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生
摘要:我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十分關注農村經濟建設,因為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國民經濟的增長態勢息息相關,新農村建設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所以政府為實現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不斷加強對農業經濟的投入,采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以提升農業經濟的管理質量,從而加快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本文將對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路徑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農村背景下 農業經濟管理 路徑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是構成國民經濟體系的關鍵部分之一,其發展水平會對國民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必須保證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1]。在新農村的背景下,依托國家經濟政策、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市場環境來對農業產業機構進行有效控制管理,以加強農業經濟管理。
一、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近年來,因為城市二元體制的存在,使城鄉發展嚴重不均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后,違背了科學發展觀點的要義。我國要想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我國迅速向現代化邁進,就必須保持國民經濟發展的穩定,因此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提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促進農村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加新農村建設的融資途徑,調整農業經濟的生產關系,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讓農業經濟重獲新生,變得更有活力,從而逐漸縮短城鄉貧富差距,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二)有效管理農業經濟
管理農業經濟是指追尋農業市場的規律,不斷協調農業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2]。這就需要政府對農業生產進行操控,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生產的基本要素,合理規劃對農業經濟的管理,嚴格的把控農業生產的個個環節,加強對生產人員的管理,實施獎勵機制,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整個農業生產過程高效、有序的運行。
二、農業經濟管理發展趨勢
(一)現代化
正確開展新農村建設,是目前國家非常重要的一項任務,如果想順利完成這一任務,就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具體實施步驟如下:首先需對農業發展方向進行深入研究,建立適合新農村建設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然后不斷創新管理思想,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規律運用到農業管理中。最后從現代化角度分析經濟發展模式,一旦管理核心發生變化,就及時調整相應的經濟增長渠道,使該經濟模式能夠長遠發展。以上步驟表明,中國農業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適應現代經濟發展模式,就必須讓農業經濟管理朝著現代化趨勢演變。
(二)產業化
為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幫扶政策,以推進農業經濟向產業化發展,形成農業經濟產業鏈,逐漸擴張農產品基地,增加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數量,擴大農業經濟產業化規模,使農村經濟逐漸標準化,從而農業市場得到良性發展。農業經濟形式的轉變,不僅使農業經濟生產更為集中,還帶動了農業相關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中小企業的興起,給農業大學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解決了農業學校學生就業難題,因此農業經濟管理實現產業化也勢在必行。
(三)信息化
科學技術的進步,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了有效助力,多樣化的設設施和設備,使得農業經濟管理變得更為便利,農業經濟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發展[3]。實踐證明,農業經濟管理必須借助科學技術的支持和引導,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既能完善市場信息的建設工作,也能加快農業經濟走向現代化的步伐,是非常得力一種輔助工具。計算機技術的推廣,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的管理形式,使得市場資源進行有效流通,使得相關企業能夠及時掌握市場相關信息,從而做出相應對策,保證農業經濟穩步向前發展。
三、農業經濟管理問題
(一)管理意識落后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經濟模式,國家和政府深刻的意識到了農業經濟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力,所以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方針和政策,建立了許多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者的管理意識不強,管理觀念落后,對當下的經濟發展格局缺乏深入了解,沒有意識到該工作的重要性,經濟管理的價值和意義也無法得到有效發揮,工作失誤現象頻發,因此農業經濟水平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近幾年,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取得的成效顯著,只不過國民經濟專注于發展工業經濟,把提高發展水平和關注度的重點都放在了工業經濟上,從而忽略了農業經濟的建設,因此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和發達國家拉開了差距[4]。與此同時,農業經濟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無法完成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阻礙了農業經濟的長遠發展。落后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成為了提高經濟管理質量道路上的難題。
(三)管理模式滯后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行各業的運行模式都發生了很大轉變,逐漸朝信息化邁進,農業經濟也一直致力于信息化的發展,不過目前農業經濟的管理還未受到基層管理的重視,所以農業經濟的管理方式依舊存在很大問題,管理形式仍舊以傳統的人工管理為主,采用紙筆去記錄數據,信息化系統并未在農鄉經濟發展中得到推廣,農業發展缺少科學技術的支持,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一直無法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有些引進先進設備的農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科技產品,而不是平時使用的農具,除非特殊情況基本不會去利用,管理方式也尚未改變,因此信息處理效率較低,農業經濟管理質量也隨之大幅度降低。
(四)管理隊伍專業素質低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經濟迅猛發展,并快速搶占了市場,使得原本落后的農業經濟受到了很大沖擊,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人才隨著工業地位的提高,開始棄農重工,使得農業管理方面的人才大量流失,導致我國目前在職的農業,而我國的管理人員幾乎都是農村當地人員,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組織和管理能力,但是缺少一定的專業素養,缺乏農業管理專業知識,管理觀念也比較陳舊,管理能力嚴重不足。
(五)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弱
新農村建設拓寬了農業的發展平臺,這時就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優秀管理人員的支持,但是我國的農業管理綜合能力不強,管理手段比較落后,管理措施也無法適應市場變化,使得管理制度沒辦法落實,農業經濟發展沒有明確的方向,造成農業經濟的嚴重失衡。
四、促進農業經濟管理策略
(一)實現農產品和農業的有機結合
新農村建設中,想要解決農業經濟專業人才嚴重流失問題,關鍵是要做好招商引資,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廠,實現農產品和加工工廠的有機結合,吸引更多勞動力和專業人才投入到農業生產活動,保障農業經濟勞動力充足[5]。
(二)改革土地制度
為解決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弊端,需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依托當地政府的力量,將農村骨干勞動力逐漸轉移到城市,根據實際民情,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農村土地改革。
五、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逐漸朝著現代化邁進,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出現了很多問題,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政府必須制定有效的經濟管理策略,健全經濟管理模式,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郭亮.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J].中國市場,2019(19):46-47.
[2]葉嘉鈺.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J].農村實用技術,2019(06):87-88.
[3]王秀美.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J].農家參謀,2019(10):8.
[4]曲霞.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方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13):33-34.
[5]辛剛.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9(12):6-7.
(作者單位:廈門市集美區杏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