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彥
摘要:近幾年,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重要的轉型時期,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逐漸放緩,而金融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成為了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焦點話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既是金融行業的出發點也是歸宿點,實體經濟則作為金融發展的重要基石,推進實體經濟更好的發展則是金融行業的立根之本。金融行業若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那么對自身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只有當金融與實體經濟兩者協同發展才可以確保整體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金融? 實體經濟? 發展分析
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夠直接創造物質財富,它是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所以發展實體經濟既可以增加社會財富,增強我國經濟綜合實力,同時還可以有效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促進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但是實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行業的支持,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金融的作用分析
金融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國的實體經濟發展狀況,還可以加速我國經濟的聚集重構與坍塌結構,進而讓我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因此為了有效提高金融更好地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速度,應認真分析我國經濟循環過程中金融的實際作用。我國社會化經濟系統最早是由生產與消費合一的自給自足模式演變而來的,然后生產與消費相分離、投資與儲蓄相分離,最后隨著技術及需求的不斷升級,最終性形成了投資、生產、分配、消費與儲蓄的良性循環。
當金融出現以后,我國經濟的循環會映射至金融內的虛擬系統,所有的實體商品與服務通過貨幣標價,轉移到貨幣世界中,同時再通過交易行為,進而對貨幣的標價進行調整,實現商品、貨幣與服務之間的交換。其中原本經濟循環過程中的“投資”會轉變為金融體系內的可投資資產,然后再通過金融體系內的財富管理與融資等活動,將原本經濟循環過程中的“儲蓄”轉變為金融體系內可投資資金,最終通過結構化或者交易等方式,實現金融體系內的可投資資產與可投資資金之間的配對。由此可見,目前金融已經已經成為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以微觀服務的形式融入至整個經濟循環過程中。現階段,金融系統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經濟系統的交換與配對效率
自我國實體經濟社會化以來,經濟系統內部的交換與配對會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但是將經濟系統內的交換與配對過程映射至金融體系后,則可以在統一的評估標準下,有效降低成本并且完成資源配置的不斷完善與優化。通常情況下可以通過普通信任的載體,進而提高我國商品及服務的交換頻率以及配對的效率。
(二)促進知識擴散
貨幣價格的波動可以有效幫助人們分析市場內的各種信息,還可以將邊際的信息融入到價格體系內,進而加快經濟資源的流動速度。金融可以有效改變人們對實體經濟的認知及判斷,能夠直接在金融體系內接受市場參與者的評估與競爭,然后再以實體經濟部門最為直接的方式進行實現。
(三)經濟資源的集中與優化配置
金融能夠讓人們由儲蓄轉化為投資,這種轉化方式既能夠使用信任程度較高的股權模式,如參與性較高的控制權以及參與性較低的財務性股權投資。通過實際的經濟運行狀況來看,金融配對并不僅僅只是對存量經濟資源的配對,更重要的是在信用擴展與收縮環節,通過配對的方式促進經濟資源的整體循環。如當銀行向機構放出貸款后會產生等額存款,新創造出的存款將會直接對經濟資源結構形成調配權。
在實體經濟與金融融合后的循環發展過程中,不會出現脫離實體經濟而獨立存在的金融。人們所提及到的金融“脫實向虛”實際上是實體經濟與金融融合循環不暢所導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資產泡沫及龐氏金融”等形態而短暫存在于金融體系內的現象,造成此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信用擴張后的載體并不存在實體經濟內,金融體系沒有通過實體經濟認知,而是通過信用創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它會根據主觀意愿、投資項目作偽程度等進行劃分,主要是因為經濟金融長期在循環過程中的錯誤資源配置所造成的。因此經濟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需要認真分析問題的歸因,進而不斷完善制度推進市場實體經濟的發展。
第二,資源錯配及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若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出現割裂現象,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兩者之間的連接出現了問題。其中可能會由于政府的干預等因素,造成實體經濟出現負面信號,金融體系也會根據信號而做出資源優化配置調整操作。這種與實體經濟生產無關的干擾極易對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產生影響,若缺乏約束及管理機制,將會很容易產生資源錯配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總體而言,若想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效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之間所形成的循環。
二、我國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過程中所存在的阻礙分析
(一)整體經營模式問題
目前我國銀行以分業經營為主,但是在金融系統內銀行、保險以及證券等的便捷越來越模糊,金融內的各個板塊相互直接存在滲透與影響,雖然各項業務的本質并未發生轉變,但是鏈條卻被拉長。同時其中的風險會在短期內會被遮蓋,進而增加了金融的順周期性。最近幾年,我國銀行業同業業務的規模及增長速度逐漸增大,同時銀行會通過非銀行的金融機構通道將資金投向房地產等領域。銀行內的理財產品與美國的貨幣基金有些相似,都是為零售投資者提供比銀行存款受益更好的理財產品。但其實這些資金背后的運作會增加信用風險,銀行并未擔任中介角色,沒有發揮出降杠桿與降低金融風險的作用。
(二)監督管理體系問題
最近幾年,隨著資管行業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關的問題也逐漸出現,如監管套利、資金脫實向虛等問題都不利于監管部門對金融風險的識別與控制。目前金融秩序出現亂像主要表現在資產管理與同業市場方面,雖然銀行、保險及證券等都在發售著自己的資管產品,但是因為認識上的不同,導致無法對這些資管產品實行統一監督與管理。因此若無法有效提高監督管理水平,那么整個經濟金融市場中所存在的亂象是不可能消除的,進而無法有效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三)金融結構問題
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內的結構銀行主導而形成,內部結構存在問題,無法充分發揮出金融體系內的各項功能,結構有待不斷完善與優化。從投融資角度功能分析,我國各部門會感覺到資金緊缺現象,同時中小企業還存在著融資難的問題,甚至銀行在某些特殊的節點也會出現“錢荒”現象,進而無法滿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其次我國銀行風險管理功能難以發揮出效果,不利于分散風險問題,進而會造成金融體系缺乏彈性,無法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性問題。
三、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策略分析
若想有效解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阻礙,僅僅依靠行政手段進行解決是不現實的,不僅缺乏現實基礎條件,同時現階段的實體經濟接納不了龐大的資金,有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的局面。所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營造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平衡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進而促進兩者和諧發展與良性循環。
(一)解決隱性擔保與剛性兌付問題
若提供隱性擔保與剛性兌付的為市場內的金融機構,那么應依據實質重于形式來對融資金額、工作人員及制度進行有效的管控。當出現這種情況時,那么此行為已經不是投資者自負盈虧的直接融資問題,而是帶有間接性的市場融資行為,所以必須要確保有足夠的專業、資本及制度加以約束,不斷提高市場參與者的辨別能力,能夠區分直接與間接投融資的性質。因此政府應需要保證參與者具有專業的辨別能力,同時應要求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有充足的資金、專業的人員及完善的制度。若政府或銀行等具有國家安全網的金融機構,則隱性擔保與剛性兌付問題會轉變為準財政問題,同時還會涉及到政府的管理。
(二)解決政府的管理與干預問題
在金融活動過程中,我國政府以不同的身份參與其中,如監管者、參與者及調控者,不僅制定金融規則,維護實體經濟發展秩序,同時還會采取多種干預性行為。這樣整個金融市場將會面對政府調整處理后的實體經濟信號,所以為了減少資源配置錯誤問題,必須要給予管理與干預工作足夠的重視,同時應適當減少非必要性的干預措施。
(三)解決供給側改革問題
資源配置是影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因素,金融若在特定的資源配置條件下可以充分發揮出服務效率,進而能夠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首先需要完善宏觀調控框架,我國經濟轉型期間的宏觀調控不同于常規時期,所以應給予此項工作足夠重視。其次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工作,確保實體經濟市場秩序的穩定,同時還應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如監理完善的征信系統、支付系統等,確保各項技術能夠及時滿足監管工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實體經濟對于我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金融應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應積極完善與創新金融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出金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岷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分析[J].西部金融,2013(12):4-7.
[2]任建剛.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機構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C]// 決策論壇——科學制定有效決策理論學術研討會.2015.
[3]陳久會.基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視角的成都金融結構研究[J].納稅,2018,12(25):123-124.
[4]付小劍.對農村信用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思考與現狀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3(22):54-54.
[5]杜永善,李影.新疆銀行信貸投放促進實體經濟發展了嗎?——基于新疆的實證分析[J].新疆農墾經濟,2018,309(11):87-92.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龍巖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