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蕾蕾 袁文陽 孫元霞
【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在線學習得到了迅猛發展。在線學習的方式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便捷的協同交流、友好的互動等獨特的優勢,但不能完全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缺乏了教師的深度參與,學習效果并不像預期的那么理想。如何充分體現在線學習的主動參與性,以及如何充分發揮教師或專家的引導作用、人格影響、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滲透的優勢,已經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在此大背景下,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學習,或混合式教學)的概念應運而生。本文對針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結構力學課程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模式? 結構力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176-01
一、研究現狀分析
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STD)把混合學習視為知識傳遞領域內最重要的十大趨勢之一,美國高校的55%的課程是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的。Curtis Jay Bonk教授預測,到了2020年,高校的大多數課程都將以混合學習或網絡輔助學習模式存在。2016年美國地平線報告指出,高等教育里混合式學習將會日益普及。
在我國,混合式學習也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混合式教學概念是由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第七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上介紹的概念,國內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理論研究較多,實踐研究較少,而針對在教學中某一門具體課程的實踐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結構力學是針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的學生開設的課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學時較多,本科生為80學時,專科為72學時,授課人數本科每學期大概120人左右,專科大概150左右(年級不同,授課人數不同)。并配備相應的課程設計,其先修課程有“材料力學”、“理論力學”等,后續課程有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鋼結構、基礎工程學等,目前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結構力學中的應用
結構力學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現在傳統的教室教學模式轉化為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或手機APP在網上自主預習、下載課件、觀看教學視頻、在線單元測試、在線單元作業、在線作業互評、在線討論區發帖討論等;同樣教師也可登陸在線學習平臺發布公告、指導答疑討論,進行師生互動,這樣教師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展等,從而有效提高上課的效率和緩減課時壓縮帶來每一節課的任務繁重的壓力。
1.實體課堂教學
教師在實體課堂教學中應該側重通過工程實例向學生展示力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通過對學生的正面引導,調動其對力學知識的渴求及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信心。結構力學課程中所講授的每一種結構類型都可以在實際的工程中找到,因此,在講解每一種結構類型前,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點,搜集國內外著名的結構圖片,并對該結構的設計背景加以介紹,使學生對該種結構形式有直觀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傳統教學中,課內的理論教學和課后的習題演練,往往占據了學習者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師生之間的互動較為缺乏,造成新內容還未來得及掌握,學生就忘記舊內容的情況。而課后的習題演練,也往往出現生搬硬套、缺乏思考甚至抄襲的問題,針對此問題,可在每次上課結束前給同學們預留幾道練習題,要求同學們以宿舍為單位課后分組討論解答,然后在下次上課時每組推薦一名同學準備到講臺講解,其他組同學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最后總結出較理想的解題方法。也可采用一人一題的教學模式,避免了彼此之間的抄襲拷貝,促使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在今后的工作中,學生可能不會直接用結構力學的知識去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這個是今后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
2.網絡課堂教學
網絡課堂教學一方面,教師通過構建在線課程,解決傳統教學中諸如課堂學時有限、內容擴展不夠、自主學習缺乏、師生之間缺少交流(包括學生的答疑、討論、作業批改和反饋等)等問題,并可以實踐“微課”等新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教學成本,減少師資支出,提升運營效率,并拓展學生的學習體驗。結構力學現采用的教材有二維碼,學生可以通過掃碼觀看結構力學小視頻。課堂上的計算機、投影等課堂多媒體加上在線學習平臺、在線學習資源等網絡環境多媒體實現40+X節課的課時。保證課堂40節課的基本課時量的同時,不分時段不分場所地擴充網絡課時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不斷學習。課堂的課時保證基本內容的講解和掌握,網絡課時補充龐大的結構力學的內涵和延伸。既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又深化教學大綱中知識點的理解程度,突破教學大綱對課時量的嚴格限制。
3.教學評價方法
在評價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成績,也需要關注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能夠發現和挖掘學生各方面的潛能,讓學生在結構力學課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網絡學檔評價,通過網絡平臺的數據分析功能,收集整理每位學生網絡登陸的次數、在線學習時間、討論交流次數、答疑解惑質量和綜合自測成績等,并將其作為判定學生網絡課堂表現的重要依據。
綜合能力評價,主要從實體課堂教學角度入手,考查其課堂教學表現、實踐環節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表達溝通技巧,著重對學生實踐運用和工程素養能力的培養。
理論掌握評價,采用分章節多次測試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課程的期末總評可將上述三方面得分按 2∶4∶4 的比例綜合而成,這樣能更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綜合表現。
參考文獻:
[1]劉斌.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11):81.
[2]蔣鑫.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課程教學模式構建[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5):196-197.
[3]劉邦奇.“互聯網+”時代智慧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時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51-56.
[4]劉淑婷.基于微信公眾平臺與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改革[J].微型電腦應用,2018(4):27-29,62.
作者簡介:
鄭蕾蕾(1984.3-),女,湖北省鐘祥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結構力學,混凝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