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芳,龔苗苗

摘 要:專業學位較之學術學位有很大的差異,其旨在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更加注重實踐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但對于各高校而言,緊靠自身的實驗條件和經費很難實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均衡發展,基于此,采取校企協同培養的模式,這樣既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又能構建更好的產學研平臺,實現校企雙贏。但是目前校企協同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使其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從政府、高校和企業角度提供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專業學位;協同培養;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12-0141-02
近年來,由于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需要,各行各業越來越迫切地需要高層次應用型人才,使得專業型碩士報考占比由2010年的12%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2.2%,所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被提上日程,顯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同于學術學位研究生,經過多方實踐證明,校企協同培養模式是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由于目前的經濟、政治以及多種條件的限制,使得校企協同培養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國外校企協同培養的主要模式
自20世紀50年代后,國外的校企協同培養就已經很普遍了,成果豐碩,不同的國家也找到了適合該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美國的研究生教育發端于19世紀中后期,主要是在德國學徒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逐漸建立了它獨特的研究生院制,即專業式研究生培養模式,又逐漸演變為協作式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日本的研究生教育晚于美國,主要也是借鑒美國的研究生院制,并結合自己自身的特點形成了產官學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并且開創了“工作實驗室”作為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模式。英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主要是為了適應英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主要是采取授課式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并且英國最先開始為專業學位研究生開設劍橋科學工業園,之后又逐漸開設了曼徹斯特工業園和瓦里克大學工業園,在推進專業學位校企協同培養下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不同國家的專業針對研究生培養采取了不同的適合本國國情和需要的方法和模式,對于中國而言,如何針對我國專業型研究生的特點和應用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得校企協同模式下的人才具有較高的行業水準顯得至關重要[1]。
二、我國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的問題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許多高校紛紛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目前校企協同培養正在處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中[2]。余雅風等分析了校企合作創新的動因:一是提高創新效率,提高高新技術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產出價值。二是利用資源的擴張,通過共同生產、合資等形式轉移技術。三是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克服技術交易中所存在的不利因素[3]。尹筑嘉將現有的校企合作培養碩士生的模式劃分為三類:高校主導型、校企合作主導型和企業主導型[4]。李姚礦等認為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應該校企政三方聯動,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
為促進專業學位研究生適應經濟發展和企業的需要,我國涌現了一批研究生工作站、工程實踐基地以及多種協同培養的方式,但是實踐證明,我國校企協同培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第一,缺乏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雖然在國家層面上,教育部一直提倡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但是并沒有將其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所承諾的為企業提供稅費上的優惠也僅僅停留在口頭文件上,很難落地,使得校企協同培養對企業而言只是一種負擔,企業并沒有真正地認同校企協同培養。從英美等發達國家校企協同培養的模式中可以看出政府的相關政策也是推動校企協同培養的直接動力之一。
第二,缺乏健全的機制。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業與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師資配備、信息反饋以及制度制定等多個方面的問題,從而造成校企之間的資源難以達到完全的共享。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業處于各方面的考慮,不愿意為研究生提供技術含量高的課題,也懼怕研究生接觸到本企業的核心能力,同時高校也不會給企業高質量的研究生。這說明企業和高校并沒有完全理解校企合作的真諦,從而使校企合作無法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第三,雙導師協作目標不一致。目前的校企協同培養中專業學位研究生屬于較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大學和企業屬于不同的社會組織,它們在利益追求上有很大的差異,企業主要追求經濟效益,而學校研究人員主要是追求學術能力,這就導致校企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對策
由于目前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問題,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為了使校企協同培養能夠朝著縱深方向發展,不僅單方面地依靠學校和企業,應該做到政府、學校以及企業的三方合作,從而實現三方的共贏,具體如圖1:
(一)政府層面
校企協同培養不僅僅是單方面依靠企業和高校,政府也承擔了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政府應該從宏觀大局出發,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來推動校企協同培養的深化和發展,一方面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進步,另一方面,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從而實現政府、學校和企業的協調發展,實現三者的共贏。
營造校企協同培養的輿論環境。目前社會各方對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的認識還不是十分深入,所以對于政府而言,應當要充分認識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對于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加速經濟轉型的巨大戰略意義,應當通過各種宣講會來宣揚國內外校企協同培養的成功經驗,并且通過報刊、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宣傳的途徑來促進校企協同培養研究生的認識,努力打造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構建校企合作機制和政策環境。健全的機制和政策是保障校企合作成功的關鍵因素,目前校企協同培養缺少必要的強有力的機制和政策支持,使得校企之間難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并且校企協同培養缺乏統一的政府層面的管理機構,僅僅局限于學校層面,所以為了更加深入地實現校企協同培養,政府必須成立統一的校企協作培養機構,從上級到下級形成統一的層級管理模式。
(二)高校層面
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地方院校的綜合實力不突出,學科特色和優勢不明顯,從而對企業的吸引力較低,使得校企協同培養只流于企業和高校的自發合作,學校和企業之間也缺乏相應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必須從這兩方面雙管齊下,這樣既能提高對企業的吸引力,為企業提供技術和人力支持,又能促進企業對高校的資金支持。
完善管理體制,實現資源整合。為了保證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夠有條不紊地進展,各大高校應該專門成立校企協同培養的專門的管理機構,作為連接校企溝通和交流的平臺,既負責對校企合作對象的篩選,又負責與相關企業的接洽,避免盲目性和無效培養,使校企協同培養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建立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項基金。在校企協同培養模式下,需要足夠的資金來保障各項活動的正常運行,因此必須設立各種專項基金和獎學金。一是向上級教育部門申請運營資金,以此作為研究生日常活動的啟動資金。二是校企共同努力申請縱向課題。企業和高校應該整合各自的資源,聯合申請重大的國家或者升級的基金項目。
(三)企業層面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6],企業與高校合作的推動力是因為企業和高校都希望通過資源的共享實現各自的利益,對于企業而言,校企協同培養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多的人才,從而實現產品和技術的更新,進一步實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
合理規劃企業資源,實現經濟效益最優化。校企協同培養就是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迥然不同的教育模式,通過學術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適應企業與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7]。所以從企業的視角來看,應該從校企合作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具體應做到:一是充分利用高校教師的理論資源來對企業的員工進行知識的更新,進一步完善員工的知識結構。二是利用高校的科研優勢,讓研究生參與企業重大的技術問題的攻克,進一步完善企業的技術能力。三是可以從校企協同培養的專業學位研究生中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讓研究生進入企業的生產實踐和管理環節。
兼顧社會效益,實現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企業與高校協同培養研究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利益,但是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正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兼顧企業的社會效益。企業應當擔負起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通過人才的培養,為整個社會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促進整個社會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從而加速整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轉型。
四、展望
經濟的不斷發展對研究生提出越來越多的要求,緊靠學校自身很難使研究生適應社會各方面的要求,所以這需要多方的共同配合,進一步完善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為實現研究生的校企協同培養,各高校可以集結區域內大學的優勢學科資源,也可以通過與國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合作,進一步構建更加全面的產學研平臺,拓寬研究生的視野,縮小與發達國家研究生教育的差距,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質量。
參考文獻:
[1]Yang C H, Huang C H. R&D, Size and Firm Growth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5, 25(5):477-487.
[2]孫秀云,王連軍,黃中華,等.校企合作研究生課程建設探究——以“環境影響評價”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15(7):127-128.
[3]余雅風,鄭曉齊.基于資源觀的大學-企業合作創新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5(2):55-58.
[4]尹筑嘉,黃建歡,王健康.校企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模式與創新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8):55-57.
[5]李姚礦,婁敏.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1):128-133.
[6]沈金榮,張靜輝.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協同培養機制構建及實踐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2):80-84.
[7]張婷婷.校企合作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困境及突破[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