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閆弘宇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0-189-02
摘 要 新時期養成新意識,這是新聞工作者自身職業所體現的必然要求。從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特點和工作性質來看,新時期新聞工作者至少要具備政治意識、法治意識、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專業意識和底線意識這六個方面的新意識。
關鍵詞 新時期 新聞工作者 意識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后,我國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新時期,新聞工作者應當深刻體會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將新要求與自身的工作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從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特點和工作性質來看,新時期新聞工作者至少要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新意識。
一、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被作為重點來加強的,重視和強調黨的政治意識,也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非常鮮明的特點。政治意識,可以簡單理解為對政治方向和政治路線的準確把握。一旦在政治意識上出了問題和偏差,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就可能出現危險的局面。
胡耀邦同志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曾發言指出:“我們黨的新聞事業,究竟是一種什么性質的事業呢?就它最重要的意義來說,用一句話來概括,我想可以說黨的新聞事業是黨的喉舌,自然也是黨所領導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時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這是關于新聞行業性質的最為經典的論述。也同時對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和行為規范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新聞工作者是否稱職,是否具有正確的政治意識應當是首當其沖的重要標準。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要認真學習和領會黨的決議精神,深刻體會國家、民族發展重要歷史階段的時代要求,在思想意識上堅持正確的方向,服從黨的全局性、戰略性安排。努力在新聞工作中傳播新思想,樹立正能量。
新聞工作對于輿論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新聞工作者更是黨和群眾之間重要的橋梁和紐帶。良好的政治意識,既是新聞工作者工作開展的有力保障,也是黨和人民對于新聞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對此,《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一條中就做出了明確規定。
二、法治意識
中國已經進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此時的新聞工作者要首先培育自身的法治意識,要以法律的標準作為衡量自身行為的尺度,要在自身的工作中弘揚法治精神,培育社會的法治文化。
新時期的法治精神可以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四個大方向中的各個方面。具體到新聞工作中來,法治意識意味著新聞工作者要明確自身的權利與義務,要準確定位自身工作的性質,要準確認知自身行為的尺度和方式。2019年內蒙古涉黑記者苗迎春案件的宣判,就是對全國新聞工作者在法治意識上敲響的警鐘。
除了這些大的方向性的問題之外,法治意識實際上要求新聞工作者在任何具體的工作中,無論是方式方法,還是內容形式上都要有明確的法律意識。在實踐中,其實很多新聞工作者都有著不遵紀守法的不良行為,但卻不以為然,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事情。例如,有些新聞工作者肆無忌憚地使用盜版軟件;有些新聞工作者肆無忌憚地揭露他人隱私;有些新聞工作者以新聞監督為名肆無忌憚地破壞司法秩序……此種行為如不加以約束,其后果不堪設想。
三、道德意識
道德修養是每個社會公民都應當具有的基本素質,而作為新聞工作者,道德意識應當作為其職業素質中非常重要的標準。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向公民傳遞國家大政方針、基本國策的使命,從事著引導輿論的工作,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那么,其結果的災難性是可想而知的。
道德建設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媒體要引導社會的道德風尚,就必須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識。在西方媒體發展中,由于追求經濟利益,使得很多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放棄道德約束,一味追求大眾的關注度,從而忽視道德建設。由此也曾引發“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反文化現象。這不僅使媒體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遭到質疑,更錯誤地引導了大眾的道德方向。
在道德意識上,新時期新聞工作者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的指引,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這樣才能有感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也才能善于發現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最終才能將最真、最善、最美的現象呈現給受眾,才能引導社會道德風尚的整體提升。
四、責任意識
“所謂責任,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分內應該做的事也就是說只要屬于職責范圍內的所有工作或其他勞動與行為等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這就叫責任,或者說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是與新聞工作者的工作范圍和工作職責緊密相連的。責任,是對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反向約束與激勵。明確的責任意識,也意味著新聞工作者有明確的使命與擔當。什么事情應當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這些不僅在職責范圍內有所規定,在責任中也應當明確。
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意識不僅僅是在從事新聞工作中要明確自身的職權范圍,更要包括敢于擔當,敢于承擔責任的勇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不愿意承認錯誤,就不能正確面對錯誤,更不能改正錯誤,這對于一個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在從事任何一項具體的工作時,新聞工作者都要有明確的責任意識,這樣才能謹慎、細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當然,這中責任意識不是簡單的承擔不利后果的意識,更是使命擔當的責任意識。
五、專業意識
專業意識就是新聞工作者要對自身的專業有清楚準確的認識。這雖然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關系到新聞工作的質量問題。由于新聞工作的特殊性,新聞工作者往往會長期專注于某一類新聞的報道。長時間的關注,使新聞工作者會對相關領域有比較多的了解,而此時也恰恰是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因為熟悉,某些新聞工作者在觀念和意識上就自認為是這一領域的專家,而忽視了自己本為記者的身份和專業。當新聞工作者混淆了自己作為記者和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身份時,其作為新聞工作的客觀性,獨立性就會受到影響;當新聞工作者自認為是相關行業的專家時,實際上也就形成了對相關行業的一種固定思維習慣,而這對于其在后期新聞工作中接受相關行業的新信息是可能造成障礙的;當新聞工作者自以為是相關行業的專家時,新聞工作者也經常愿意用自己的觀點引導被采訪的對象,從而使采訪的結果按照自己預定的方向發展。
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過于專注自身的工作所導致的風險。專注于工作,這本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但這一過程中要始終有明確的專業意識。要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有明確的認識,不陷入主觀主義的錯誤,不想當然地針對非專業領域的問題妄下結論,更不能以自己的意思左右受采訪對象的個人陳述。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意識在于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受眾提供客觀、全面、準確的新聞報道,對于不屬于自身專業知識范疇的內容,要虛心求教于專業人士。法治的要義之一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各司其職、各司其位。
六、底線意識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底線,無論目的如何,超越底線的行為都是危險的。事實上,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專業意識這五個方面都涉及到底線的問題。而之所以再次強調底線意識的問題,是因為底線意識與新聞工作者的主觀目的有著重要的關聯。
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專業意識,這五個方面都可以說是新聞工作者的一種工作目的。而當目的過于明確,過于被渴望的時候,則也正是產生風險,突破底線的時候。例如,個別新聞記者為了維護所謂的社會公平正義,替“受害人”伸冤。當目的性過強時,這種善良很可能被人利用。而某些新聞工作者,為了查明所謂的真相,不惜突破法治的底線,破壞司法獨立,甚至釀成錯誤引導輿論的危害結果。此外,新聞工作的理性,使很多新聞工作者容易固執己見,而此時也是容易忽視底線的時候。
物極必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頗有深意的一句哲理。對于從事理性職業的新聞工作者來講,這是底線意識中應有的警示。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不忘初心、不破底線,才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承擔起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新聞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288.
[2]金安.責任[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