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
買之前只能看到盒子包裝,買回來拆開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這一看起來不起眼的創意,如今撐起了一個龐大的生意。據報道,現在很多城市的商場都有盲盒售賣。并且,市場中延伸出了“炒盲盒”的現象:一個熱門款的盲盒玩偶,從59元的原價漲至2350元,狂漲39倍。而國內盲盒產業的最大“推手”之一泡泡瑪特(POP MART),一年賣出400萬個Molly公仔,半年營收1.6億元,凈利超2100萬元。
盲盒生意為什么能迅速做大,從消費心理的角度倒不難理解。這些盲盒里裝著的,本就是時下很受年輕人歡迎的潮流玩具。潮玩,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市場,中國本土潮玩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受眾規模,也都擁有了相當不錯的基礎。換言之,這些潮玩即便不放在盲盒里,也都擁有比較廣泛的受眾群體。
而盲盒的創意,則是在產品本身之外增加的購買過程的樂趣。正如有網友所說,購買盲盒的過程和買彩票有著相似的心理體驗,賭的是一個不確定性。能體驗未知的刺激,又有起碼的產品質量保底,所以盲盒生意能吸引眾多年輕人,毫不奇怪。此外,成套推出的商業策略,更準確地擊中了部分消費者的“收集癖”,把消費潛力挖掘到最大。這種成套刺激消費的策略,早有無數成功案例。比如80后記憶深刻的“小浣熊”干脆面卡,以及現在依然有很多人追捧的麥當勞玩具套餐等。
為什么“小浣熊”卡片火爆一時之后,后來者很少能夠復制那個傳奇?不是因為食品袋里放卡片這個形式難以模仿,而是因為推不出能夠抓住消費者興趣的新內容。所以,盲盒企業還是應該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用于產品的投入和研發。能不能維護好產品的吸引力,才是生意能不能持續做下去的關鍵。
在這個意義上,有些炒作或者行業亂象是值得警惕的。比如有些企業本身缺乏有辨識度的產品,不是花精力用于產品研發,而是想著搶占“盲盒熱”的風口。產品沒有吸引力,賣不出貨,商場的高昂租金都可能會拖垮企業。而一些有好產品的品牌企業,則需要注意把控售賣流程。從報道來看,有些“黃牛”靠掂重量就能大致判斷盒子里玩具的型號,然后和店員暗中結盟,提前買走熱門款型去高價轉賣。這不僅會傷害普通消費者的忠誠度,最終還會擾亂市場。
當然,最后還需要提醒消費者,如果真的喜歡潮玩,或者愿意花幾十塊錢體驗盲盒購買的刺激,在財力能負擔的情況下消遣一下挺好。可千萬不要入了深坑出不來,甚至看到“盲盒熱”能轉手賣高價,就想去兼職當“黃牛”。潮玩很難把握風向,盲目跟風,風險極大。
(選自光明網)
小編有話說
整體來看,盲盒生意的火爆有其必然因素。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門生意的核心競爭力,應是有創意、有魅力的潮玩,而不應是盲盒這樣的購買形式。現在盲盒玩偶之所以能被炒出高價,也是因為這些經典款玩偶確實有很多人喜歡。如果商家不認識到這一點,以為隨便塞點東西進去就能糊弄消費者,那這門生意很快就會破滅。
適用話題
創意;理性消費;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