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虹聿
10月31日,沖繩那霸市的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發生大火,琉球群島上的這座重要古跡幾乎被完全燒毀。據《沖繩時報》的報道及相關資料記載,首里城中保存的許多重要歷史文獻也付之一炬,其中包括琉球王向清政府求助對抗日本侵略的咨文副本,以及琉球民眾向中國求援復國的血書。然而,琉球王國被日本明治政府強行吞并的血淚史,不應被遺忘。

日本的領土范圍在二戰結束時由《波茨坦公告》做了規定,其中不包括琉球群島(日本稱沖繩縣)。在更早的中國明清兩代,琉球是獨立的王國,同時也是中國的藩屬。日本明治維新后,通過武力殖民滅掉了琉球王室,將其領土據為己有。
1372年(明洪武五年),琉球中山王察度遣使來華,正式成為中國的藩屬國。自此,中國與琉球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關系。明亡清興,琉球與清王朝接續了這種宗藩關系。中國奉行“厚往薄來”的原則,琉球人每次朝貢后,都帶著價值數倍于貢品的禮品滿載而歸。在這種朝貢體制中,琉球是實際受益方。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閩人三十六姓”進入琉球,不但帶去了生產技術,也帶去了中華文明。
1609年,日本薩摩藩的主政者島津氏出兵琉球,毫無防御能力的琉球只能投降,薩摩藩強迫琉球向其進貢。此后的兩個多世紀,琉球并未向清政府言明其艱難處境,清政府對此也沒有關注。
1872年(日本明治五年),明治維新拉開序幕。日本鹿兒島縣參事大山綱良來到琉球,軟硬兼施地要求琉球王尚泰派使團前往日本,慶祝“明治新政”。不明就里的琉球使團剛到日本,就收到了明治天皇下發的表文。琉球使節當時還沒有意識到,日本企圖剝奪琉球作為獨立國家的地位,強行把它變成日本的行政區。
日本明白,若想真正把琉球攥在手心里,只換個稱呼還不夠,割斷它與中國的宗藩關系才是關鍵。1875年(清光緒元年),日本內務大臣松田道之以“欽差大臣”的名義來到琉球,宣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禁止向中國進貢,禁止使用清王朝的年號,琉球的對華貿易由日本全權負責等。這個所謂的“改革”,目的是阻斷琉球與中國的聯系。
琉球人向日本人請求:只要保留對中國的宗藩關系,其他一切條款都能應允。但哀告是沒有用的,日本陸軍大將西鄉隆盛率3萬人馬大兵壓境。眼看亡國在即,琉球王尚泰只剩最后一步棋可走——派密使前往中國求救。
1876年12月10日,尚泰的姐夫、紫巾官向德宏與琉球通事蔡大鼎、林世功等人喬裝改扮,躲過日本人的監視,乘一條小船前往中國。由于風向不順,向德宏等人的船竟在海上漂泊了4個月,直到第二年4月2日才抵達福州。向德宏等人拜見了閩浙總督何璟和福建巡撫丁日昌,呈遞了琉球王的咨文,請求清政府代紓國難——這份咨文的副本被琉球人保留了下來。
1877年12月,清政府決定讓即將赴任的駐日公使何如璋考察琉球與日本的關系。何如璋剛到日本,在神戶港尚未下船,滯留日本的琉球使臣馬兼才就乘夜色秘密登舟,哭訴日本欲吞并琉球的陰謀。琉球王在給清朝公使的求救密信中寫道:“今日阻貢,行且廢藩,終必亡國。”何如璋到達東京后,琉球官員毛鳳來等又先后求見,請求清政府出面干涉,救琉球于危亡。何如璋看清了日本對琉球“阻貢在先、吞并在后”的野心。
1878年5月,何如璋向李鴻章和總理衙門寫信談了自己對琉球問題的看法:“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次及朝鮮。日事要求,聽之乎,何以為國?拒之乎,邊釁究不能免……他時日本一強,資以船炮,擾我邊陲,臺澎之間,將求一夕之安不可得。是為臺灣計,今日爭之患猶紓,今日棄之患更深也。”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日本對中國的蠶食正是循著何如璋所預見的步驟進行的。
經過對日本的考察,何如璋看出,日本財政困難,常備陸軍只有3萬多人,海軍不過4000人,新近從英國買回的鐵甲艦也徒有其表。廢藩置縣后,日本國內矛盾重重,“實在不是中國的對手”。不過考慮到清政府自鴉片戰爭后一直奉行息事寧人的外交政策,何如璋還是給朝廷提供了上、中、下三策:上策為先遣兵船,“責問”琉球,征其入貢,示日本以必爭;中策為據理言明,約琉球令其夾攻,示日本以必救;下策為反復辯論,或援萬國公法以相糾責,或約各國使臣與之評理。
在何如璋看來,當然應該采取上策。但總理衙門認為,“上策、中策都過于張狂,并非不動聲色的辦法”。于是他們選擇了下策,指示何如璋“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決不動武”。
1878年9月,收到總理衙門指示的何如璋來到日本外務省,向日本外務卿寺島宗則提出口頭抗議。
當時中國對日本的情況了解很少,準備工作也很不充分,何如璋出使日本竟然連日語翻譯都沒有帶。清政府以為,日本已經全盤西化,官方應用英語,帶英語翻譯就夠了,而實際情況與此相差甚遠。何如璋跟寺島交涉了幾次,都是雞同鴨講,說不清楚。不過,漢字雙方都懂,何如璋在征得寺島同意后,向日本政府遞送了書面照會。
10月7日,一份措辭強硬的書面照會擺到寺島面前。何如璋用歷史事實證明了中國與琉球的宗藩關系,并譴責日本恃強凌弱的行為。面對何如璋有理有力的照會,日本外務省理屈詞窮。他們很清楚,法理和人心都不支持日本,于是只能抓住照會中“背鄰交,欺弱國”等語句,指責“這是對日本的暴言”。
日本外務省與中國使館之間的信函,一般在幾天之內就可往復,而日本政府這次給何如璋的復照卻拖了一個多月。寺島反復問何如璋,這是清政府的態度還是他個人的態度?出使前,李鴻章曾囑咐何如璋先以個人名義表示抗議,這樣還有轉圜的余地。因此何如璋表示,這是他個人的意見。日本方面意識到,何如璋強硬立場的背后,并沒有清政府的有力支持。因此日本人決定抓住措辭問題,把態度強硬的何如璋頂回去。
就在何如璋與日本的交涉陷入僵局時,日軍乘汽船在琉球那霸港登陸。1879年4月,松田道之向琉球王尚泰宣讀了日本政府“廢藩置縣”的命令,宣布“琉球國變為日本沖繩縣”。尚泰被強行擄到東京軟禁。
一個月后,滯留福州的向德宏收到琉球人的密報,得知國家已亡。向德宏決定帶著蔡大鼎、林世功等人赴北京陳情。他們一路北上走得并不太平。使團走到上海,聽傳言說在華的日本特務為了阻止他們,組織了暗殺隊。琉球人的發型、服飾保持了明代的特色,迥異于長袍馬褂、剃頭梳辮的清人。為了躲過日本特務的暗殺,琉球人只好剃頭改服,一路躲躲閃閃來到天津,拜見了實權人物——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給李鴻章的信中,向德宏寫道:“生不愿為日國屬人,死不愿為日國屬鬼!雖糜身碎首,亦所不辭!”但李鴻章還是決定先觀察事態的發展再說。
與此同時,琉球國內的消息不斷傳來:琉球民眾不甘心就此亡國,武裝抗爭此起彼伏。抵抗日軍暴行的官民遭到嚴刑拷打,一些忠義之士自刎殉國。一批民眾寫下了向中國求援復國的血書,可惜未能送至中國。不過,這封血書的原件被琉球人保存了下來。
向德宏見國內形勢十萬火急,而李鴻章又態度曖昧,于是決定派毛精長、蔡大鼎、林世功等人去北京總理衙門求援。面對琉球人的泣血哀告,主政外交的恭親王左右為難。一方面,當時清政府自顧不暇,不太想管琉球的事;另一方面,面對藩屬國求援,清政府又不想丟宗主國的面子。
正在躊躇之際,李鴻章聽說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將造訪東亞。格蘭特被認為“在國際政治領域有較大影響力”。李鴻章覺得,如果說服格蘭特調停“琉球案”,日本人可能就范。
格蘭特問李鴻章:“中國果無爭朝貢有無之意?”李鴻章答:“朝貢有無非問題之所在。琉球王歷來受中國冊封,今日本無故廢滅之,違反公法,實為各國無先例之事。”格蘭特又問,琉球人能否用中國文字?李鴻章答,琉球人能使用中國文字。他同時指出,琉球作為主權國家,曾與美國簽有通商條約。日本吞并琉球,也會損害美國的利益。如果中日之間因琉球開戰,必然影響美國在遠東的商貿利益。格蘭特對李鴻章所言深以為然,表示“將站在中國這邊”。
但格蘭特到日本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
1879年7月3日,當格蘭特乘坐軍艦“里奇蒙德”號駛入橫濱港時,受到日本朝野的盛大歡迎。明治天皇親自出面宴請格蘭特,還把自己在海邊的行宮騰出來給格蘭特居住。日本政府要員陪著格蘭特在日本度假勝地日光山又吃又玩,好不愜意。雖然賓主相談甚歡,但對于琉球問題,日本毫不讓步。不久,格蘭特給李鴻章寫信道:“我到日本后,屢次會晤內閣大臣。恭親王與李中堂所托琉球之事,情節微有不符。日本確無與中國失和之意。日人自謂琉球事系其應辦,并非無理;若中國肯讓日人,日本亦愿退讓。” 顯然,格蘭特的調停并沒有什么實質結果。
曾任日本駐天津領事的竹添進一郎,以個人名義找李鴻章斡旋。竹添道:“今日之天下非昔日之天下。有虎狼之國,無一日不欲逞志亞細亞……貴國地方廣大,四疆之地不易把守。乃如伊犁之爭,未聞其結局。正值此時,琉球恐貴國鞭長莫及。”這番話戳到了李鴻章的痛處——此時在中國西北的伊犁,清政府正與沙俄對峙,因此害怕俄國與日本聯手對付中國。
日本人看透了清政府息事寧人的心理,讓竹添進一郎向李鴻章拋出“琉球二分”方案,即把琉球群島最南端的宮古、八重山兩島給中國,其他歸日本。但這兩個島不是白給,日方提出修改中日《修好條規》,日本要與西方列強一樣,在中國內地享有通商權。這就是所謂的“分島改約”。
日本人把琉球問題跟改約攪和到一起,大有訛詐之意。而李鴻章仍傾向于“喝下這杯苦酒”。不過,他在給總理衙門的信中表示,中國不要琉球兩島,應該把它們還給琉球人,讓琉球王尚泰把宗廟遷到這兩個島去。琉球人得知這一方案后大失所望。他們告訴清政府,宮古、八重山兩島是不毛之地,在那里生活都極其困難,更別說保留宗廟了。
關于要不要接受琉球分割方案,清政府內部也產生了嚴重分歧。贊同的一方認為,這樣可以快速解決與日本的紛爭,防止日俄聯手夾擊中國;反對的一方認為,這樣一來會讓中國丟掉宗主國的尊嚴,使得朝鮮、越南等藩屬對中國失去信心,轉而依附日本。
與此同時,琉球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消息屢屢見諸報端。《申報》曾以《琉民惡日》為題報道了幾個典型事例:琉球一山林著火,燒掉當地百姓40余間房屋。日本官吏欲施米賑災,琉球人拒不受領;又如,一長年駐華的琉球官員回國宣傳“清國有意派出援兵”,立刻遭到日本人逮捕……
一邊是清政府對“分島改約”的曖昧態度,另一邊是不時傳來的日人暴行,令來華求救的琉球使臣感到絕望。當聽說清政府要與日本簽署“球案條約”后,在華奔走呼號幾年的琉球使臣林世功在總理衙門的大門前揮劍自刎!
事實上,清政府并沒有與日本簽訂“球案條約”。1880年2月,經過駐英公使、欽差大臣曾紀澤的斡旋,清政府不但收回了伊犁地區,還挽回了之前讓給俄國的部分主權。一度劍拔弩張的中俄邊境暫時恢復了平靜。于是,清政府對日本正式否決了“球案條約”。在中國坐了幾個月冷板凳的日本公使只好灰溜溜地回國了。
此后的若干年,中日雙方雖然曾試圖就琉球問題重啟談判,但一來雙方主張相去甚遠,二來對中國意義更重大的藩屬越南、朝鮮先后發生危機,中國與周邊國家維系了上千年的宗藩關系,面臨著西方列強的全面挑戰,清政府無暇處置琉球問題。1895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也失去了與日本進行任何外交談判的資本,琉球最終被日本侵占。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