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楓
摘 要:學校被公認為是對學生實施教育的場所,而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卻往往被忽視。要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注重教育方式多元化,形成教育合力,而家校合作共育則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學生各方面都處于還未成熟的關鍵時期,重視家校合作共育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文章以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家校合作共育策略進行探究,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校合作共育;助力;全面發展;習慣;三觀;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35-0098-02
現如今,獨生子女的數量居多,且各有各的特點,給教育工作帶來挑戰。有的孩子從小在家長的溺愛中成長,猶如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性格懦弱;有的孩子是留守兒童,疏于管教,存在情感問題;有的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缺少完整的愛,性格偏執。而有些家庭將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學校,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充分發揮家校共育作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對家校合作共育策略進行探究。
一、家校合作共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方面
部分學校雖然有家校合作共育的想法,但是缺少完整的家校合作共育方案,使家校合作無法有效實施,就算是進行家校合作,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家校合作主要是家長配合學校監督學生按時完成作業,告知家長每天要叮囑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監督孩子完成作業。而留守兒童則主要是由祖輩照看,大多數祖輩文化層次低,加之事務繁忙,很難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指導。孩子遇到學習困難,也難以得到有效解決。部分教師對家校合作共育認識不足,認為家校合作與其沒有太大關系,且部分教師害怕與家長合作,認為很難與學生家長溝通,這不利于家校合作的開展。
2.家長方面
部分家長并不了解家校合作的教育形式,且對其沒有足夠的思想認識,更沒有意識到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家長不重視家校合作,對家校合作共育有抵觸情緒,導致家校合作共育很難實施。家長的過于被動或不配合,使家校合作共育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此外,大部分家長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更不能盡全力教育孩子,導致家校合作共育動力不足,很難取得預期效果。
3.家校合作目的偏離
家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當前,部分學校不重視素質教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教育目標,不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把目光盯在學生學習成績、考取重點學校上,家校合作共育的主題也僅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為主,導致家校合作目的偏離。
二、家校合作共育的意義
家校合作對學生的發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家校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具有一致性的特點,且家校合作共育能使教育實現連續性,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第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家長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家校合作共育實現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銜接,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有利于家校互相傳遞信息與交流。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家的日常表現,而家長也能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第四,有利于優化學校教育環境。家長是學校有效的教育資源,他們對學校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能對優化學校教育環境提供幫助。學校可以利用家長這一有效資源優化學校教育環境,讓學生接受好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第五,有利于家校互補,實現雙贏。家校合作共育,能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家校互補,實現雙贏。
三、家校合作共育的策略
1.創新家長學校活動形式,提高家長教育能力
以往的家長學校活動基本上都是由學校領導或教師講,家長負責聽,主要是給家長播放學生匯報會、生活剪影以及學生特長展示等,豐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實際上,學生家長是一個較復雜的社會群體,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教師要想做好家長工作,就要有明確的思路和途徑。為此,學校可從以下兩方面開展工作。第一,積極開展家長教育工作。要改變家庭教育現狀,逐步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關鍵在于提高家長綜合素質。而興辦家長學校就是為了提高家長的綜合素質,因此,家長學校的教學重點在于統一解決家庭教育中的共性問題,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知識講座,有效推動家長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方法的創新。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家長學校在提高家長素質方面的作用,學校可將指導家庭教育、提高家長教育能力列入德育工作計劃,定期開展家長學校活動,對家長進行系統性指導。學校要結合家長的學習動機與需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家長學校活動。可采用座談會或講座的形式對家長進行輔導,為他們講解一些具有針對性且實用性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及時解答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家教中的困惑,提高家長的理論與實踐水平,激發家長家校合作共育的積極性,讓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研究。第二,積極開展家長交流活動。開展交流活動,家長之間能相互分享教育經驗,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是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徑。在家長交流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給家長介紹學生的學習表現,還要對家長提出合理建議,除了讓他們給孩子做表率外,還要讓他們懂得賞識孩子,信任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在交流活動中,家長可以暢所欲言,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都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
2.加大教育力度,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要提高家校合作共育效果,就要加大教育力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為此,要利用好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雙向傳播渠道,提高家長的思想認識。一方面,教師要將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及時傳遞給家長,以引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一方面,家長要將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現及時傳遞給教師,為教師教育工作提供參考。家校信息實現共享,能使家校合作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教師只有兼顧學生在學校與家庭中的綜合表現,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實現素質教育目標。為了加強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可通過開展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結合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和學習情況,如各科學習成績、學習遇到的困難等進行總結,并形成書面材料。教師在學生的總結上寫上評語和給出一定的建議,讓學生將總結交給家長,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在校表現。此外,教師要不定期給學生留家庭作業,作業的方式主要是口頭交流,要求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家長要積極主動地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責任,監督孩子完成作業,積極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教師可結合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情況,為家長提供幫助。采取這樣的方式,能加大教育力度,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3.堅持請進來開會、走出去家訪的原則
教師在家校合作中,應堅持“請進來開會、走出去家訪”的原則,這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家訪是實現班主任與家長零距離接觸的重要途徑,也是班主任與家長互相認識、聯絡情感以及增強了解的有效途徑,有利于提高班主任與家長的默契程度,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切不可對家長言語相激或給學生打小報告,應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在校情況,與家長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教師要運用賞識教育,盡可能多地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
四、結束語
總之,加強家校合作共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解決當前學校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學校應著重培養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能力,幫助家長應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要鼓勵家長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育活動,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打造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平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翟愛勇.在家校合作中應用信息技術為孩子成長服務[J].成才之路,2014(09).
[2]王珺.家校合作提升兒童注意力[J],江蘇教育,2018(40).
[3]王忠玲.城鄉結合部小學家校合作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4]張道明.家校合作的誤區及對策建議[J].江西教育,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