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芹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診護理路徑在急診留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40例急診留觀患者, 以抽簽方法分為路徑組和對照組, 每組7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路徑組落實急診護理路徑, 對比兩組治療過程護理質量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治療配合度、疾病知識知曉評分。結果 路
徑組護理質量評分(94.41±3.47)分高于對照組的(82.15±4.62)分, 不良反應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治療配合度評分(95.02±6.22)分、疾病知識知曉評分(90.09±5.1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1.27±5.31)、(78.76±7.36)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急診留觀患者應用急診護理路徑施護, 可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配合度, 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心理狀態, 使患者對醫院提供的服務更加滿意。
【關鍵詞】 急診護理路徑;急診留觀;滿意度;護理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4.091
急診留觀患者是相對特殊的患者群體, 此類患者病種多樣、心理狀況復雜、認知程度有一定差異、留觀時間不長, 是對急診護理工作的考驗。加強此類患者的護理工作, 對保障急診工作有重要意義[1, 2]。本文分析了急診護理路徑在急診留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支的140例急診留觀患者,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40例急診留觀患者, 根據抽簽方式分為路徑組和對照組, 每組70例。路徑組男45例, 女25例;年齡25~65歲, 平均年齡(43.17±7.28)歲;其中發熱20例, 輸液33例, 外傷1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 高中30例, 高中以上24例。對照組男41例, 女29例;年齡23~64歲, 平均年齡(42.27±7.25)歲;其中發熱21例, 輸液31例, 外傷1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例, 高中31例, 高中以上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包括做好觀察和記錄, 遵醫囑用藥, 高效完成各項操作。路徑組則實施急診護理路徑, 方法如下。
1. 2. 1 設計急診護理路徑 針對急診留觀患者的護理路徑內容, 進行充足準備, 開展各方面調查、分析和總結工作, 分析急診留觀患者不同階段時面臨的問題、需求, 明確常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 并參考國內急診護理路徑相關文獻, 結合院內實際情況設計急診護理路徑的主要內容。
1. 2. 2 路徑具體內容 ①流程化完成施救方面的準備, 做好和患者家屬或送患者前來人員的溝通工作, 快速了解患者發病或受傷情況, 將掌握到的患者發病情況知會醫生, 同時將監測到的各項指標水平及時告知醫生, 方便醫生準確評估病情, 及時調整治療方案。②留觀過程, 保障靜脈通道的通暢, 使藥液及時輸注到患者體內, 關注液體有適宜的溫度。指導并協助患者處于合適體位, 根據病情選擇是否將頭部稍偏向一側或抬高床頭, 若需要吸氧, 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吸氧方式;對于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患者, 及時幫助患者清理鼻、口腔內分泌物, 盡量減少移動患者的次數。③加強留觀全程的觀察, 掌握患者病情變化, 對各項生命體征進行檢測, 做好全方位記錄工作。有些患者疾病急性發作, 往往會表現出機體方面的應激性反應, 特別是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的患者, 很可能存在血糖和血壓升高的狀況, 要予以預防和有效的處理措施。④留觀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治療初期向患者介紹急診環境、人員配合, 告知診治情況, 說明各項指標代表的意義, 講解施行的各項檢查與診治手段的意義。留觀期間向患者說明留觀的意義, 說明需要患者注意的事項, 傳授其進行自我觀察的技巧。選擇靈活的時間和多種形式比如圖片、多媒體、口頭講解等形式傳授疾病知識, 細化疾病的特點和常見癥狀與并發癥, 講明與疾病、治療預后相關的風險因素, 強調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意義。向患者講述應用的藥物的用法和可能發生的不適。為患者示范配合治療、自我護理相關的技巧, 比如胰島素注射、正確咳嗽等。⑤全程心理護理, 患者多因急重癥送至急診, 心理方面難免有較大起伏, 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 予以及時疏導, 避免不良情緒影響治療效率、加強病情。對于存在焦慮狀況的患者, 及時告知診治情況, 多列舉有滿意治療效果的病例, 講述醫院的服務水平, 強化患者的信心, 同時與家屬共同努力, 給予患者溫暖、關心, 幫助其疏導負性情緒。對于存在抑郁狀況的患者, 分析導致情緒變化的原因, 告知不良情緒的影響, 教會其怎樣自我調節, 囑咐其多從好的方面看待問題, 多進行深呼吸和良性心理調節。在和患者交流過程, 應溫馨、態度得體, 重視高效的護患溝通, 多為患者解決問題, 多從患者的角度開展工作,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護理質量評分、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配合度、疾病知識知曉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護理質量評價指標包括物品準備、基礎護理、醫護配合、人文關懷、個人素質等幾個方面, 總分共100分, 評分越高護理質量越高。通過問卷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治療配合度、疾病知識知曉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路徑組護理質量評分(94.41±3.47)分高于對照組的(82.15±
4.62)分, 不良反應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配合度、疾病知識知曉評分比較 路徑組治療配合度評分(95.02±6.22)分、疾病知識知曉評分(90.09±5.1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1.27±5.31)、(78.76±7.36)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急診科是醫院中保障急危重癥病患生命安全的前線部門, 急診留觀患者則是急診科中特殊的患者群體, 是明確針對患者醫療對策是否成功的重要措施, 在留觀過程, 通過及時、高效的觀察和救治, 對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3, 4]。通常急診留觀患者具備以下特點:①較短的停留時間, 往往這類患者的留觀時間在72 h內, 一般患者急性癥狀獲得緩解就可出院, 而病情嚴重患者在留觀觀察后則根據實際情況轉手術治療或住院治療, 在這段時期, 給予患者高效的健康教育, 讓其了解病情與自身狀況, 可提高其配合度, 無論對出院還是住院都十分重要。②涉及較廣的病種, 急診留觀患者所患疾病多種多樣, 可涉及各個科室, 但不同疾病的癥狀、診治、并發癥、飲食均不同, 不僅需要護理人員掌握全面的疾病知識、護理技能, 有扎實的癥狀評估、營養評估技巧, 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病情、各項指標的觀察, 保障留觀過程的安全性。③不確定的就診時間, 急診患者就診時間并不固定, 且大部分是夜間就診, 這是對護理工作的考驗, 也需要護理人員具備足夠的責任心, 能夠在各個時間段高效完成醫護配合, 提高救治效率。④較大差異的文化層次, 急診科收治的患者發病突然, 且部分年齡、職業、文化層次, 應當做到具體條件具體對待, 做到個體化施護, 并加強對患者心理方面的干預和交流的有效性[5-8]。
急診留觀患者不僅要積極的治療, 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 給予患者持續性的護理干預, 也是患者預后的保障。但急診科留觀患者的護理工作一直都是相對薄弱的環節, 以往常規護理缺乏細化的護理對策, 也沒有針對性的護理手段, 更是疏于對患者認知、心理方面的考慮, 無法令患者滿意。臨床護理路徑被認為是更高效的護理模式, 被認為是改善治療效果、提高護理質量的干預手段, 于上世紀90年代首次被外國學者提出, 施護的基本概念主要是通過流程化規范化且具備預見性的護理措施調動施護人員積極性, 要求護理人員能夠結合病情的實際情況的不同, 實施階段性干預, 從而將改善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 促進護理工作更加有條理性。將之落實于急診留觀患者, 可使此類患者護理服務更全面, 也更重視細節, 做到更全面的病情觀察、更高效的醫護配合、更加科學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9-12]。本研究結果顯示, 路徑組護理質量評分(94.41±3.47)分高于對照組的(82.15±4.62)分, 不良反應發生率5.71%低于對照組的17.14%,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治療配合度評分(95.02±6.22)分、疾病知識知曉評分(90.09±5.1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81.27±5.31)、(78.76±7.36)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合結果與討論, 證明急診留觀患者應用急診護理路徑施護, 可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配合度, 改善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和心理狀態, 使患者對醫院提供的服務更加滿意。
參考文獻
[1] 莫曉, 覃艷華.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留觀中急腹癥的應用價值探討.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8, 9(21):182-183.
[2] 張亞琴. 臨床護理路徑在急診留觀中急腹癥的應用價值探討. 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8, 5(30):137-138.
[3] 張立新, 任偉, 王晶晶, 等. 急診留觀室患者護理行為期待的質性研究.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24(13):1554-1558.
[4] 王冬, 曲鑫. 老年急診留觀患者的優化搶救護理流程探討.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10):97-99.
[5] 郭利莉, 陳罡, 何新華. 急診留觀老年患者營養狀況分析. 中國病案, 2018, 19(9):84-88.
[6] 黃秀蘭, 林玉全. 急診護理路徑對急診心肌溶栓治療患者救治效率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16):14-17.
[7] 李艷萍. 急診護理路徑對腦梗死溶栓治療患者神經功能缺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藥, 2014(7):1395-1397.
[8] 王水妹, 鐘運彩, 張艷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 中外醫學研究, 2013(13):96-97.
[9] 郭玲. 急診科留觀老年人營養狀況調查. 當代醫藥論叢, 2012, 10(10):200.
[10] 邱倩玲. 急診搶救室留觀老年危重患者的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對策.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3(9):143-144.
[11] 王銀.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2):591.
[12] 程小英. 急診護理路徑在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24):399.
[收稿日期:201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