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2019年9月,由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社委會主任委員應雪云帶隊的調研組,赴徐匯區長橋街道生態家園鄰里匯實地調研。徐匯區民政局、街道和企業向調研組詳細匯報了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總體情況、長橋街道鄰里匯運行情況、徐家匯街道盤活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資源情況、漕河涇街道社區助餐及社區長者食堂運行情況、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養結合以及部分企業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情況。
應雪云指出,來自一線、基層的發言代表,最貼近老百姓,最知道老百姓關注的問題是什么。社區嵌入式養老的推進,對上,要對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對下,要對接千家萬戶老百姓的需求。“今天我同老人們進行了交流,老百姓的獲得感、老百姓的幸福感、老百姓的安全感才是最最關鍵的。”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均壽命較以往也有了穩步提升。據了解,上海市徐匯區目前已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目前徐匯區人口92.16萬,60歲以上老人占比34.7%(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其中純老人家庭有7.83萬人,獨居老人達1.83萬人)。區內老年人口具有基數大、比例高、增速快、純老多、高齡化突出的特點。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區政府始終把養老服務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滿足群眾需求、回應社會關切、著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指數的重要工作來抓。該區2014年年底成為全市老年照護需求評估試點區,2016年成為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區,2017年成功試點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2019年將創建國家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區。
據上海市徐匯區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琴介紹:徐匯區民政局作為承擔養老服務工作的主要區級職能部門,全面貫徹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上海市養老機構條例》等法律法規,對標《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意見》和《上海市深化養老服務實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四位一體”新型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形成與國際化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相匹配的“大城養老、徐匯范式”:即盤活區域各資源,優化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布局;做強服務功能,打造鄰里匯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連鎖品牌;完善長護險制度,深化醫養結合一體化養老照護服務;改革傳統助餐模式,推動老百姓家門口的社區食堂建設;依托智慧網格2.0建設,建立智能型“社區養老顧問”。
記者了解到,為有效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盤活社區資源,一方面徐匯區正加快落實養老床位建設目標,按照中心城區養老床位數應達到戶籍老年人2.5%的目標,該區至2020年養老床位數總數指標為8493張,截至目前該區已有床位6829張;另一方面,著力推動社區綜合養老服務設施的布局落地,專項規劃確定了社區為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服務點、長者照護之家等配置應兼顧40㎡/千人指標與1000米服務半徑,鼓勵各街鎮通過調整置換、購買租賃、整合改建、綜合利用等方式,盤活社區各類存量商用、閑置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記者隨調研組到長橋街道生態家園鄰里匯,見到現場老人們正在這里做運動、交流烹飪技藝、研習書法、親子交流、尋醫問藥,該場所的設定模式是居民、志愿者、達人、學生、熱心人共治,場所共享、資源共享、閱讀共享、種植共享……
上海市人大代表、虹口區歐陽路街道紫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思歡一直在認真觀察和細致了解相關情況。比如,訂餐配送的問題。10元餐費里,配送的費用是否包含?漕河涇街道介紹:自己負責的街道社區食堂堂吃套餐目前為10元錢,和“餓了嗎”網上訂餐談的價格是送餐費5塊,老人出2元,政府出2元,運營方出適量……也有街道表示,10元全為餐費,送餐費沒有。隨行人大代表表示,送餐還可以由社工、居委干部或者有空閑的人送。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零部件分公司質管部主管蔡華,較為關注長護險制度配套服務的企業性質。得知目前徐匯“養老機構有公辦的、公辦民營的以及外資的”,她表示公辦養老機構還相對略少……作為企業代表,上海佰仁健康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嶸建議,對于連鎖型護理站,建議先付費后服務模式,規避經營風險;應關注社區居家養老群體的剛性需求和痛點,盡快對接長期護理保險并將失智日照列入專項補貼;對社區養老助餐采取分級管理,全齡可依托社會餐飲共同介入。
徐匯區田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街工委主任王棟梁介紹了田林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推進健康智慧養老示范街道建設、推行養老顧問實現線上線下服務全覆蓋等情況,并提出了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的社區服務愿景……
上海市人大代表,靜安區靜安寺街道老年協會會長、秘書長,柏萬青志愿者工作室負責人柏萬青可以稱得上是養老問題的專家了。調研中,她和鄰里匯現場的老人們迅速打成一片,并帶領大家一起唱起了滬上小曲。“我是徐匯區居民,住在天平街道的。雖然我們居委會的老年活動室沒怎么去,但是居委會的托老所我去演出過,老年之家我每年年夜飯都要去。我今天看了下長橋街道生態家園鄰里匯,感覺搞得很好,很羨慕。”
作為多屆人大代表,柏萬青認為代表就要敢講實話。“不過,根據目前的社會現狀,我不主張街道辦這么大的場所。近年來國家財政每年都要收縮經費,我們街道有文化中心,玩的都是健康老人、低齡老人。那么高齡老人關鍵搞什么?就是搞托老所。我看了下,這里托老所,只有十張床位,遠遠不夠。現在民政局管老人,就是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應該是讓文化中心去管。”
調研中,柏萬青代表就社區養老最貼肉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我們要關注失獨家庭。我這里有個失獨家庭的老人,獨生女兒當時在龍華門診部因心肌炎暴斃,后來老人就得了心理疾病,天天胃痛。我把她介紹到龍華老中醫,針灸治好了胃痛。現在和我一起參加文藝活動心情就好了。我們成立了兩百多人的笛子隊,到延安飯店演出;二十多人的舞蹈隊,每個月到敬老院演出……上述說的這些都是低齡老人。但對于民政局關注的高齡老人,我不主張像我們這樣,而是要搞托老所,讓上班族們能有地方托老,安心上班。上海市最近搞了個‘如何發現志愿者的活動,我們覺得老人問題就應該讓政府搭臺,老百姓參與。
其次,養老問題,也要講究城市精細化管理。比如龍華衛生所,中醫很好,大家都知道老人最需要中醫。但現在醫保是限定看病。這位老中醫本來病人很多,四面八方的病友都來了,結果報銷數額超標,導致衛生所現在讓醫生中間幾天去其他衛生所看病。所以,我想說的是,對于衛生所醫保數量的核定,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核定。衛生所為了不被罰錢,就限制醫生看病或病人數量,我覺得這種做法不合理。
第三,對癥下藥。既然要談問題,就要關注老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心理咨詢,法律咨詢,這些都是老年人非常需要的,我這些年主要就是做的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個人認為,托老所專業服務,9073養老模式還不夠,還應該加大10%。5%的機構養老,7%社會養老,然后才是居家養老……
第四,未雨綢繆。比如當前社會人戶分離的情況很多,以后中心城區這樣的老人會越來越多,所以我覺得應該是搞屬地化管理。此外,我們還要未雨綢繆,把外來人口的老人逐步納入我們的服務范疇……”
據了解,近兩年無論是人大代表還是政協委員,都對養老工作熱切關注。每年民政局負責辦理的意見和提案,養老方面的占比始終最大,達到70%以上。據悉,徐匯區有關部門將重點關注和推進以下三方面工作,即更加注重社區養老設施建設、更加注重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更加注重評價體系建設和科技手段的運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