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紅,孫峰軍,范小康
(1.山西省萬榮縣中醫醫院,山西 運城044200;2.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山西 運城044000)
小兒外感發熱是一種兒科常見病與多發病。西醫常采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乙酰氨基酚等口服,輔助物理降溫,達到退熱效果,但易出現體溫反復升降的情況[1]。發熱之后,機體耗氣傷津,陰損及陽,陰陽互損,呈現虛證。在外感發熱治療中,中藥應用較為普遍,但兒童口服中藥湯藥或顆粒劑依從性差。近年來,臨床多采用保留灌腸或直腸滴注方法治療小兒外感發熱。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84例外感發熱患兒進行觀察,研究同一中藥復方不同劑型及p H值時直腸滴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萬榮縣中醫醫院兒科治療的184例外感發熱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92例。對照組男54例,女38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12歲,平均(5.7±1.0)歲;病程5~71 h,平均(29.1±3.7)h。觀察組男58例,女34例;年齡最小8個月,最大12歲,平均(5.7±1.1)歲;病程5~72 h,平均(29.41±3.6)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診斷標準[2],癥見惡寒、發熱、頭痛或身痛、無汗;鼻塞、鼻流黃稠涕或流清涕;咽紅,口渴;舌質淡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或滑數。患兒臨床資料完整。患兒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對本研究用藥過敏者;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給予中藥顆粒劑水溶后直腸滴入治療。中藥顆粒劑方藥組成:生石膏30 g,柴胡12 g,黃芪、莪術各10 g,葛根7 g,生大黃6 g,甘草片3 g。采用30~70 m L的純凈水(p H值為8.0~8.1)做溶媒,顆粒劑水溶后p H值為4.7~4.9。采用p H試紙條(揚州奧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對每一組直腸滴入的中藥制劑進行p H測試,按化學試劑測試標準執行。用法:連接250 m L一次性吊帶與一次性灌腸管,在前端涂抹液狀石蠟或其他潤滑劑,緩慢置入患兒肛門5~10 cm,保持患兒左側臥位,每分鐘30滴緩慢直腸滴注,滴注完畢后用棉球蘸香油夾到肛門口,用左手捏住患兒肛周臀部,防止藥液反流,休息30 min。用量及療程:小于2歲者每次30 m L,2~5歲者每次50 m L,5~12歲者每次70 m L,每日2次,治療3 d。
2.2 觀察組 給予中藥煎劑直腸滴入治療。制法:方藥組成同上,制成煎劑。每700 m L左右中藥煎劑中加入15 m L碳酸氫鈉注射液(石藥銀湖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2190,10 m L∶0.5 g),由院內制劑室中藥全自動罐裝機煎制裝成70 m L/袋。煎劑p H值在8.0~8.2。用法、用量及療程同上。
3.1 療效評定標準 兩組均采用直腸滴入途徑(中藥溫度37.5℃左右),均采用p H值為8.0~8.1的純凈水做溶媒。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評定療效[2]。痊愈:治療48 h內,患兒臨床癥狀基本消失,體溫恢復至36.5~37.2℃;顯效:治療48 h內,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溫恢復至37.3~37.6℃;有效:治療48 h內,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溫在37.7~38.2℃;無效:治療48 h內,患兒臨床癥狀未改善,體溫仍在38.3~39.5℃。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外感發熱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體溫變化比較 兩組患兒治療前體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直腸滴入后1、8、16、24、48 h體溫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外感發熱患兒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比較(℃,x)

表2 兩組外感發熱患兒治療前后體溫變化比較(℃,x)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治療后組別 例數 治療前1 h 8 h 16 h 24 h 48 h觀察組 92 39.3±0.3 38.6±0.3△▲ 38.1±0.3△▲ 37.8±0.4△▲ 37.5±0.4△▲ 37.3±0.5△▲對照組 92 39.2±1.0 38.7±0.3△ 38.4±0.3△ 38.1±0.4△ 37.8±0.5△ 37.6±0.6△
中醫認為小兒發熱存在多種致病因素,根據病邪及證候特點,可分為內傷發熱和外感發熱,其中較為常見的是外感發熱[3-4]。研究表明,清熱解毒、發汗解表類中藥可經由直腸滴入達到祛邪退熱的功效[5]。直腸周圍靜脈、動脈、淋巴叢十分豐富,且直腸黏膜吸收能力較強,直腸給藥不僅可以降低病原體對機體的損害,還可以避免肝臟首過作用及胃酸破壞的影響。正常小兒腸道沖洗液p H值為8.1~8.2范圍內,觀察組經調節后p H值為8.0~8.2,使藥液的p H值更接近小兒腸道的p H值,減少藥物對腸道的刺激,降低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有利于提高中藥的吸收和療效。
本研究所用中藥中,生石膏清熱解肌[6];柴胡疏散退熱[7];黃芪補氣,止汗,利尿消腫[8];莪術破氣行血,消積止痛[9];葛根升清止瀉,清熱解毒[10];生大黃有調節免疫、抗炎、解熱的作用[11];甘草調和諸藥,健脾和中,諸藥聯用可達到退熱之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8、16、24、48 h,觀察組體溫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經調節后p H值為8.0~8.2的中藥煎劑直腸滴入治療小兒外感發熱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外感發熱患兒體溫,與相關臨床報道[12]基本一致。目前,中藥煎劑酸堿度的研究較少,僅有中藥煎劑酸堿度[13]及常用中藥酸堿度測定[14]等相關研究。
綜上所述,中藥煎劑直腸滴注治療熱證療效顯著,側重于風熱所致的外感發熱,對風寒化熱、外感溫熱證是否有效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觀察調節中藥煎劑酸堿度治療小兒外感發熱臨床療效,為兒科治療外感發熱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