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南

摘要:國內高等院校本科經管專業計量經濟學要求學生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掌握和運用,從理論層面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及計量模型的基本特性。掌握計量經濟模型的參數估計、統計檢驗的方法,并能夠對聯立方程計量經濟模型進行模型識別及參數估計與檢驗。從實踐技能層面,能夠根據實際經濟問題設定理論計量經濟模型,收集相關的數據、信息,并進行預處理。能夠利用Eviews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對計量經濟模型的進行參數估計及檢驗。在理論方面的講解主要是以性質推導為主,而繁雜的性質推導的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鍛煉經管類本科生的數據分析和數學思維能力,但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并非數學基礎學科,更應注重對于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培養學生對于現實經濟現象的理解和分析以及預測能力,軟件操作教學也應建立在對現實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上。為此,將從性質推導、案例分析、軟件應用、論文寫作四部分論述計量經濟學學習中利弊與可行性。
關鍵詞:計量經經濟學? 理論與實踐? 教學現狀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性質推導
(一)性質推導的利弊分析(以現行教學現狀為例)
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更側重與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方面理論知識教學。在理論學習中,較多數的數學性質和工具在先前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所展現。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過分注重對于某一性質的推導,對于軟件操作和實例分析的展示弱化,將廣義差分模型的各個步驟,結構方程模型識別過程詳細的演板,而學生面對著印著一模一樣詳細步驟的課本,很難不陷入昏昏欲睡的狀態。僅僅可以理解相關的數學性質,明白一般的經濟學關系,缺乏深刻內涵的了解,也沒有建構完整的經濟學研究機制和理論框架,導致容易出現理解數學性質而不知現實意義,懂得分析相關軟件的完備結果卻未掌握軟件操作方法等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情況。
(二)教學過程中合理性質推導的可行性
計量經濟學本身的性質決定在研究某一經濟數量關系和規律的過程中,必須使用數學和統計的方法,因此適當的性質推導也是十分必要的。以ECM誤差修正模型為例,多數教科書以文字敘述為主,簡單的將兩步驟介紹為“建立長期關系模型”以及“建立短期動態關系”,而數據建模第一步僅為:
在第二階段,誤差修正方程直接以一般形式給出:
作為首次接觸數學建模的學生面對如此過于精簡的步驟難免陷入無法理解的尷尬局面,而這就需要老師進行較為詳盡的性質推導,在模型轉化分析的過程中也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現實中誤差修正模型的現實意義的掌握。
而對于例如聯立方程模型的秩條件,面對系數矩陣:
究竟存在幾個非零行列式等問題完全可以由學生在課間自行學習和分析,教師無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在課堂上演算和推導。因此,對于復雜且未曾在前期學習中有所介紹的數學分析過程著重講解推導,而對于先前已經有所介紹和講解的數學性質和工具的學習,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自行復習先前知識,為課堂理解奠定良好基礎。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教學法的相關背景
通過案例教學法,既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又可以進一步的培養團隊協作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的利弊分析(以現行教學現狀為例)
產生于對經濟現象的定量研究的計量經濟學顯然在教學過程中案例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理恰當的案例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理論,對于現實生活中各種經濟關系的理解也頗有裨益。
然而根據前文所述,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現狀過于重視理論教學,老師僅僅在課堂上占用很短的時間進行Eviews軟件的操作,相關案例的數學模型的回歸結果以及參數的錄入步驟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認知與理解的時間就結束操作轉入下一單元理論的講解,以至于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無法和老師的課程進度相匹配,例如,虛擬變量背景的本質實際上是完全多重共線性,而由于先前的課堂學習對于現實中存在多重共線性的模型估計和對共線性問題的解決的步驟未掌握透徹,就極容易導致無法深入理解虛擬變量陷阱的相關問題。理論和案例的學習本應相輔相成,而當前的教學現狀往往割裂其相關性的關系,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即使課下少部分學生有意愿自行上機操作,學生也只能模仿記憶中老師操作的步驟,或者是按照書上提供的步驟進行實驗,無法獨立自主的完成相關操作。
其次,如果教師僅僅以教科書上的例子作為教學資料,由于教材出版時間和教學時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往往教材上所提供的數據不能很好的解釋目前某些經濟問題的發展現狀。
而由于教材編排的格式所限,案例分析都是獨立作為每一個單元的內容,就容易導致案例分析過于單一,每一個單元所對應的相關案例只能夠解釋一個類型的問題。而實際經濟問題的分析,在建立模型,參數估計后假如出現一系列例如多重共線性,自相關,異方差等問題理應綜合分析解決。割裂整體的單一講解也不利于學生對于整體計量思維的把握。
(三)教學過程中合理案例分析的可行性
根據前文所述的案例分析法的背景,案例教學中小組討論與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某研究案例要求利用102個國家的數據來分析教育投入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時,教師提供相關能夠體現實時性的數據后,由學生自行成組討論要引入解釋變量的類型,是否要采用交互效應分析,出現兩個以上類型的虛擬變量和多個不同性質的虛擬變量時應如何確定引入的虛擬變量的個數等等一列問題。而非簡單依據老師的講解理解案例分析之后對于該經濟問題的解決過程。
教師在對于案例的引入時,也應注重對整體的把握。尤其是在課程結束,或者接近尾聲時,鼓勵學生利用回歸模型的分析結果中提供的各項參數值進行多個問題的檢驗和解決,培養學生整合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對于現實經濟問題解決過程的認知能力。
三、計量經濟學學習中的軟件應用
(一)軟件應用助力計量經濟學學習
在現代經濟學教學的大環境下,數理知識要求日漸突出,計量經濟學涉及微積分、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理論等多個學科,使其在經濟學教學中地位突出。Eviews(Econometrics Views)是當下廣泛應用的計量經濟軟件,是一個專門用于計量統計、回歸分析和數據預測處理的工具。不僅幫助同學更好理解這些經濟方法,免去計算枯燥性,又能提高學習興趣,發揮創新性。具有現代軟件可視化操作的優點,使操作簡潔化;應用領域涉及科學的數據分析與評價、財務分析、經濟預測、銷售預測和成本應用等。掌握計量經濟軟件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相關計量經濟研究、未來工作應用等有著莫大幫助,因此,學生在學習理論化知識同時,應結合案例分析操作軟件,真正達到學會能應用的目的,而不是只針對理論化知識泛泛而談。
(二)軟件應用的利弊分析
軟件應用在學習中的優勢體現在:其一,現階段計量經濟學的學習主要包括檢驗經濟理論的合理性以及辨別經濟理論的適用范圍,其學習依賴于數理統計、矩陣代數等較為繁瑣的高等數學知識,推導過程枯燥乏味,打擊學生學習熱情。為改變這種這局面,可適當引入計算機模擬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和提高學習興趣。例如使用Excel可有效模擬普通最小二乘原理,使用Eviews結合案例分析針對輸出結果進行分析等。其二,教師在課上進行計量經濟軟件應用的講授,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同時掌握到軟件應用的操作,在今后學術研究或正式工作中,當需要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時,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后續學習。軟件應用學習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據分析概念,一方面解決理論模型過于抽象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建立計量經濟學軟件的正確使用方法,其直接影響到學生在實踐環節對數據的分析能力。
軟件應用在學習中的弊端體現在:其一,數據操作頁面過小,字體過小,無法顧及到每一位同學是否能完整觀看操作過程,若學生未能學到操作方法及過程,失去軟件應用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其二,課下未做好充分準備可能會浪費課上時間,軟件操作需要提前準備好案例,最好是當下較新較熱的案例,還需提前收集好數據,數據收集不當可能造成軟件操作困難。軟件應用在教學過程中會造成實施困難,但其障礙可以規避,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三)軟件應用在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1.軟件操作與理論教學脫離。在課上教學過程中,更多教授學生關于參數估計、檢驗方法及模型應用等方面,未全面講解如何將實際的經濟問題轉化為計量經濟學模型,并運用計量經濟軟件實際操作出結果。學生雖然掌握了較多的模型檢驗和參數估計等方法,卻不能靈活應用。
2.軟件操作教學課時少。在軟件操作實驗授課環節教授軟件使用,可以使學生將繁瑣的計算過程交給計算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實踐能力。計量經濟學課程安排上課時間較少,一般在48課時,其中軟件操作實驗課一般在4至10課時,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軟件操作方法,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3.重理論輕實踐。目前,許多高校的經濟學管理類專業本科生數學基礎并不牢固,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推導占用大量時間,可能會使學生更加害怕學習接觸計量經濟學,比起數學推導過程,大多數學生傾向于用現成的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使用可操作工具去解決實際問題,發揮經濟學理論思想的作用。
(四)教學過程中軟件應用可行性分析
1.做好充分課堂準備。學生可自行帶電腦,安裝Eviews軟件,或選擇課時去機房上課,理論部分講解完成后,結合理論知識分析案例,并用軟件與老師同步操作,對軟件輸出結果進行解讀;老師提前收集到較新案例及數據,也可分配給學生完成。
2.在課余時間布置相關作業。軟件操作是持續性學習過程,在課余時間,可分配班內成員組成小組,每小組成員確定研究方向并收集數據,用計量經濟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建立合適模型,分析其經濟意義,使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3.增加軟件操作教學課時。許多模型的建立和運算需要計算機的輔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少針對計量經濟軟件應用知識進行系統化講解,一般是在案例分析過程中,僅由老師操作一遍輸出結果,對學生學習軟件操作意義不大。除理論教學外,還應合理安排學生上機操作時間,直觀清晰了解到各模型公式、分析運算結果。
四、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論文寫作
論文寫作作為計量經濟學教學應用性極強的手段,應在學生學習過理論知識和軟件后,成為展示其學習成果,檢驗其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本科學生在經過短暫學習后,其綜合能力不足以支撐其完成一篇高質量論文。因此,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對論文寫作這一板塊的定位和設計仍需探討。
(一)論文寫作的利弊分析
任何學科的學習都不能止步于學習理論知識,而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實證經驗分析的重要方法類課程,必然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理論方法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只有在寫論文的過程中,通過對每一環節認真考量,才能真正體會前期所學理論知識的價值。一是初期選題,考驗學生精準把控問題的能力,提出一個有意義、可操作的選題就足以體現學生的部分能力。二是文獻參考利用。獲取有效文獻,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明確自身應該研究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能力。而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當下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寫作中,對學生獲取、使用、評價信息的能力的提升將在未來的學習與科研中奠定深厚基礎。三是模型設定。就目前的計量學習來看,學生通常都是根據已有模型,按照相應方法學習相關處理過程。而模型設定將考驗學生對經濟問題的深刻理解,拋開其他普適性的能力,模型設定是計量論文寫作中關鍵且獨特的環節。四是數據收集處理。根據自己的研究所需,選取恰當的數據,進行專業的分析處理,這是對學生硬性能力的考驗,要求其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五是報告研究結果。當完成所有幕后的工作,提交一份格式專業的報告尤為重要。這不僅體現整個研究的架構,也對學生文案處理能力有要求??傊淮魏玫恼撐膶懽髂軓亩喾矫嫣嵘龑W生能力,也可以實現老師的教學目標,因此,論文寫作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然而,現實情況是,由于學生重視程度不足以及論文寫作經驗不足等各種原因,論文寫作的教學效果并不顯著,常常出現抄襲和同質化嚴重等情況。一方面,本科學生認識不到論文寫作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且專業知識技能欠缺,如若老師對論文驗收把關不嚴,學生態度不端正,就極易出現拼湊網上資料的情況,這是性質極其惡劣的抄襲行為。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同樣的指導,難免限制其開拓思維,從類似的選題,到類似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軟件操作,都有極大的同質性,很難得到有創新性的論文,更像是要用模板得到的作文,最終成效與教學目的相背離。因此,如果不能提升學生對論文寫作的認識,增強其重視程度,并從論文驗收方面提出有效方法解決抄襲問題,那么,肆意的寫作環境將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反倒會造成惡劣的研究習慣與學術態度。如果論文寫作帶來的此類本質性弊端超過其培養學生能力的優勢,其存在的必要性值得深思。
(二)論文寫作的可行性分析
綜合論文寫作在教學中的利弊,對其可行性進行以下探討。一、采取適當的激勵措施。例如,提升課程論文在總成績中的占比,鼓勵參加比賽項目,適當補助。以此方式提升學生對論文寫作的重視程度,從而減少抄襲等行為,提升論文質量。二、嚴格的驗收評審程序。老師要對論文格式和內容把關,抄襲的論文一律不及格處理。另外對可以改進的部分提出修改意見,后期進行講評,讓學生覺得論文寫作有回應、有成果,而不是一次交上去就完成的作業。總之,論文寫作與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不同,要求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主動實踐,因此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阻礙,只有認識到其中利弊,采取妥善的行動,才能在教學中將論文寫作落實并取得一定成效。
五、結語
通過對計量經濟學學習中性質推導、案例分析、軟件應用、論文寫作四方面論述得出現有教學體系存在不足,仍有改進空間。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即重視理論知識的掌握,又要求能夠實踐操作。要重新認識性質推導、案例分析、軟件應用、論文寫作四方面在計量經濟學學習過程的利與弊,對學習可行性進行探討,找出合適的教學與學習方法,最大限度促進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重視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科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使教師教學效果得到最好體現。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