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璇
通過調查了解到,上海村存在基礎設施不健全、居住環境惡化、安全隱患嚴重等問題。首先從建筑空間環境與城市整體空間的關系、保護人文歷史環境與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等方面的關系出發,對武漢歷史老街區上海村建筑群進行多方面分析,探討其住宅類型、特點以及當前建筑群落存在的優缺點,思考什么適合里份居民的需求以及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等根本性問題。進而思考如何處理歷史街區老建筑的保護、改建和更新再利用等一系列問題,實現上海村的保護更新。
近年來,城市化不斷發展,舊城改造工作也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幅度推進,而在進行舊城改造時,人們往往會遇到兩個無法回避的問題——舊城更新后如何承擔傳承歷史文化的使命,能否符合居民訴求并且修繕出更加宜居的社區空間。多年前城市改造中出現過度修繕更新的問題,老舊城區沒有合理規劃,甚至是暴利拆遷,很容易產生一些社會問題。因此,探索一種既保留傳統居住空間的生活特色,又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及提升居民品質生活的修繕更新模式尤為重要。
在我國城市更新改造中,合理利用舊城區,使其繼續發揮自身價值優化環境,并且使其在新城市里成為獨特的風景是我們此次社會實踐的最終目的,其實踐意義主要有以下三點:
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們了解到武漢市傳統街區的歷史文化背景。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保護傳統街區獨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更新改造。
環境的優化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通過保護性更新策略,使傳統街區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里不可缺少的生活空間。
在充分挖掘和表現原有建筑與街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同時傳承和傳播特色文化。
在正式開始調查前,對武漢傳統街區進行分工整理,通過網絡搜集武漢傳統街區相關資料,尋找與武漢相關的書籍,將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對每一個傳統街區的基本狀況進行剖析,主要包括地理區位、周邊環境、綠化面積、居民基本生活狀況、區域規劃等方面,充分了解武漢傳統街區的歷史文化背景。
然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上海村的建筑結構十分混亂,主要表現為許多住戶侵占巷道空間來搭建廚房,同時,為了增加置物面積,在房間搭建隔板的現象也廣泛存在。除此之外,上海村的建筑質量問題日益嚴重,隨著時代變遷,上海村沒有得到更新修繕,房屋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由于建成年代久遠,上海村的居住條件已經滿足不了現代居民對住宅環境的要求。
我們對上海村的改造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對于上海村的改造,存在一系列優勢與劣勢。上海村是漢口早期里份住宅的代表之一,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并且交通條件十分便利;上海村靠近吉慶街,休閑游憩設施較齊全;作為老城區,上海村的市井文化氛圍也十分濃厚。而上海村的改造也存在許多劣勢,老舊建筑磚木多年失修,有嚴重的漏水問題,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城市現代化進程,在這樣的政策保護下如果能提出合理的空間改造方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充分釋放其歷史人文價值,對整個里份片區未來的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年久失修的老城區,在改造時必定會消耗大量建材,因此,選用綠色低能耗的建材十分重要。綠色景觀在居住區也十分重要,而上海村的用地比較緊張,需要通過“見縫插針”的方法來增加綠化面積,在上海村庭院可用綠化代替圍墻,路旁栽種灌木,墻壁可做垂直綠化,增設屋頂花園等。
一座老城,構成一個城市悠長的記憶,百年來,作為武漢民居文化的一個縮影,里份孕育了一代代武漢人。里份在民國時期進行過復興式的改造,在此期間,上海村吸收了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的裝飾風格,屋檐及外立面裝飾十分精美。如今的舊城改造,大多是翻新重建,設施越來越現代化,而寬敞明亮的居民樓中,缺少了市井文化的鄰里關系和濃濃的親情。所以此次上海村的改造,我們將會在保留傳統里份建筑文化(比如傳統的里份老虎窗、拱形門、三開間等)的同時融入現代化設計手法,實現上海村的有機更新。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實現城區內部功能的多元化。里份作為老武漢的主要居住形態,也是居住功能的重要載體,可以將其改造成獨戶住宅或聯排住宅;位于街區的建筑一層可以改造成獨具特色的民宿,而且,上海村本身具有的建筑審美和藝術價值,使之可以改建成相關的博物館、名人紀念館等。
武漢里份建筑保存的完整程度之所以很高,是因為對不同層次里份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因此,里份舊城區的更新改造需要從各個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