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琰
摘要:由于審計教學的特點,初學者很容易因為枯燥繁瑣的知識點而進入死記硬背的誤區。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類比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聯想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既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點,也能培養學生科學高效的思維模式。
關鍵詞:審計教學? 聯想思維? 類比聯想? 對比聯想? 因果聯想
一、引言
審計課程有著抽象性、繁瑣性、教條性的特點,尤其在對象為大多數無實務經驗的學生時。因此在審計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建立有益于理解知識點、掌握核心理論并熟練運用的方法。聯想思維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思維方式,由一種事物的外形、內容或特點,想到跟其事物相似、相關、相聯系的另一種事物或現象。在審計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聯想思維模式,對于知識點的串聯和審計邏輯思維的建立,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審計教學中培養學生聯想思維模式
(一)類比聯想
在審計教學中,某些知識點具有某些特質上的共性或相似之處,我們可以通過總結、歸納的方式進行類比型聯想。審計教材的不同章節里,有些知識點是有共同或共通之處的,比如有共同的處理方式,共同的邏輯性,雖然是審計的不同環節,但審計的思維模式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前后環節也會有很多的聯系,而且這種聯系還非常緊密。有時教師在學生的作業中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做單項選擇題的正確率要比多選和綜合題要高得多,涉及到多個知識點的題的錯誤率比只考察一個知識點的錯誤率要高,這說明學生在對多個知識點的串聯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在涉及到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題里,通常這些知識點都是圍繞著某一個中心考察的,有著一些共性或相似之處,但有些學生答對了這道卻答不對另外一道,這是為什么呢?正是因為缺乏對相似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對核心邏輯沒有真正掌握的原因造成的,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類比聯想思維模式,例如在課堂上講到某一知識點時,可以提示學生回憶之前學過的相似知識點,或布置作業讓學生列表自行總結歸納這些相似知識點,列出相似或共通之處,圍繞的核心邏輯是什么等,通過這些梳理,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二)對比聯想
審計教材中的某些知識點可以通過縱向和橫向的對比產生聯系,可以是不同時期的情況對比,也可以是同一時期的不同情況,或者同一情況下采取不同方式的處理。對比聯想是一種很有效的加深記憶的方式,比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處理不同問題的方法有些是截然相反的,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些特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問題有著相反的處理方法?從根源上找出原因所在,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就更容易能記住知識點的要點。但是,能夠主動挖掘出前后眾多知識點中潛在的對比聯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形成慣性的審計邏輯思維、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對知識點的靈活運用等技能,而且對比聯想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是不同時間點的對比,或是不同狀況下處理方式的對比等,有些對比需要長時間的知識積累才能自我總結才能得到。因此,特別是剛開始學習審計的入門階段,學生是很難能獨立發掘出這些對比情況的,這時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培養和深化這種對比聯想的方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慢慢養成對比的思維習慣,最終達到能夠自己獨立進行聯想。
(三)因果聯想
審計過程中的某些理論是有因果關系的,因為在審計時采用了某種處理方法,所以才產生了某種結果,或者因為被審計單位在審計前、中、后做出某些行為,所以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因果聯想的思維方式是審計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也相對來說難度較小,屬于自然而然能夠得到的結論,也最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運用。人們常說,有因必有果,但在審計教學中我們通常會反向進行思考,為什么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進而去追溯其原因,也有助于學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有些同學總是埋怨審計太枯燥、準則太多很難背記,其實是學習方法不正確導致的,死記硬背不但不容易記住而且很容易忘記。如果采用因果聯想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在學習知識點時去追溯其產生原因,不但有助于理解知識點,還很容易記住其要點,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得出的結論,每個結論有其自身的原因。學習時我們把原因和結果一旦聯系起來,就會發現原來其實并不難,都是理所應當得出的結論,使審計入門初學者建立學習的信心,慢慢掌握學習的要領。
三、結語
學習的方法在審計學習中的作用不可小覷,方法對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聯想思維,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審計知識點,還能起到建立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培養學習方法的作用。根據審計教學的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逐漸累積經驗,構建如何培養學生聯想思維模式的框架,從而在教學時能夠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引導,使聯想思維模式和審計教學能夠更好地緊密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郭傲霜.高效審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商業會計,2019(3).
[2]靳思昌.審計學課程協同開展研究性教學與學習研究[J].財會通訊,2017,(19).
[3]周賽.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審計教學改革初探 [J]. 高等教育,2016(12).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