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淑 霞
(牡丹江大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既包含《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形勢與政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輔導》等顯性課程,也包含以校園文化為核心的隱性課程,它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與主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育人育才全過程,無論是從理論的視角,還是從實踐的視角,都有其邏輯的可信性與經驗的可信性。切實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使之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自覺追求,亟需從課程教學策略與課程教學實施方面構建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屬人意義,要求我們要走出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政治工具和知識工具的誤區,轉向關注人的價值這個本質性、終極性的問題,著力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育人為本的課程觀,高度契合新時代對打造主體人格和創造能力人才的期待,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以知促行的內在要求,滿足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發展訴求。
我們的做法:提出育人為本的教育觀,即“發現學生每一個亮點,關注學生每一點進步,讓每個學生收獲自信,讓每顆心靈健康成長。”充分考慮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由填鴨灌輸式轉向啟發式、浸潤式教育,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激發他們的自覺能動性,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促使他們主動地加強核心價值觀修養,充分發揮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教育性與啟發性功能。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目標:幫助學生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和基本觀點,指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認識和分析問題。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2]從當代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養的視角審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目標,尚存在“五多五少”:即多世界觀方面的關注,少價值觀方面的關注;多人與人之間關系方面價值觀,少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價值觀;多理論知識的灌輸,少審美價值的引導;多國家民族的忠誠,少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關注;多認知方面的設定,少心理情感方面的關注。這些極不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全面培養,引發了我們極大的關注與思考。
我們的做法:在課程目標建設方面綜合考量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素質目標,提出了“五個設定五個引導”:即設定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四個自信”;設定人與自然價值觀方面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設定審美價值觀方面的目標,引導大學生提高審美素質;設定人與世界關系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引導大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關愛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自覺維護世界和平;設定情感方面的目標,引導大學生實現認知和情感的平衡。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與文化素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等方面構成的一個豐富而開放的內容體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內容架構上存在著“四重四輕”的現象:一是比較重視國家教育,相對忽視人格教育;二是比較重視世界觀教育,相對忽視人生觀特別是價值觀的教育;三是比較重視政治意識形態教育,相對忽視政治知識與技能教育;四是比較重視理論系統性的學習與掌握,相對忽視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實踐的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給予學生知識,還要對其人生給予正確的指引;不僅要提升人的覺悟和主體意識,還要凝聚社會共同體的核心價值導向和引領作用的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的創新就是由這些問題倒逼產生。
我們的做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建設方面,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直面紛繁復雜的現實問題,立足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期待,提出堅持“四個相結合”,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將世界觀與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將政治意識形態教育與現實政治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相結合,將系統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與社會化實踐相結合,增加人與自然方面核心價值觀、愛好和平教育與國際合作教育、科技價值觀教育、人權觀教育等內容,力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教育部長陳寶生針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存在的短板,指出當前我們面臨的任務就是解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針對性與親和力問題,真正為高校大學生的成長助力、加油、美容。為此我們認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實踐中,應著手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堅持從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實際出發,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力圖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二是堅持社會需要與學生需要相統一的價值取向,課程設計中強化將學生個人成長與社會期待相統一;三是開發或引進慕課資源,適度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選修課程的分量,加大價值觀教育培養的分量,使課程設置更加科學化;四是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環節,加強隱性課程建設,進一步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我們的做法:采用“積分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課程成績由平時考核(占10%)、項目考核(由時事點評、主題研討、社會實踐組成,占30%)與測試考核(由章節口試、期末閉卷考試組成,占60%)三部分組成。這種考核評價體系,既注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的考核評價,又注重學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質和行為的考核評價;既注重終結性考核評價,又注重過程性素質與能力評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管理,是增強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保證。我們的做法:采用“五環互動”,即寓管理于備課、講課、聽課、評課、賽課五個環節之中:備課強調將個人備課與集體備課結合起來,不斷優化教學大綱與教學策略;講課強調將規范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學設定與生成的針對性與互動性;聽課強調將隨機聽課與公開課觀摩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教學的自律與切磋;評課強調將專家評課、同行評課與學生評課結合起來,不斷強化教學診斷與改進;賽課強調將師生微課與主題活動比賽結合起來,不斷提升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實踐證明,“五環互動”行之有效地為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