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安
近年來,景泰縣始終以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和諧景泰”為重要抓手,以“法律規范、市場規范、道德規范”為內容,以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為依托,以政府信用為引導、企業信用為重點、個人信用為基礎,統籌協調,發揮合力,發展信用信息服務事業,開展誠信道德宣傳教育,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著力于改善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人民銀行的推動和金融機構的參與下,縣域農村信用環境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況
(一)“三信”工程取得實效
為進一步優化農村信用環境,完善農戶貸款信用體系,全面推廣農戶小額貸款,有效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景泰縣涉農金融機構積極整合力量,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評定與創建工作,并對信用村鎮、信用戶實行差別授信和利率優惠政策,協調當地政府在落實惠農政策時向信用村鎮、信用戶重點傾斜,充分發揮“三信”建設的示范帶動作用。截至6月末,全縣已評定4個信用鄉鎮,81個信用村,占全轄行政村的60%,建立農戶信用檔案49307戶,評定信用農戶48907戶,占全轄農戶總數的91.92%,對已建立信用檔案的42383戶農戶累計發放涉農貸款272904萬元,貸款余額80223萬元。
(二)農村信貸供給明顯提高
近年來,縣域各金融機構在支持“三農”發展中積極創新信貸產品及服務方式,有效破解農戶貸款無抵押、少擔保、融資貴等瓶頸,涉農貸款投放量不斷擴大。截至6月末,涉農貸款余額達585964萬元,占各項貸款總額的83.74%,其中農戶貸款286929萬元,占各項貸款的41%,農村企業及各類組織貸款297137萬元,占各項貸款的42.46%。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措施
為推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穩步開展,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縣發改局局長、景泰縣支行行長及縣政府金融辦主任任副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的景泰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多次深入農村、專業合作社走訪調研并召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座談會,研究和探索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二是出臺了以政府為主導,人民銀行為主要推手,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協作的《加快推進景泰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景泰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五年規劃(2011-2015)》(景政辦發〔2011〕164號)等文件,為景泰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選擇農行、郵儲銀行、農信社作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主要承辦金融機構,結合“陽光信貸”工程,制定了《景泰縣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工作實施方案》,從評級方式、貸款利率、優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和目標,增強了實際操作性。四是景泰縣委縣政府嚴格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金融進一步支持脫貧攻堅的意見》(甘政辦發〔2018〕88號),《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全省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建設運行的實施意見》(甘政辦發〔2018〕226號)精神,按照“一村一室、集中統一、綜合服務”的原則,在全縣135個行政村成立了“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以下簡稱農金室),旨在提升農村銀行類、保險類業務綜合服務,以及金融知識宣傳普及,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優化農村金融生態。
(二)運用電子檔案對農戶開展信用評價,完善授信和放貸機制
涉農金融機構在信貸管理中能充分使用農戶電子檔案,對生產規模大、經營效益佳、信用記錄好、資金需求量大的農戶,適當提高信用等級檔次及授信額度,加大信貸扶持力度;由于主觀原因而未能按期歸還借款的,降低信用等級檔次直至撤銷評級、終止授信。農村信用社將農戶資信評定和信用額度掛鉤,“白金戶”授信額度100000元(含)以內,“黃金戶”50000元(含)以內,“優秀戶”30000元(含)以內,“良好戶”20000元(含)以內,“一般戶”10000元(含)以內。通過這種方式,使符合條件的信用農戶在生產發展中的信貸資金需求及時得到滿足。截至6月末,縣農信社已建立評定信用農戶資信檔案40879戶,占全轄總農戶的76.83%,對已建立信用檔案的40677戶農戶累計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239599萬元,貸款余額68995萬元,不良貸款余額1895萬元,僅占2.75%。
(三)不斷創新信貸產品及服務方式
近年來,涉農金融機構始終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以堅持發展地方經濟為己任,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信貸投入,努力滿足農村經濟主體的信貸需求。例如農行立足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農業適度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擔保難、貸款難、貸款貴的現實問題,創新推出“隴原農擔貸”,該貸款由甘肅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作擔保,執行三年期4.75%的基準利率,截至6月末,農行已發放“隴原農擔貸”504戶10560萬元,有力支持了縣域種養殖戶的發展。農信社為“三農”提供人性化、個性化、便利化服務,在基于農戶信譽的基礎上,核定授信額度發放免擔保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截至6月末,已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4888戶33228萬元,滿足了信用農戶生產經營中的資金需求。
(四)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
縣支行嚴格執行差別化信貸政策,有效發揮貨幣信貸政策工具作用,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截至6月末,縣支行已累計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扶貧再貸款3筆29500萬元(不含展期),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運用扶貧再貸款資金累計向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發放貸款26筆13760萬元,累計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712筆4550萬元,向其他農戶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626筆11140萬元,向個體經營者發放貸款1筆50萬元,嚴格執行扶貧再貸款利率發放政策,有效降低了企業及農戶的融資成本,有力支持了縣域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
(五)多維度開展誠信宣傳活動
一是充分利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6.14信用記錄關愛日”,金融知識普及月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全轄金融機構開展征信知識集中宣傳,做到重點突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輻射面廣。二是開展特色宣傳。景泰縣支行于2018年2月6日,在上沙沃鎮段家井村開展了“三送一學”主題活動,邀請景泰縣文化館戲曲愛好者為村民送上了《三娘教子》《寒窯》等經典劇目,邀請景泰縣書畫協會會員現場書寫春聯贈予農戶,金融知識宣傳志愿者也借此機會,現場為村民宣講了良好信用記錄對個人經濟活動的重要作用,信用報告信息記錄錯誤如何申請修改,被貸款、被辦卡產生不良記錄如何維權等征信知識,進一步增加了段家井村民的征信知識,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三是組織開展不良貸款清收攻堅活動。2017年11月24日,在景泰縣委縣政府、縣金融辦、人民銀行、銀監局、銀行業協會以及全縣金融機構的多方參與下,“凈化金融環境 共建誠信景泰”主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此次活動本著打造“誠信景泰”的宗旨,全力建設誠信環境,不斷提高社會誠信水平,有力推進家風文明、鄉風文明、行風文明、城市文明建設、讓誠實守信遍布每個角落,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維護金融機構合法權益,在全轄形成了有力震懾。景泰聯社于2018年10月18日開啟了“景泰聯社2018年旺季攻堅活動”,并通過景泰縣政府官網、景泰縣電視臺發布了不良貸款催收公告,擴大宣傳范圍,同時組織工作人員上門催收,宣講征信知識,在催逼借款人償還貸款的同時,更深地擴大了宣傳輻射范圍,進一步加深了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誠信理念。
三、存在問題
(一)政府推動機制欠缺,主導作用發揮不明顯
推動“三信”工程建設是一項應由地方政府主導,人民銀行配合,各金融部門、職能部門積極參與的長期性、系統性工程,但目前政府對“三信”創建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大多停留在宣傳發動、組織建設、評定掛牌這一層面上,而在統一領導全轄創建,協調部門合作,協助金融部門采集農戶信息、清收不良貸款、制裁失信行為等方面的行動和措施遠遠不夠。在為金融機構、信用村、信用戶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方面做的工作較少,不能很好的從政策、管理和服務等方面為信用村創建工作提供支持。
(二)缺乏統一評定標準,評定結果缺乏公信力
從調查情況來看,各涉農金融機構信用村、信用戶評定過程中都是各自為政。農業銀行按照甘肅省分行制定的信用村、信用戶管理辦法進行信息采集和等級評定,農信社按照本社制定的《景泰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信用鄉(鎮)、信用村(組)評定管理辦法(修定)》、《景泰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實施細則(修訂)》進行信息采集和等級評定,郵儲蓄銀行目前自上而下還沒有出臺相關信用村和信用戶評定政策,基層各分支機構都是自行探索開展。由于各機構缺乏統一的評定標準,導致評定結果在機構間互不認可,農戶信息互不共享,有時甚至出現同一農戶在不同機構評定結果相左的尷尬局面。
(三)失信貧困戶信用重建難
由于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市場因素等多重客觀原因,部分獲得信貸支持的貧困戶,在貸款到期日或者銀行結息日之前,不能按時、足額償還銀行貸款本息,致使個人信用報告中產生不良信息,而《征信業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征信機構對個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為或者事件終止之日起為5年;超過5年的,應當予以刪除。”因為不良信息保存期限長,導致此類群體在一定期限內金融活動受到限制,從而面臨著信用、經濟“雙破產”的困境。
四、相關建議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三信”創建工作機制
建議進一步完善由政府牽頭的“三信”創建工作機制,將信用村創建工作納入到本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來,把創建工作與“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農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豐富創評內容,層層制定下達建設發展計劃,并將創建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工作考核范圍,制定詳細的考核辦法,從而使政府各部門都能夠積極主動參與“三信”創建工作。同時理順政府創建工作機制,明確直接管理部門、人員以及職責范圍,避免推諉、拖沓現象,加快農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
(二)統一信用評定標準,開發建設農村信用信息平臺
為提高農戶信用評價結果的社會權威性和農戶信用信息的共享度,應在全縣范圍內建立統一的信用村、信用戶評定標準,明確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和處理的相關內容,各涉農金融機構統一遵照執行。同時,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開發建設覆蓋縣、鄉、村三位一體的農村信用信息平臺,平臺建成后,形成各家金融機構根據各自客戶群體,共同采集、共同維護、共同使用的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避免農戶信用信息在不同涉農金融機構間的重復采集。
(三)多方支持失信貧困戶重建信用
對于有發展生產意愿和能力且非主觀惡意欠款造成的失信貧困戶,為其發放信用貸款,幫助其在脫貧攻堅中增收致富,待歸還貸款后重新獲得信用。為已還清欠款,而仍在不良信息保存期限內的失信貧困戶,充分發揮普惠金融功能,運用央行扶貧再貸款資金積極引導金融機構發放信用貸款;降低融資成本提供資金支持。為因不可抗拒因素而無力償還貸款的失信貧困戶,通過“政府+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由政府提供信貸擔保或者風險補償增資增信。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景泰縣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