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劑量氨氯地平聯合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效果。方法 8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和藥物聯合使用組, 每組44例。常規治療組采取小劑量氨氯地平治療, 藥物聯合使用組在常規治療組基礎上給予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血壓(舒張壓、收縮壓)水平、血壓控制時間(收縮壓達標時間、舒張壓達標時間)以及不良反應(惡心、胃腸不適等)發生情況。結果 藥物聯合使用組治療總有效率93.18%高于常規治療組的68.1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為(96.21±4.21)mm Hg、收縮壓為(152.24±1.91)mm Hg,
常規治療組舒張壓為(96.13±4.96)mm Hg、收縮壓為(152.13±1.96)mm Hg;治療后,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為(78.12±3.21)mm Hg、收縮壓為(121.24±1.91)mm Hg, 常規治療組舒張壓為(87.11±0.55)mm Hg、收縮壓為(138.11±4.56)mm Hg。治療前,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低于常規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劑量氨氯地平加上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效果理想, 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小劑量氨氯地平;復方阿米洛利;老年高血壓;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59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 老年人總數不斷增加, 老年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癥狀復雜, 血壓難以控制, 并發癥嚴重, 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了解和掌握老年高血壓的特點有助于提高老年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效果。若未采取有效治療來控制血壓, 老年高血壓患者病情加重, 會增加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1]。長期
以來, 大多數臨床使用單一降壓藥來控制老年高血壓, 效果不理想, 為了探討老年高血壓采用聯合用藥治療的效果, 本研究分析了小劑量氨氯地平聯合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88例老年高血壓患者, 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和藥物聯合使用組, 每組44例。常規治療組男22例, 女22例;年齡61~81歲,
平均年齡(75.89±5.14)歲;高血壓分級:1級10例, 2級
19例, 3級10例, 4級5例;體重41~81 kg, 平均體重(62.67±
7.23)kg;合并糖尿病2例, 合并冠心病4例, 合并其他疾病6例;發病時間5~28年, 平均發病時間(16.31±1.24)年。藥物聯合使用組男24例, 女20例;年齡61~82歲, 平均年齡(75.23±5.14)歲;高血壓分級:1級11例, 2級19 例, 3級9例, 4級5例;體重41~81 kg, 平均體重(62.58±2.67)kg;合并糖尿病3例, 合并冠心病4例, 合并其他疾病5例;發病時間5~28年, 平均發病時間(16.10±1.2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常規治療組采取小劑量氨氯地平治療, 每天早上給予2.5 mg的氨氯地平進行口服, 1次/d, 根據血壓控制情況對用量進行調節, 最高為5 mg/d, 治療時間為8周。藥物聯合使用組在常規治療組基礎上給予復方阿米洛利治療, 口服半片復方阿米洛利(包含阿米洛利1.25 mg以及氫氯噻嗪12.5 mg), 1次/d, 治療8周。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血壓(舒張壓、收縮壓)水平、血壓控制時間(收縮壓達標時間、舒張壓達標時間)以及不良反應(惡心、胃腸不適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舒張壓下降值≥10 mm Hg
(1 mm Hg=0.133 kPa), 且≤20 mm Hg, 血壓達到正常值, 病情恢復正常, 癥狀體征消失;有效:舒張壓下降值<10 mm Hg并且達到血壓正常值, 或者血壓水平未達到正常值但下降值≥10 mm Hg且<19 mm Hg, 或者收縮壓下降值>30 mm Hg;無效:收縮壓和舒張壓下降值均為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
(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常規治療組顯效14例, 有效16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30例(68.18%);藥物聯合使用組顯效35例, 有效6例, 無效3例, 總有效41例(93.18%)。藥物聯合使用組治療總有效率93.18%高于常規治療組的68.1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比較 治療前,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為(96.21±4.21)mm Hg、收縮壓為(152.24±1.91)mm Hg, 常規治療組舒張壓為(96.13±4.96)mm Hg、收縮壓為(152.13±
1.96)mm Hg;治療后,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為(78.12±
3.21)mm Hg、收縮壓為(121.24±1.91)mm Hg, 常規治療組舒張壓為(87.11±0.55)mm Hg、收縮壓為(138.11±4.56)mm Hg。治療前,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低于常規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血壓控制時間比較 藥物聯合使用組收縮壓達標時間為(4.44±1.25)d、舒張壓達標時間為(5.47±2.22)d, 均短于常規治療組的(6.42±1.78)、(7.46±2.2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藥物聯合使用組出現1例惡心, 1例胃腸不適,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5%;常規治療組出現1例惡心, 2例胃腸不適,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老年患者由于年齡原因導致器官退行性改變, 動脈硬化更為明顯。結果收縮壓增加, 脈壓增加, 舒張壓降低。有很多收縮期高血壓病例。老年人的動脈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變化。例如, 外周動脈硬化導致主動脈僵硬, 導致收縮壓升高。隨著血管壁的收縮力變小, 患者的舒張壓降低, 導致更高的脈壓。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疾病的進展和年齡的增加, 患者的血壓持續升高, 導致靶器官受損, 這可能引起各種并發癥。
研究顯示, 聯合用藥方案可以有效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和控制血壓。建議使用鈣拮抗劑聯合利尿劑,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利尿劑作為控制高血壓的首選組合方案。復方阿米洛利是一種長效鈣拮抗劑, 一種外周動脈擴張藥物, 具有半衰期長的特點, 選擇性地抑制鈣離子跨膜進入心肌細胞和平滑肌細胞, 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且這種藥物對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大于對心肌的作用, 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可有效控制血壓。復方阿米洛利是阿米洛利和氫氯噻嗪的復方制劑[3, 4], 氫氯噻嗪是一種保鉀利尿劑。阿米洛利是保鉀利尿劑, 研究表明, 低劑量利尿劑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這兩種藥物的組合符合國際上推薦的高血壓治療方案, 可有效進行血壓控制和改善患者的病情。目前, 高血壓已成為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常見疾病。目前, 中國有超過2億高血壓患者, 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 其發生可增加冠心病、中風、心力衰竭等疾病的發生率, 特別是老年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 容易導致全身性小動脈疾病, 致使繼發性動脈粥樣硬化, 導致腎臟、心臟和神經系統器官變化, 產生較高的危害性[5-7]。
本研究結果顯示, 藥物聯合使用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藥物聯合使用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低于常規治療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小劑量氨氯地平加上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效果理想, 能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水平, 值得臨床
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剛. 苯磺酸復方阿米洛利聯合厄貝沙坦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臨床有效率分析. 山西醫藥雜志, 2018(22):2696-2698.
[2] 曾曉勤. 小劑量氨氯地平聯合用藥治療高血壓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全國慢性病診療論壇. 2016. 10(4):33-34.
[3] 張興, 李一代, 唐兆杰. 復方阿米洛利或氫氯噻嗪聯合小劑量氨氯地平治療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的效果比較. 中國民康醫學, 2018, 30(20):47-48.
[4] 周敏, 彭丹亞. 老年高血壓采取小劑量氨氯地平聯合復方阿米洛利的療效和安全性.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8, 3(3):25-26.
[5] 王磊. 小劑量氨氯地平與復方阿米洛利聯用治療老年高血壓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當代醫學, 2016, 22(32):141-142.
[6] 李康清, 吳新富, 潘紅萍. 復方阿米洛利聯合復方阿米洛利治療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療效. 藥品評價, 2016, 13(12):36-38.
[7] 管鳳穎. 小劑量氨氯地平聯合復方阿米洛利對老年高血壓的治療價值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25):152-153.
[收稿日期: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