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摘 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已經成為先進物流運輸經濟的主流,國際化第三方物流產品的多元化是企業需要思考的方向,這些多元化的服務產品更加符合國際化市場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定制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更能夠與國際化企業的多樣需求相貼合,結合第三方物流自身一體化、綜合性、集成性、戰略性等管理特點,國際化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產品發展情況值得人們不斷探討。
關鍵詞:國際化 第三方 企業 服務管理 產品
第三方物流的經營業務在20世紀起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運行使用,平均在年經營額5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使用第三方物流業務管理率均在85%以上,由此可見第三方物流業務管理對于企業是極其重要的。
一、國際化第三方物流與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的融合
第三方物流的存在發展在市場中的表現更多的是一種集成性的融合,這種融合是集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等融為一體的系統化綜合過程,在產品發展上呈現出多元化和復雜化的特點,這是一種基于第一方物流的買和第二方物流的賣在中間處于第三方物流的地位的過程,這種過程在流程選擇上是根據企業業務的實際進行隨時調整的,因此企業在綜合運用第三方物流業務品種時需要不斷地根據產品或服務特點來決定運行方式。在國際化全球化發展經濟市場為背景的趨勢下,國際上大部分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都是從提供少許的業務開始, 然后逐漸演變為單一的合同物流和全方位的物流公司。這樣的情況會成為常態化,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為商品提供各種服務的,所以在提供物流服務方式中會有針對性地開發符合產品特點的第三方物流服務方式,我們將這種服務方式稱為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如若站在國際化第三方物流服務的角度開發,就應將發展的理念與國際化接軌成為特色或品牌。
二、國際化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開發的有效途徑
國際化市場所帶來的風險變幻莫測,這種風險因素是來自多方面的,從物流市場產業結構不斷調整上來看,上至大型項目所需物資,下至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商品,都離不開市場環境下的有效融合,這樣的融合方式使商貿物資的供需情況出現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的因素來自社會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的諸多因素帶來的影響,風險因素也由此催生。為了能夠更加有效地解決好這樣的因素帶來的風險,通過開發或運用第三方物流服務將買賣雙方或買賣多方的供需求結合起來,運用第三方物流的銜接調整協調管理的方式將可能的風險因素進行轉移,特別是國際市場中受到資源分配、人文政治等的影響,以美國為例,美國使用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比例約占58%,且其需求仍在不斷增長。這充分說明第三方物流在國際化市場中的重要地位作用,這種高度合作化分工可以較為有效地分擔經營者和消費者的風險,同時對風險的控制也可以做到更為有效和明確。
三、國際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產品服務的特性
國際化第三方物流業受到與之相應的國家法律法規等不同政治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自身從事的產品服務范疇中所受到的管制或要求是不同的,這關系到企業面向國際化市場不斷深化擴大產銷融合的利潤分配情況,歐盟國家2001年通過一項協議從2002年4月1日起禁止某些噪音大的噴氣式飛機在歐盟國家起飛和降落。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利潤分配形式與服務產品的組成要素息息相關,而第三方物流企業在定制自身物流產品有關特性方面會有一定的獨特性,第三方物流的產品特點與相關商貿物資商品或產品的特點是有關聯的,例如,醫藥產品需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的服務產品是與之關聯的配套內容,生鮮果蔬等農貿物資需要的是與冷鏈有關的物流業務服務內容,同時還會受到各方政策制度的影響制約發展形態,所以在這樣的大的環境下國際化第三方物流企業在產品設計和開發時就會對市場的包容環境進行預判,通過不斷的調節、平衡、優化、細分、整合等功效運作形式,以一站式、多功能、全方位的組合形式,將國際化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產品服務特性與相對主流商品服務結構無縫銜接。
四、國際化物流產品服務與經濟活力的切入點
物流產品服務是一種相對的概念性結構形態,是與商品結構發展過程對齊服務的主要方向性內容,在產品結構化不斷發展更新的前提下帶動經濟的不斷前行,這意味著各國經濟的相互滲透和依賴也在不斷加深,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日益繁多,這就推動了全球國際貿易的發展。這些經濟商品交易過程是國際化市場中對第三方物流服務提出的新要求,相對于第三方物流服務產品在市場經濟發展方面也是商貿產品的一種類型,也需要不斷地進行結構化調整,只有按照國際化市場對經濟商品發展的過程脈絡走,第三方物流企業開發的產品或服務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張偉.大型國際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江蘇商論,2007(12):77—78.
[2]黃永曄.發達國家第三方物流的發展與借鑒[J].工商管理,2004(1):70.
[3]李松慶.第三方物流的國際發展趨勢[J].經濟縱橫,2005(1):68.
[4]俞毅.論物流的國際化趨勢及我國跨國企業的對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1,12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