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崢 申洪峰 楊澤
【摘要】 目的 觀察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效果。方法 62例骨盆髖臼骨折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1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采用髂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骨折復位質量、髖關節功能。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13.12±1.07)d、術中出血量(560.22±57.81)ml、手術切口大?。?.25±
3.11)cm、手術時間(1.61±0.46)h均優于對照組的(16.24±1.15)d、(724.42±68.62)ml、(14.76±4.37)cm、(2.22±0.52)h,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骨折復位質量、髖關節功能優良率分別為96.77%、90.32%, 均高于對照組的80.65%、67.74%,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769、4.026, P<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23%, 低于對照組的19.3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 P<0.05)。結論 骨盆髖臼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效果顯著, 可有效改善相關手術指標, 安全性更高,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骨盆髖臼骨折;骨折復位;髖關節功能;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43
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手術效果會因出血量大、手術顯露和操作難度高而出現不理想的情況。有關研究指出[1], 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手術入路方式關系著術后髖關節恢復狀態, 并且也會影響手術安全, 增加并發癥發生幾率, 影響術后康復。改良Stoppa具有安全性高、術野清晰等優勢。本研究觀察骨盆髖臼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62例骨盆髖臼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 女16例;年齡20~58歲, 平均年齡(32.7±8.6)歲。觀察組患者中男16例, 女15例;年齡21~59歲, 平均年齡(33.1±8.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 患者采取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即患者仰臥位、全身麻醉、常規消毒手術部位。下腹部正中為手術切口位置, 將皮膚、皮下組織依次切開, 骼外血管神經束、骼腰肌向外側牽引。剝離盆腔臟器, 向后內外拉腹膜, 充分暴露骨盆部位。順著恥骨切開骨膜, 骨膜下剝離。結扎腹壁下動靜脈, 止血, 暴露真骨盆邊緣, 進行骨折復位操作。在骨盆內緣放置弧形復位鋼板, 螺釘避開骸臼關節。放置引流管, 縫合切口。
1. 2. 2 對照組 患者采用髂腹股溝入路手術治療。即患者仰臥位, 全身麻醉, 手術部位消毒。切口位置為恥骨聯合上方2 cm至骼前上棘連接中內2/3位置, 進行斜肌腱和髂肌附著點剝離, 暴露骶髂。分離精索和腹股溝神經, 切斷聯合肌腱和腹直肌鞘。在牽引帶內穿過股動靜脈、內側淋巴管、髂腰肌、股神經束, 形成三個“窗口”, 充分暴露恥骨支、四邊體、髖臼前柱、髂骨翼等結構。進行骨折復位, 再放置弧形復位板, 放置引流管。切口縫合, 手術完成。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和并發癥(切口感染、腹股溝疝、尿路感染、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骨折復位質量, 骨折復位質量判定標準:優:髖臼骨折移位≤2 mm、骨折塊分離≤4 mm;良:2 mm<髖臼骨折移位≤3 mm、4 mm<骨折塊分離≤9 mm;差:髖臼骨折移位>3 mm、骨折塊分離>9 mm。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 髖關節功能根據改良Postel評分系統進行評分, 優:≥18分;良:15~17分;差:<15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切口大小、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骨折復位質量比較 觀察組骨折復位質量、髖關節功能優良率, 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生尿路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3.23%(1/31);對照組患者發生腹股溝疝2例, 尿路感染2例, 深靜脈血栓1例, 切口感染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19.36%(6/31)。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 P<0.05)。
3 討論
臨床中, 骨盆髖臼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 發生骨折后, 如患者不及時接受治療, 將會導致患者大出血, 并且損傷臟器, 甚至出現休克, 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目前, 手術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時, 髂腹股溝入路為常見的入路方式, 但是研究顯示, 此種方式具有髖臼四邊體顯露困難、解剖復雜、手術時間長、創傷大等特點, 影響術后恢復[3, 4]。
傳統的入路方式為髂腹股溝入路, 在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時, 需要解剖腹股溝神經、股動靜脈等比較重要血管神經組織, 術中骨折斷端暴露不完全, 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大, 增加術后出現并發癥的幾率, 從而增加術后康復時間。改良Stoppa入路為下腹部中線, 不需顯露重要血管和神經, 影響軟組織和創傷程度較低, 同時術野清晰度更高, 顯露更加充分[5]。此種方式充分暴露骨折斷端僅通過一個切口和腹膜外間隙完成, 只需1個“窗口”就可將有關手術操作完成, 并完成骨盆、髖臼固定, 應用效果顯著提升。有關研究指出[2], 改良Stoppa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患者時, 可充分暴露骨折端, 方便進行骨折復位固定和進行死亡冠血管結扎, 降低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
較髂腹股溝入路比較, 改良Stoppa入路具有以下幾個優點:①切口小、軟組織損傷輕、暴露充分、術野清晰;②骨折復位直視進行, 將頂壓骨折復位精準度提升;③充分暴露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前緣真性骨盆緣, 直視復位和固定, 效果比較顯著;④充分暴露單側正中入路雙側髖臼骨盆, 同時骨盆髖臼骨折復位、固定、剖腹探查術均為同一切口, 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的特點;⑤清晰顯露“死亡冠”血管, 血管斷端便于發現, 方便結扎, 減少術中出血量, 防止術中大出血[6, 7]。本次研究說明, 改良Stoppa入路手術較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更少, 創傷更小, 促進術后康復, 將髖關節改善效果顯著提升;觀察組入路方式安全性更高, 術后并發癥更少, 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 有研究指出[3], 改良Stoppa入路方式不適合腹腔粘連者、肥胖者、腹部手術者, 從而導致此方式具有局限性。
綜上所述, 改良Stoppa入路較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 具有治療效果更理想、安全性更高的特點, 同時可促進患者術后骨折部位和髖關節功能恢復, 繼而將患者的生活質量最大化的提升。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如研究樣本數量不多、觀察時間不夠長, 所以, 可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研究樣本數量, 適當延長觀察時間, 從而得到更加精準的數據, 繼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曾文叢, 陳榮春, 郭朝陽, 等. 改良Stoppa入路微創手術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療效分析. 微創醫學, 2019, 14(1):87-88.
[2] 劉一海, 董輝輝, 韓健, 等. 改良Stoppa入路手術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效果及并發癥觀察.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14):46-47.
[3] 馬甲升, 姚占川, 岳建明, 等. 改良Stoppa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在骨盆及髖臼骨折手術治療中的對比研究. 寧夏醫學雜志, 2019, 41(3):220-222.
[4] 陳曉, 馬坤龍, 徐海濤, 等. 改良Stoppa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Meta分析.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7, 21(19):3108-3116.
[5] 鄧志剛, 李凱. 改良Stoppa入路聯合髂嵴前入路與K-L入路治療復雜髖臼骨折合并骨盆骨折的療效比較.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2):290-291.
[6] 凌健, 尚希福. 改良Stoppa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療效比較.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7, 25(24):2286-2289.
[7] 代彭威, 黃俊霞, 張曉光, 等. 改良Stoppa入路與髂腹股溝入路治療骨盆髖臼骨折的療效對比. 臨床醫學, 2017, 37(12):68-69.
[收稿日期: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