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仙
中圖分類號:C912.8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0-157-02
摘 要 在全面脫貧進入決勝階段,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農村文化大院”在其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從2006年1月中央的“一號文件”頒布以后,我省農村中建起了許多文化大院,這對增強農村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十多年過去了,農村文化大院現狀如何?筆者對忻府區蘭村鄉南呼延村和五臺縣陳家莊鄉柏蘭村的文化大院進行調查發現面臨很大的困境。本文對我省文化大院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所起重要作用,目前面臨的現狀,步入困境的成因,以及如何應對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大院 新農村建設 脫貧致富 現狀思考
在全面脫貧進入決勝階段,我國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農村文化大院”在其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2006年1月21日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明確指出“十一五時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在當時政策的感召和激勵下,一大批由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村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筍般創辦起來。單忻州市各縣先后就辦起500多個農村和社區文化大院。這些文化大院各具特色:有的以傳統文化為主體,有的以科技為主體,有的以文藝娛樂為主體,不管以哪種形式出現,這些文化大院的興起和發展都極大地活躍和豐富了基層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對村民文化素質的提高、思想觀念的轉變、城鎮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從而推進了新農村的建設,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十多年過去了,我省農村文化大院發展的情況和現狀如何?面臨怎樣的困境?其成因是什么?筆者對忻府區蘭村鄉南呼延村和五臺縣陳家莊鄉柏蘭村的文化大院進行了調查,試圖對以上問題做出初步解答。
一、南呼延村和柏蘭村文化大院多年來的運行情況以及現狀
據初步調查,我省當年辦得紅紅火火的農村文化大院現狀不容樂觀。有些還在硬撐著,有些早已處于半癱瘓或癱瘓狀態。
蘭村鄉南呼延村位于忻府區西部,全村共有1300多人,主要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文化基礎落后,文化生活貧乏。2006年從小受父親熏陶喜愛文學的村民張躍東自籌資金和從教師崗位退下來的父親一起在自家院里辦起了文化大院。院里五間正房和五間南房分設圖書閱覽室、琴棋書畫室和文娛活動室。為村民看書、學習、娛樂提供了方便,改善了全村人的精神面貌。2007年張躍東投資組織起了秧歌隊、老年健身隊。為了擴大影響,大院還舉辦過幾次規模較大的文化藝術促進會,邀請忻州有名的文化學者,上級領導,周邊大院負責人等參加,對文化大院的影響與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張躍東還走訪了附近許多文化大院和文化社團,一方面互相交流學習,另一方面也努力尋求幫助,探索出路。2010年著手創辦專刊《躍東文化》,專門刊登農民的文學藝術作品,搜集整理傳承忻州文化。父親是名退休教師,精通書法,愛好詩文。主要負責大院的管理、維護工作,辦專欄,搜集資料。他多次在文化大院內舉辦書畫展,免費為村里孩子進行書法培訓。今年又在著手準備村志的編纂工作。張躍東是名報刊記者,多年來他一方面到處采訪,搞好新聞采編工作,另一方面給商界人士撰寫詩文,傳播晉商文化。文化大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靠他這些年寫作的稿費和東奔西跑拉贊助。這種化緣式的運作模式是我市當前農村文化大院經濟來源的主要方式,發展艱難。問到張躍東當前文化大院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沒有資金來源,同時也缺乏政府的有效指導和各界的大力支持。面對困境張躍東的文化大院一直能堅持下來靠得是他和父親對農村文化的一腔熱情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五臺縣陳家莊鄉柏蘭村的農村文化大院是在2011年創辦的。創辦者楊長青當年是大同保安總公司的副經理。隨著中央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推進,為了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楊長青和已退休的父親自己出資30多萬元回鄉創辦了“長青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在自家院落的基礎上經過擴建,共占地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0多平方米,建有舞臺、書屋、棋牌室等文化活動場所。投資購置農科、黨建等書籍1000余冊。訂閱各類報刊雜志,購置電影放映機、投影儀、文武場樂器、音響等設備。除了讓村民們在文化大院讀書看報、看電影、組織文娛活動,吹拉彈唱自娛自樂之外,楊長青還經常出資舉辦歌舞、晉劇、二人臺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演出,吸引周邊村民都來觀看。文化大院在初期階段辦得紅紅火火,豐富了農村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對本村以及周邊村莊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由于沒有一個長效的發展理念,沒有專人負責看管,資金來源也沒有額外的固定補給,致使活動形式單一,村民們也逐漸失去了興趣。這幾年文化大院日漸冷落,除逢年過節出資給村里唱場戲外,很少有其他活動。
二、面臨的困境及原因探究
南呼延村和柏蘭村文化大院的現狀具有典型性,發展到今天都面臨著極大的困境,主要表現在:
(一)資金嚴重不足
通過走訪兩個文化大院得知,啟動資金全部是自己籌集或向企業和個人拉贊助,政府只是捐助了一些書籍和體育器材。目前的文化大院其實處于一種半生不死的狀態。活動經費的短缺使得各項正常的活動也難以維持。
資金短缺的原因一方面與政府重視不夠,資金投入少,制度不健全,運行不暢通有關。另一方面文化大院大多是一家人的大院,村委、村民參與投資的很少,再加上落后封建的思想觀念在農村根深蒂固,村民對文化生活不感興趣,對修廟建寺爭先恐后。有錢也不投在文化大院上。
(二)缺乏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目前我省的農村文化大院基本上都是創辦者自籌資金,自由發展。政府除了在資金上幾乎沒有或者很少投資外,在人員和技術方面提供的幫助也很少。發展和功能受到了很大限制。究其原因,首先是思想認識不到位。隨著我省轉型發展進入關鍵期和2020年全面脫貧任務的逼近,各級政府對農民和農村問題給予了很大的關注,但仍有一部分基層干部覺得,貧困的農村地區“兩不愁、三保障”脫貧致富才是最關鍵的任務。還有不少的領導認為,農村文化是“軟指標”,幫助農民自己辦文化不會立竿見影,出政績,因此對農民自辦文化關注不夠,投入的精力、物力、財力少。在得不到政府大力支持的情況下,農村文化大院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小。其次我省許多地區農村的經濟并不發達,有不少村民還在為溫飽奔波,文化教育落后,對農村的文化事業熱情并不高。至于企業、機關工作人員受地域的限制,對農村文化大院了解甚少,關注的很少,更談不上支持了。
(三)形式單一,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我省的文化大院創建之初雖然也各具特色。南呼延村以書法繪畫等傳統文化為載體,柏蘭村以電影、戲曲、文體活動為主體。但發展到后來就剩下幾本書,跳跳舞了。究其原因一是農村的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弱病殘,專業人才少,很難開展其他的文化形式。二是因地制宜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少。三是關注社會經濟運行情況少,不能走出與當地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新路。
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
(一)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各種投入,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基金保障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引領下,各級政府應該努力將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納入到當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規劃當中,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政府的資金投入和保障。社會各界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投資也是應該吸引和引導的主要力量。,建立和完善城市、企業、社會人士對農村的文化捐助制度。加大對農村文化產業的扶貧力度,通過文化設施的投入運營,資源共享服務,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發展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比如:手工剪紙、木雕、硯臺制作、書畫展覽、面塑、農民信息站等公共文化服務產業,使農村文化建設有序快速發展。保證資金的來源。
(二)加大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營建良好的文化氛圍
文化大院要想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政府部門就是車頭,要起引領帶頭作用。要加強重視的程度,把文化大院建設任務列入對口扶貧的項目中,總之,要聯合多方力量大力支持,為農村文化大院的建設營造氣氛、添磚加瓦。
擴大對外交流,增強影響力。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方針,加強和周邊縣村文化大院的交流,學習經驗、取長補短,擴大社會影響力和大院的凝聚力。調動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給農村文化建設注入活力與生機,讓農村文化大院蓬勃發展。
(三)服務現實,著眼長遠,采取多種模式相結合的道路謀求出路
要使我省的鄉村文化大院在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要有個長遠的發展目標。這就要求我們把這項工作做到位。挖掘富有地方特色、貼近農民生活的文化項目,使文化大院成為文化產業的大舞臺。
多渠道多形式齊抓,把文化大院的建設與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為農民豐富精神世界,增加收入,早日脫貧。農村文化大院是農村文化建設中最靈活最有效的形式,我們要通過搞活文化大院,把多個部門的資源和力量結合起來,針對群眾的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服務,達到經濟和精神雙獲得。
四、結語
在全面脫貧進入決勝階段,新農村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農村要想奔小康關鍵看農民的素質,培養高素質的農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的文化的建設。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發展機制,努力建設一支鄉村文化隊伍。文化大院是一支扎根于農村的文化隊伍,對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新農村的建設,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設的作用巨大。
我市的農村文化大院十多年來為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們相信通過政府、社會各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我省農村文化大院一定會走出困境,煥發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肖英奎.對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的若干思考.
[2]徐學慶.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問題、成因及推進思路.
[3]徐承英.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