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蝶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10213)
古蜀文化是成都旅游產品的靈魂,成都作為古蜀文化資源的核心區域與古蜀文化的融合是古蜀文化發展的重要節點,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對古蜀文化價值的認識、開發、宣傳并不到位[1]。本研究從古蜀文化旅游的發展現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這三方面入手,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成都旅游業的發展,引起相關部門對古蜀文化旅游資源的重視。
古蜀文化源遠流長,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神話傳說、詩歌、建筑遺址、典籍等。由于古蜀文化不易被普通百姓所理解,人們對古蜀文化的關注以及傳承途徑極其有限。
古蜀文化在文化旅游產品中通常以博物館、遺跡舊址等形式呈現,形式單調、項目固定、旅游路線、產品單一。其實古蜀文化旅游資源的展現和利用不應該止步于此。它具有很強的文化吸引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2]。
筆者在前文中提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沒有文化遺產的旅游很難形成長期的吸引力。以游客游覽杜甫草堂為例,如果導游員的講解、所展示的文物的備注、特色周邊產品缺乏內涵,沒有營造出歷史氛圍,游客走在杜甫草堂如在公園散步一般,根本無法想象它曾是一座美麗無比的花園建筑。也就是說,倘若旅游產品缺乏文化內涵,旅游產品勢必缺乏吸引力、缺乏競爭力,影響文化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要發展古蜀文化旅游,就必須注重發展具有古蜀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動,以傳承古蜀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為基礎,確保傳統文化發展與保護同步、發展與研究同步[3]。
古蜀文化作為神話傳說的歷史記載有很多,藏書資源豐富,博物館文物數量眾多,但是實體形式不多且現存形式單一,大多是古城遺址和出土文物,游客參與程度較低,開發難度較大,對游客的吸引力較低。一方面,基于保護旅游資源的原則,政府、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成本過高;另一方面,由于資源的特殊性,它對游客的影響較小,所以很多旅游資源都被忽視了,有些建筑還被人重新改造。比如,許多帶有古蜀文化特征的建筑、許多古屋被改建成了現代建筑,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流失[4]。古蜀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投資方沒有在其中得到豐厚的收益,所以古蜀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是目前的一大難題。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依據文化旅游產品的特點,建立成都市旅游門戶網站。首先,應從旅游者需求出發,以旅游產品為中心,引入古蜀文化,宣傳成都旅游城市形象。搭建運營商與消費者之間的網絡橋梁,使其成為成都旅游業的信息中心[5]。比如,可以在《四川青年報》《成都商報》《中國旅游日報》等報刊上開設旅游文化專欄,介紹具有成都古蜀文化的著名景點。其次,可以在戶外進行輔助宣傳,如在公交車站、火車站等地區設立一個或兩個大型旅游咨詢中心,為游客提供成都城市信息和最新旅游信息。最后,還可以通過組織競賽、講座來傳播古蜀文化的相關知識,相關政府部門及企業可在特定場合和特定時間段組織廣大居民裝扮舊時造型傳播古蜀文化。
“旅游節”不僅是一種特殊的旅游產品,也是一種有效的旅游促銷活動,還是一種重要的旅游娛樂形式。由于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差異,各地的節慶活動也不盡相同,因此,成都應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節日,以獨特的形象吸引國內外游客,促進當地旅游業的全面發展。節日活動為展示古蜀文化提供了更多平臺,如:都江堰的“放水節”是以水為媒介,集文化、經濟、貿易于一體的節日活動。如果將這些文化資源中的民俗與旅游結合起來,就可以創造出更具吸引力、更優質的文化旅游產品。
古蜀文化資源是成都旅游產品的基礎。要深入挖掘這些資源,科學規劃,就要以發展為中心,走特色發展道路。一方面,組織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民間顧問等社會力量,通過實地考察、調研,對古蜀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遺址、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進行全面調查;查閱文獻資料,建立旅游文化資源數據庫,為成都旅游產品的開發、保護和規劃提供基本信息。另一方面,要實施文化旅游創新戰略,對古蜀文化資源進行再造,創造特色文化旅游產品,不斷提高旅游產品的質量和價值[6]。
保護是發展的前提,保護原則是文化旅游發展的首要原則。要對文物古跡,特別是對文物進行重點保護,不允許人為改動和修改,禁止損壞。在發展過程中,要貫徹“搶險第一、保護為本、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的方針,同時既要保持古跡原有的建筑形式、結構、建筑材料和工藝,又要盡可能保持原有的歷史風貌,確保文化資源的持續利用,以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和旅游者的審美要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