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斌,宿紹敏,劉亮晶,李中正
(1.吉首大學醫學院,湖南 吉首416000;2.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410000)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在應用抗生素治療后出現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是抗生素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之一,主要癥狀為大便次數增多、稀便,常伴有嘔吐、腸鳴音亢進、腹脹、腹痛等。本研究采用艾灸聯合湘西小兒推拿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能夠有效縮短病程,緩解臨床癥狀,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在吉首大學醫學院小兒推拿門診就診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105例,根據治療方案將患兒分為治療組55例和對照組50例。治療組男37例,女18例;年齡:3~6個月8例,7~12個月15例,1~2歲18例,2~4歲10例,4~6歲4例。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3~6個月9例,7~12歲5例,1~2歲12例,2~4歲17例,4~6歲7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醫院感染管理辦法》中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診斷標準擬定[1]:近期曾應用或正在應用抗生素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或停藥2周內發生腹瀉;原發病改善而腹瀉無明顯好轉;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調或培養發現有優勢菌群。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泄瀉的診斷標準擬定[2]: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或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褐色而臭,可有少量黏液;可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狀;重癥腹瀉或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腹脹等癥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前3個月未參加其他臨床觀察;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各種感染性腹瀉、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患兒;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患兒;手法操作部位皮膚有過敏、破損、感染、出血等情況,不宜使用推拿治療的患兒。
兩組患兒均施以補液、調整飲食等常規治療。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進行相同的飲食喂養及相關指導。
2.1 對照組 采用蒙脫石散(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3 g/袋)口服。服用方法:1歲以下:每日1袋;1~2歲:每日1~2袋;2歲以上:每日2~3袋。溫水沖服,分3次服用。連續4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艾灸聯合湘西小兒推拿治療,操作步驟如下。第1步:開竅手法(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按總筋,分陰陽);第2步:推五經法(補脾經,清肝經,補心經,補肺經,補腎經);第3步:關竅手法(按肩井);第4步:艾灸療法(采用溫和灸,在神闕穴涂少許桐油,點燃艾條一端并對準神闕穴部位,與皮膚保持3~8 cm距離,常規灸1~5 min,至所灸處皮膚稍微發紅,患兒局部感覺溫熱但無痛感為佳)。每日治療1次,連續4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統計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大便次數,記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②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治療2個療程后,患兒大便情況顯著改善,次數、性狀正常,腸鳴、腹脹、腹痛等癥狀消失;有效:治療2個療程后,患兒大便情況得到改善,次數、性狀趨于正常,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治療2個療程后,患兒大便情況沒有得到改善,腸鳴、腹脹、腹痛等癥狀仍存在。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大便次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大便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大便次數均較治療前減少(P<0.05),且同期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比較(次,x)

表1 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治療前后大便次數比較(次,x)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個療程后 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 55 8.65±2.35 2.46±0.90△▲ 1.44±0.32△▲對照組 50 8.29±1.65 5.73±1.00△ 2.96±1.19△
(2)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4.55%,顯著高于對照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異常情況發生。

表2 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4.1 中醫對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認識 中醫臨床多將此病納入“泄瀉”之列。中醫認為抗生素損耗身體陽氣者居多,其不良反應蓄積體內不散,久而損傷脾腎。小兒為稚嫩之體,脾胃發育暫不成熟,且生長發育需要大量水谷精微,更加重了脾胃的負擔[3]。小兒腹瀉易傷陰損陽,如泄瀉的次數過頻或量多,多發生津液枯竭,甚至氣陷虛脫,若救治不當,可致性命之患。臨床施治或多用寒涼藥物,或給予抗生素治療,易造成脾胃受損,使病程慢性化[4]。
4.2 西醫對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認識 人的消化道里大約有500多種細菌,主要由厭氧菌組成,其中專性厭氧菌占比99%以上[5]。嬰幼兒出生時,腸道是無菌的;出生后3年左右,腸道里的菌群種類和數量逐步穩定。所以嬰幼兒時期消化道的負擔相對較重,防御薄弱,容易受到感染,且易受藥物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抗生素的使用易使腸道菌群的結構發生改變,菌群種類銳減,導致健康的腸道菌群穩態被破壞。蒙脫石散是由八面體氧化鋁組成的多層結構蒙脫石微粉,可有效吸附、固定在消化道黏膜表面,形成一層有效的屏障,加強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蒙脫石微粉本身具有一定的殺菌能力,可以抵御各種致病菌的攻擊,起效后可隨腸道的蠕動排出體外[6]。
4.3 湘西小兒推拿的作用機制 脾為后天之本,臍為后天之氣舍,臍與脾、胃、腸相通。艾灸神闕穴,可溫中散寒,健脾益氣,溫陽止瀉,溫補下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湘西小兒推拿療法主張“五經助制”理論,認為五經應五臟,五臟應五行,彼此之間相助相制。“五經助制”理論即五經穴的相助相制:脾助肺、肺助腎、腎助肝、肝助心、心助脾;脾制腎、腎制心、心制肺、肺制肝、肝制脾。由此確立補母、瀉子,或以補為主,或以瀉為主,或補瀉兼施的施治方法,系統調節患兒五臟,使病證消失,身體恢復健康。
小兒臟腑稚嫩,其自我調節、適應、修復的能力不足,小兒推拿通過手法刺激肌膚表層進而由外而內刺激神經末梢,從而有效被小兒內臟感知,促進患兒的神經內分泌系統良性發展,實現有效改善患兒內臟功能、防治疾病、促進發育的目的[7]。
綜上所述,運用艾灸聯合湘西小兒推拿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臨床療效顯著,并對改善患兒食欲、腹脹、精神狀態等全身其他癥狀具有積極作用。該療法易被患兒接受,安全性高,可作為治療小兒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一種綠色自然療法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