢前進的精神燈塔和動力源泉,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5]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是對高校黨員黨性教育的基本要求。長征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巨大考驗。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對革命理想無比堅定、對革命事業矢志不渝的忠誠精神。“長征途中,英勇的紅軍,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擊退上百萬窮兇極惡的追兵阻敵,征服空氣稀薄的冰山雪嶺,穿越渺無人煙的沼澤草地,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6]可以說:“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6]深入挖掘和利用革命文化對高校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黨員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政治方向,堅定正確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勇擔歷史責任和社會責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革命文化有利于黨員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意識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面對社會轉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錯誤思想的沖擊,高校黨員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個別人入黨動機不端正、入黨后不愿參加黨組織活動等不良現象,在高校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響。而革命文化蘊含著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在極其艱苦的革命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依靠人民群眾,真誠地為群眾謀利益,革命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黨提出“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不拿群眾一針一線”[7]等規定深刻體現了黨如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關于我們黨的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說到底還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我們黨是為人民服務的。”[5]這不僅重申了我們黨的一貫立場,也道出了共產黨人在新形勢下必須堅守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黨員要明白入黨前“從哪里來”、入黨后“要為誰服務”,擺正平等關系、服務關系和引導關系,當好“普通人”“服務者”和“領頭羊”,有意識地將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無論是在求學階段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要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始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四)革命文化有利于培養黨員艱苦奮斗精神
艱苦奮斗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成長與發展全過程的一種基本精神,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所需的一種基本精神。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形成的精神,無一不成于艱難困苦之中。五四精神是在北洋軍閥、列強的鎮壓下爆發出來的;井岡山精神是在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和惡劣社會環境中形成的;長征精神更是在生死考驗中鑄造的……正是這些在艱苦中培育出來的革命精神,讓更多的人奮不顧身地投身于革命。無論是在革命戰爭中,還是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艱苦奮斗,都是我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法寶。高校黨員必須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提高自身黨性修養,充分發揮高校黨員在高校中的示范性主導作用。
三、結語
黨員作為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有責任也有能力承擔起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重任。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黨員黨性培養過程中,既實現歷史與現實、育人與育德的統一,也加強和改進高校黨員教育的有效途徑,對于新時期開創高校黨建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23.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7-10-28(01).
[5]人民日報社理論部.深入學習習近平同志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