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文
(甘肅省隴南市徽縣縣委黨校 甘肅 隴南 752300)
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而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傳承紅色文化,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和感染當代人,是踐行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和有效手段。
隴南徽縣是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的縣份,如何在紅色文化發掘整理及保護利用上不斷創新,充分利用紅色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進民眾文化自信,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徽縣的紅色文化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長征中紅二方面軍路在徽縣的戰斗經歷;二是隴南地下黨在徽縣的發展歷程。
1936年9月17日至10月7日,由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方面軍長征途中在徽縣境內活動長達21天。在此前后,展開具有較大影響的成徽兩康戰役,指揮部曾設在徽縣縣城。在縣境內進行過雷神堡阻擊戰等戰斗,建立了縣蘇維埃政權,吸納700余名青年加入紅軍,留下余秋里截臂療傷的傳奇,紅軍活動幾乎遍及徽縣所有鄉鎮。紅軍撤離徽縣兩年后,徽縣就成立第一個黨支部。到徽縣解放時,全縣共有黨員2193名,占甘肅全省地下黨員總數的近七分之一、隴南地下黨員的一半。在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曾有過智除叛徒、東溝峽伏擊戰等精彩場面,也有龍王洞反圍剿的壯烈一幕;涌現出申茂林、趙文選、茹素等一批革命烈士[1]。
與其他地區一樣,徽縣紅色資源的發掘整理主要依托黨史辦以及縣志辦、檔案館,這些機構也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過他們調查研究整理,徽縣紅色資源的這兩條主線脈絡清晰,重大節點和重要事件無一遺漏,并出版了《紅軍長征在徽縣》《徽縣地下黨》等圖書。
在紅色文化的傳承教育方面,主要依托成徽兩康戰役紀念館。該館于2012年落成開放,它是以紅二方面軍成徽兩康戰役為主線、兼顧隴南地下黨史,集展覽宣傳與資料收集研究于一體的紀念館。該館是徽縣紅色文化傳承教育的主陣地,展室740平方米,主要以照片、圖片、實物為主。紀念館現有工作人員13人,其中講解員3人。除成徽兩康戰役紀念館外,紅色教育基地還有吳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柳林鎮廟坪紅軍紀念碑以及嘉陵鎮尹坪村紅色展室等。
所謂“利用”,主要指運用紅色文化對民眾,尤其對青年一代進行教育的過程。針對紅色文化利用,筆者認為在此方面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點:
如前所述,黨史辦、縣志辦等單位在史料的發掘整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這些成果僅僅是學術性的,沒有轉化成有效的宣傳教育素材。要想教育人、感染人,僅僅有粗線條的歷史事實遠遠不夠,必須要有可感可知的鮮明人物形象、具體細節環境。比如渣滓洞那段歷史之所以感染教育了一代人,不僅僅是那里發生的歷史事件,而是在此基礎產生的《紅巖》以及相關影視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動了一代人。
在這方面,相關職能部門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如余秋里截臂療傷、地下黨龍洞遇難等,都是極具故事性、傳奇性的歷史事實,但沒有相關的文學作品予以再現。
如列入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徽成兩康紀念館,主要以照片、圖片和有限的實物為主,素材均為靜態的、平面的。不要說現代科技的聲光電,就連最簡單的雕塑雕像都沒有,更遑論其他立體的、形象的或場景再現的形式。宣教模式也是傳統的“等客上門”式的被動模式,沒有主動進入到社會、學校等場所進行宣傳教育。雖有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但也只是將展館中的照片、圖片搬到網絡上,沒有多少新穎的東西[2]。
隨著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科技手段的提高,簡單的、平面的素材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展紅色文化教育途徑成為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這方面可借鑒的方式很多,比如用動態燈光演示紅二方面軍在徽縣的行軍路線,用蠟像人物再現賀龍同東關回民親切交談、余秋里將軍截臂療傷等典型場景,以雕塑再現雷神堡戰斗場面等。有條件時可考慮綜合運用聲光電再現較為完整的過程或有具體細節的生動場面。現階段則可以利用微信掃碼的方式,使游客對節點場景或事件可從手機上聽取有關講解。比如柳林鎮廟坪村的紅軍烈士紀念碑,即便是專程前往者也不一定明白在此處立碑的原因;如在碑前通過掃碼聽到相關的介紹,即便是路過者也能受到紅色文化教育。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發展紅色文化教育可利用新型傳媒形式,而且在這方面也是大有可為的。比如徽成兩康戰役紀念館、黨史辦、文化局等機構利用已經搭建的如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平臺,發布諸如紅色故事、廣播劇、微視頻等形式多樣的動態節目。
紅色文化教育是全民性的,但因青少年的可塑性、成長性等特點,紅色文化教育的重點自然應該放在青少年上。主要通過編寫鄉土教材、校本教材等方式,讓紅色故事、紅色文化進入課堂,讓紅色文化教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聘請紅色輔導員,把當事人、知情人或研究者請進來。總之利用各種手段,讓中小學生了解、熟悉發生在徽縣的紅色故事。
如前所述,要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就必須要有生動的故事情節、感人的場景細節、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是史料研究提供不了的,只有通過文學創作,將活生生的場面再現出來,才能讓紅色文化入心入腦。無論是徽成兩康戰役,還是隴南地下黨十多年的斗爭歷程,都發生過許多可歌的事件,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比如發生在1949年8月的“龍王洞事件”,從龍王洞特殊的環境帶來故事的傳奇色彩,還有四名烈士犧牲的悲壯色彩、兩名戰士死而復生的戲劇性。這一切,都為一部生動的文學作品提供了極好的素材。
徽縣也不乏文學創作人才,僅中國作協會員就有5人之多,還有一大群文學愛好者。縣文聯等部門應該通過組織相關的座談、采風活動,設立專門的文學獎等形式,大力鼓勵、引導本縣作者進行這方面的文學創作。
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學作品是紅色教育的基礎,只有將歷史線條還原成可感可知的歷史場面,才能切實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