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卿
(山西省兒童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又稱高膽紅素血癥,主要由新生兒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肝酶不成熟、排出障礙引起,可引起嚴重神經系統后遺癥,嚴重者可致死亡[1]。因此,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盡早明確診斷,盡快降低黃疸指數及膽紅素水平至關重要。筆者在常規對癥治療及護理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基礎上,采用小兒推拿手法結合標準撫觸,對其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的作用進行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山西省兒童醫院兒童重癥醫學科治療的100例病理性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撫觸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足月兒46例,早產兒3例,過期兒1例;體質量低于2.5 kg 3例,體質量2.5~4.0 kg 43例,體質量4.0 kg以上4例;1 d內出現黃疸的患兒2例,2~7 d出現黃疸的患兒40例,7 d后出現黃疸的患兒8例;血清膽紅素水平221~256μmol/L 11例,257~342μmol/L 33例,超過342μmol/L 6例。撫觸組男24例,女26例;足月兒44例,早產兒4例,過期兒2例;體質量小于2.5 kg 5例,體質量2.5~4.0 kg 40例,體質量4.0 kg以上5例;1 d內出現黃疸的患兒3例,2~7 d出現黃疸的患兒37例,7 d后出現黃疸的患兒10例;血清膽紅素水平221~256μmol/L 14例,257~342μmol/L 28例,超過342μmol/L 8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2]:黃疸發生在患兒出生后24 h內,血膽紅素>102μmol/L;早產兒血膽紅素>255μmol/L,足月兒血膽紅素>220.6μmol/L;血清直接膽紅素>26μmol/L;血膽紅素每日增幅>85μmol/L;黃疸持續超過2~4周,病情呈進行性加重。滿足以上任意1項均可確診。患兒家長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器官、血液系統等嚴重疾病或遺傳性疾病者;生理性黃疸者;母乳性黃疸者;不能完成治療者;有先天性疾病和嚴重并發癥者。
2.1 對照組 遵醫囑進行以下常規對癥護理,5 d為1個療程。①喂養護理。按新生兒生長需求精細化喂養,以母乳喂養為主,常規每隔3 h喂養1次,防止新生兒脫水。嚴格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發現有吮乳無力、精神萎靡、神情呆滯、煩躁不安、驚惕哭鬧、抽搐、雙目斜視、項背強直等癥狀時,立即報告上級醫師并遵醫囑處置。吮乳無力患兒應縮短喂養時間,少量喂養,嚴重者給予鼻飼喂養,使患兒獲得足夠營養和熱量。需要服藥患兒在遵醫囑給藥時取半臥位,抬高患兒頭部喂藥,服藥后保持新生兒側臥位,輕拍患兒背部以防發生嘔吐,隨時記錄嘔吐及大小便情況。②預防感染護理。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加強患兒皮膚護理,每2 d進行皮膚清潔;每日進行臍部、臀部、會陰部護理,防止發生院內感染或尿布疹;每日清洗保溫箱1次,每周消毒1次。抗生素靜脈滴注時,嚴格遵醫囑控制藥物劑量及濃度,根據不同輸注藥物控制輸注速度,避免高血糖或循環充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口服治療黃疸藥物,如苯巴比妥、酪酸梭菌活菌散等,應使用30~40℃的溫水2 m L送服。③光療護理。在保溫箱內給患兒戴好護眼罩,用黑布條包好會陰部,打開冷光源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照射時間為6~8 h,每日2次。光療前后檢測并記錄患兒黃疸指數、體溫、心率,觀察患兒面、唇顏色和黃疸消退情況,以及皮膚是否有干燥脫水現象,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向醫師報告,并遵醫囑調整光療時間及給予補液治療。光療期間患兒每2 h翻身1次。
2.2 撫觸組 在上述護理基礎上行中醫小兒推拿結合標準撫觸。由經過專業訓練的護理人員在上午2次喂奶間期對患兒進行上述干預,每次15~20 min,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①國際標準撫觸法。新生兒全身裸露,按操作標準順序從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撫觸,力量由輕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具體如下[3]。A.頭面部:術者兩手拇指指腹從患兒前額中央向兩側移動,再從下頜中央向外側上方推動,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指腹并攏從前額發際向后觸摸至后發際,于耳后乳突處停止,并用食指指腹輕柔按壓。B.胸部:雙手同時從一側胸部外緣向下劃弧至對側胸部外上緣。C.腹部:兩只手依次從右下腹至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作圓弧形撫觸。D.四肢:兩手合攏分別握持患兒各個上肢、下肢,由近端向指(趾)端滑行,捏揉肌肉、關節部位;上肢比下肢力度稍輕。E.手、足:用拇指指腹對各指(趾)掌(跖)面向遠端推動,對各小關節進行擠捏。F.背部:取俯臥位,兩手置于脊柱兩側,掌面輕觸皮膚滑向外側。進行撫觸操作的護理人員通過目光與患兒進行感情交流,操作時要求動作規范,手法熟練,力度輕柔,每個動作重復5次。②小兒推拿手法。A.補脾經:左手拇指、食指夾持患兒右拇指,右手拇指循患兒拇指橈側緣從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30次。B.清肝經:左手固定患兒右食指,右手拇指沿食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30次。C.清大腸經:左手拇指、食指夾持患兒右食指,右手拇指循食指橈側緣從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30次。D.摩腹:用治療巾覆蓋患兒腹部,右手四指并攏,以指腹為著力點繞臍做順時針摩腹3 min,注意要做到皮動肉不動,不能帶動腹部深層組織。E.捏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捏起脊柱兩側皮膚和皮下組織,雙手交替捻動,自臀橫紋至第7頸椎下,重復3遍。在標準撫觸法操作到相應部位時加入同部位小兒推拿手法。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的黃疸指數及不良反應情況。患兒黃疸指數采用JH20-1B經皮黃疸儀垂直置于患兒前額眉心偏上進行定點檢測。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1、3 d后,兩組患兒黃疸指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后,撫觸組黃疸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兩組患兒護理期間均未出現光療并發癥、皮膚感染、腹瀉等不良反應。
表1 兩組病理性黃疸患兒黃疸指數比較(mg/dL,x)

表1 兩組病理性黃疸患兒黃疸指數比較(mg/dL,x)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1 d 治療3 d 治療5 d撫觸組 50 17.66±1.70 14.72±1.63 11.09±1.14▲對照組 50 17.94±1.83 15.48±1.29 14.63±1.26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兒科多發急性重癥。新生兒感染、溶血病、肝炎及血清膽紅素過多等常可導致血清不能與膽紅素有效結合,引起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度升高,同時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回吸收增加,血清內膽紅素濃度持續升高,嚴重時極易誘發膽紅素腦病,損傷患兒神經系統,引起智力低下等后遺癥。研究表明,新生兒出現病理性黃疸多與排便時間密切相關,盡快排出胎便,促進腸道循環,降低血膽紅素含量,可有效治療及預防病理性黃疸[4]。藍光照射是臨床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主要方法,能夠有效降低患兒血內未結合膽紅素,切斷其通過血腦屏障,促進生成水溶性結合膽紅素并排出體外,避免或減輕膽紅素腦病的神經毒性傷害。研究顯示,部分病理性黃疸患兒經藍光治療后,短時間內療效不顯著,膽紅素仍處于較高水平[5]。
本研究將小兒推拿手法結合標準撫觸應用于病理性黃疸患兒。撫觸時治療信息會通過機體體表的觸覺感覺器沿神經傳達至大腦,由大腦發出指令增加迷走神經活性,增加胃泌素及胰島素的釋放[6],增強胃腸道的吸收功能及對胎糞的排泄功能。撫觸背部能興奮脊髓排便中樞,促進胎糞的排出,使膽紅素從腸道重吸收減少,血清結合膽紅素含量降低,黃疸指數下降[7]。撫觸結合穴位、經絡較傳統的撫觸優勢更為明顯[8]。小兒推拿以中醫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臟腑學說及經絡學說等為理論指導,結合小兒生理、病理特點,通過各種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使小兒經絡通暢,氣血充盛,達到提高正氣、調整臟腑、祛病保健的目的。臨床操作時手法宜輕快柔和,對兒童常見病、多發病療效可靠,尤其對消化道疾病有顯著療效。補脾經可達到補益脾胃的作用,促進患兒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食欲;捏脊法可以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9];摩腹可健脾和胃,理氣消食;清肝經能疏通經絡氣血,調暢氣機;清大腸具有清熱通便、消食導滯的功效。以上小兒推拿手法安全可靠,能提高小兒脾胃功能,增加食欲,促進患兒消化吸收和通便功能。
本研究結果表明,小兒推拿結合標準撫觸應用于病理性黃疸常規治療后的護理中,可更快降低病理性黃疸指數,明顯優于單純對癥護理的患兒。此護理方法安全有效,可快速降低患兒黃疸指數,縮短黃疸消退時間,有利于患兒康復,減少家庭經濟負擔,在臨床工作中深入研究、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