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

摘 要:我國礦產資源儲量豐富,類型較多,各類礦山資源的開挖為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非金屬礦是礦產資源中的重要類型,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深入推進,非金屬礦行業逐步推行了綠色礦山建設,以減少非金屬礦產開發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升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效率,實現非金屬礦行業的產業結構升級?;诖?,本文分析了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對于加快我國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成效;問題
中圖分類號:TD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1-0139-02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人們越來越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行業的發展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在我國非金屬礦產資源的開發工程中,各個礦山企業受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影響,逐步推行綠色礦山建設,解決非金屬礦行業發展中資源開發與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傳統的非金屬礦開發模式下,不僅開發效率低下,還造成了極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不利于非金屬礦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綠色礦山建設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能夠推動非金屬礦行業的穩定發展。
1 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必要性
1.1 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在很多行業發展的初期,過于重視行業發展的經濟效益,忽略了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導致產生了一系列的環境與資源等問題。進入新世紀以后,國家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與資源節約,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步提出,并在各個行業的發展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以非金屬礦行業為例,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下,很多企業過于追求非金屬礦開采的效率,忽略了開采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導致在開采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資源浪費等現象,而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提出,非金屬礦開采中既要注重開采效率與質量的提升,也要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而綠色礦山建設以維持生態平衡為基礎,符合當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2 是提升非金屬礦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產生活中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加劇,礦山企業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非金屬礦行業為例,市場上存在規模不一的大、中、小型企業,在非金屬礦的開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各個非金屬礦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競爭優勢,就必須在資源的開采中遵循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要求,走綠色開采的道路,加強綠色礦山建設,提升非金屬礦企業在同類型企業中的競爭力,避免非金屬礦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等現象。
1.3 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
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符合當前綠色礦山發展的要求,不僅可以提高非金屬礦企業的競爭力,還可以提升非金屬礦的開發效率與質量,有助于為非金屬礦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利潤增長空間,推動企業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實現。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要求在開采過程中利用先進的開采技術,提高開采的效率,將開采對周邊環境、生態等產生的不利影響降至最低,因此,可以使得非金屬礦企業在開采過程中承擔其應有的社會責任,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實現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2 新時代綠色礦山的內涵發展
2.1 綠色礦山的含義
綠色礦山主要是指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在保證基本開采要求的基礎上保護開采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開采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共贏,解決資源需求與資源開采之間的矛盾。因此,從綠色礦山建設的含義來講,其不僅要符合環境優化型的建設理念,也就是保護開采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礦山環境保護與開采的經濟效益之間不存在巨大的矛盾與沖突,力求實現礦山經濟體系的綠色化,使得礦山生態系統可以與經濟系統相協調。
2.2 新時代綠色礦山的內涵發展
綠色礦山建設雖然在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但是在綠色礦山建設的初期,其效果并不明顯。綠色礦山建設的提出,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統一,有利于推動國家與民族的復興。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成為國家發展中的重點內容,而綠色礦山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表現。在非金屬礦行業中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改變了非金屬礦企業的發展模式,使得企業發展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生態與環保效益的實現,使得非金屬礦開采中能夠實現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綠色礦山建設在非金屬礦行業的實施為非金屬礦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空間。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綠色礦山建設內涵更為豐富,時代賦予了綠色礦山內涵更多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在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綠色礦山建設逐步與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的技術相結合,實現了從地質勘探、礦山設計、礦井建設等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力求實現資源開發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3 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取得的成效
3.1 礦山生產技術及資源綜合利用進展
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效,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1)技術創新投入逐年增多。各個非金屬礦山企業在發展中加大了科技投入,使得在非金屬礦企業開采技術逐步進步??萍纪度胫饕憩F在資金與技術、專業人才的投入方面,各個非金屬礦企業逐步在開采中加大了資金、技術與人才投入,改變了以往非金屬礦企業發展的模式,不僅實現了開采的安全,還大大提高了開采的效率與質量。(2)“三率”與效益大幅度提升?!叭省敝饕侵阜墙饘俚V開發中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綜合利用率等,如表1所示,在綠色礦山建設過程中,各種非金屬礦的開采指標必須嚴格根據國家有關的標準來實施。
3.2 礦山節能減排效果
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的過程中,節能效果明顯。具體來說,在非金屬礦開采過程中,由于需要使用一定的機械設備等,這些設備在運行中會產生一定的能源損耗,而綠色礦山建設中的節能減排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企業節能效果較好。對非金屬礦開采而言,不同的礦山企業存在能源指標的差異性,而綠色礦山建設使得非金屬礦開采中所使用的機械設備、電能資源等的能耗較小,起到了良好的節能減排效果。(2)企業水耗情況良好。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的過程中,水耗量較少,且選礦水循環利用率逐步提升。
3.3 礦山環保、復墾及綠化
對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而言,有效實現了開采區域內生態環境的保護,具體來說,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實現了礦山環境的保護,使得非金屬礦開采過程中的污染物減少,保護了礦區的環境,礦區環境質量逐步提升。在有些綠色礦山建設區域內,逐步恢復了自然生態環境。另外,綠色礦山建設中實現了對尾礦、廢石等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了非金屬礦資源利用率,減少了資源的浪費。綠色礦山建設中,逐步恢復了礦山的綠化,使得礦山土地可以實現復墾,實現礦山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創造生態效益良好的礦區環境。
比如,以粗骨料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為例,應該從以下方面來實施:(1)綠色開采。要堅持合理規劃、綠色開采的原則,比如可以使用先進的爆破技術,采場遵循采剝并舉、剝落先行的原則,排土場的設置要為后期的環境恢復、土地復墾等提供便利。如果是露天開采,要實施自上而下的臺階式開采原則,平臺寬度等參數必須滿足綠色開采的要求。(2)綠色生產。要根據粗骨料的特性,確定綠色生產線,對生產線規模、工藝、設備等加以科學利用,保證其成品率,實現抑塵、收塵治理。(3)綠色運輸。運輸工具要具備高效環保的特點,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尾氣排放,運輸要遵循不超載、超限的原則。(4)礦區功能分區要滿足美化、綠化的要求,保障粗骨料開發開采、生產、運輸的有序性。
4 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存在問題
4.1 行業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發展不平衡
在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各個非金屬礦企業存在發展的差異性,這使得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工作存在極大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涵蓋的礦產種類有限,在一些石灰巖等礦種中,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的步伐較快,逐步建立了多個綠色礦山試點。(2)中小型非金屬礦企業申報綠色礦山的數量有限,大型非金屬礦綠色礦山建設數量較多,但是,從我國非金屬礦山規模來看,中小型礦山所占比重較多,因此,其是未來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的主體。
4.2 規范管理方面尚需改進
非金屬礦開采批準許可年限較短,而綠色礦山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在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中規范管理尚未實現,開采許可批準年限的有限性使得在綠色礦山建設中受到其影響,在開采年限的設置上沒有依據非金屬礦資源開采的一般規律,無法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中沒有完全形成規范化的管理制度,嚴重阻礙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總體步伐。
4.3 地質條件的制約
我國很多非金屬礦資源分布于地質條件極為惡劣與復雜的區域內,這種分布條件加劇了開采的難度,并且使得開采面臨著較大的安全威脅。在有些非金屬礦的開采中,由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使得資源開采過程中地質結構的穩定性較差,因此,不僅加劇了開采的難度,也降低了開采的效率,這種地質條件的約束使得在開采過程中極易出現開采事故等,比如坍塌等。因此,地質條件因素也是制約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因素。
4.4 安全管理力度不夠
非金屬礦資源開發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諸多的安全風險因素,如果非金屬企業在開發過程中不注重安全管理,就會導致一些開采人員不規范的開采行為,最終誘發安全事故的發生,而安全事故的發生也使綠色礦山建設面臨著較大的安全風險,阻礙了綠色礦山建設的順利推進。
5 結語
近年來,在非金屬礦行業逐步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相關理念,而綠色礦山建設的實施不僅提升了非金屬礦開采的效率,還實現了開采過程中資源節約與生態環境保護,對于非金屬礦企業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非金屬礦企業要秉持綠色礦山建設的原則與要求,加快建設綠色礦山,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惠芳,周鑫,李煒.關于云南省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山的思考[J].云南地質,2016,35(2):281-284.
[2] 朱偉正.探究綠色礦山建設的發展與成就[J].能源與節能,2015(6):59-60.